原文︰
竇融字周公,扶風平陵人也。七世祖廣國,孝文皇後之弟,封章武侯。融高
祖父,宣帝時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融早孤。王莽居攝中,為強弩將軍司馬,
東擊翟義,還攻槐里,以軍功封建武男。女弟為大司空王邑小妻。家長安中,出
入貴戚,連結閭里豪杰,以任俠為名;然事母兄,養弱弟,內修行義。王莽末,
青、徐賊起,太師王匡請融為助軍,與共東征。
及漢兵起,融復從王邑敗于昆陽下,歸長安。漢兵長驅入關,王邑薦融,拜
為波水將軍,賜黃金千斤,引兵至新豐。莽敗,融以軍降更始大司馬趙萌,萌以
為校尉,甚重之,薦融為巨鹿太守。
融見更始新立,東方尚擾,不欲出關,而高祖父嘗為張掖太守,從祖父為護
羌校尉,從弟亦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獨謂兄弟曰︰“天下安危
未可知,河西殷富,帶河為固,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
自守,此遺種處也。”兄弟皆然之。融于是日往守萌,辭讓巨鹿,圖出河西。萌
為言更始,乃得為張掖屬國都尉。融大喜,即將家屬而西。既到,撫結雄杰,懷
輯羌虜,甚得其歡心,河西翕然歸之。
是時,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
都尉辛肜,並州郡英俊,融皆與為厚善。及更始敗,融與梁統等計議曰︰“今天
下擾亂,未知所歸。河西斗絕在羌湖中,不同心戮力則不能自守;權鈞力齊,復
無以相率。當推一人為大將軍,共全五郡,觀時變動。”議既定,而各謙讓,咸
以融世任河西為吏,人所敬向,乃推融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是時,武威太守馬
期、張掖太守任仲並孤立無黨,乃共移書告示之,二人即解印綬去。于是以梁統
為武威太守,史苞為張掖太守,竺曾為酒泉太守,辛肜為敦煌太守,鈞為金城
太守。融居屬國,領都尉職如故,置從事監察五郡。河西民俗質樸,而融等政亦
寬和,上下相親,晏然富殖。修兵馬,習戰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輒自
將與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輒破之。其後匈奴懲V,稀復侵寇,而保塞羌胡皆
震服親附,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凶饑者,歸之不絕。
融等遙聞光武即位,而心欲東向,以河西隔遠,未能自通。時,隗囂先稱建
武年號,融等從受正朔,囂皆假其將軍印綬。囂外順人望,內懷異心,使辯士張
玄游說河西曰︰“更始事業已成,尋復亡滅,此一姓不再興之效。今即有所主,
便相系屬,一旦拘制,自令失柄,後有危殆,雖悔無及。今豪杰競逐,雌雄未決,
當各據其土宇,與隴、蜀合從,高可為六國,下不失尉佗。”融等于是召豪杰及
諸太守計議,其中智者皆曰︰“漢承堯運,歷數延長。今皇帝姓號見于圖書,自
前世博物道術之士谷子雲、夏賀良等,建明漢有再受命之符,言之久矣,故劉子
駿改易名字,冀應其佔。及莽末,道士西門君惠言劉秀當為天子,遂謀立子駿。
事覺被殺,出謂百姓觀者曰︰‘劉秀真汝主也。’皆近事暴著,智者所共見也。
除言天命,且以人事論之︰今稱帝者數人,而洛陽土地最廣,甲兵最強,號令最
明。觀符命而察人事,它姓殆未能當也。”諸郡太守各有賓客,或同或異。融小
心精詳,遂決策東向。五年夏,遣長史劉鈞奉書獻馬。
先是,帝聞河西完富,地接隴、蜀,常欲招之以逼囂、述,亦發使遺融書,
遇鈞于道,即與俱還。帝見鈞歡甚,禮饗畢,乃遣令還,賜融璽書曰︰“制詔行
河西五郡大將軍事、屬國都尉︰勞鎮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
外則折挫羌胡,內則百姓蒙福。威德流聞,虛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長
史所奉書獻馬悉至,深知厚意。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將軍,方蜀、漢相
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以此言之,欲相厚豈有量哉!諸事具長史
所見,將軍所知。王者迭興,千載一會。欲遂立桓、文,輔微國,當勉卒功業;
欲三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天下未並,吾與爾絕域,非相吞之國。今
之議者,必有任囂效尉佗制七郡之計。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適己事而已。今
以黃金二百斤賜將軍,便宜輒言。”因授融為涼州牧。
璽書既至,河西咸驚,以為天子明見萬里之外,網羅張立之情。融即復遣鈞
上書曰︰“臣融竊伏自惟,幸得托先後末屬,蒙恩為外戚,累世二千石。至臣之
身,復備列位,假歷將帥,守持一隅。以委質則易為辭,以納忠則易為力。書不
足以深達至誠,故遣劉鈞口陳肝膽。自以底里上露,長無縴介。而璽書盛稱蜀、
漢二主,三分鼎足之權,任囂、尉佗之謀,竊自痛傷。臣融雖無識,猶知利害之
際,順逆之分。豈可背真舊之主,事奸偽之人;廢忠貞之節,為傾覆之事;棄已
成之基,求無冀之利。此三者雖問狂夫,猶知去就,而臣獨何以用心!謹遣同產
弟友詣闕,口陳區區。”友至高平,會囂反叛,道絕,馳還,遣司馬席封間行通
書。帝復遣席封賜融、友書,所以慰藉之甚備。
融既深知帝意,乃與隗囂書責讓之曰︰
伏惟將軍國富政修,士兵懷附。親遇厄會之際,國家不利之時,守節不回,
承事本朝,後遣伯春委身于國,無疑之誠,于斯有效。融等所以欣服高義,願從
役于將軍者,良為此也。而忿之 ,改節易圖,君臣分爭,上下接兵。委成功,
造難就,去從義,為橫謀,百年累之,一朝毀之,豈不惜乎!殆執事者貪功建謀,
以至于此,融竊痛之!當今西周地勢局迫,人兵離散,易以輔人,難以自建。計
若失路不反,聞道猶迷,不南合子陽,則北入文伯耳。夫負虛交而易強御,恃遠
救而輕近敵,未見其利也。融聞智者不危眾以舉事,仁者不違義以要功。今以小
敵大,于眾何如?棄子徼功,于義何如?且初事本朝,稽首北面,忠臣節也。及
遣伯春,垂涕相送,慈父恩也。俄而背之,謂吏士何?忍而棄之,謂留子何?自
兵起以來,轉相攻擊,城郭皆為丘墟,生人轉于溝壑。今其存者,非鋒刃之余,
則流亡之孤。迄今傷痍之體未愈,哭泣之聲尚聞。幸賴天運少還,而將軍復重于
難,是使積痾不得遂瘳,幼孤將復流離,其為悲痛,尤足愍傷,言之可為酸鼻!
庸人且猶不忍,況仁者乎?融聞為忠甚易,得宜實難。憂人大過,以德取怨,知
且以言獲罪也。區區所獻,惟將軍省焉。
囂不納。融乃與五郡太守共砥厲兵馬,上疏請師期。
帝深嘉美之,乃賜融以外屬圖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
列傳》。詔報曰︰“每追念外屬,孝景皇帝出自竇氏,定王,景帝之子,朕之所
祖。昔魏其一言,繼統以正,長君、少君尊奉師傅,修成淑德,施及子孫,此皇
太後神靈,上天 漢也。從天水來者寫將軍所讓隗囂書,痛入骨髓。畔臣見之,
當股栗慚愧,忠臣則酸鼻流涕,義士則曠若發目蒙,非忠孝愨誠,孰能如此?豈
其德薄者所能克堪!囂自知失河西之助,族禍將及,欲設間離之說,亂惑真心,
轉相解構,以成其奸。又京師百僚,不曉國家及將軍本意,多能采取虛偽,夸誕
妄談,令忠孝失望,傳言乖實。毀譽之來,皆不徒然,不可不思。今關東盜賊已
定,大兵今當悉西,將軍其抗厲威武,以應期會。”融被詔,即與諸郡守將兵入
金城。
初,更始時,先零羌封何諸種殺金城太守,居其郡,隗囂使使賂遺封何,與
共結盟,欲發其眾。融等因軍出,進擊封何,大破之,斬首千余級,得牛、馬、
羊萬頭,谷數萬斛,因並河揚威武,伺候車駕。時,大兵未進,融乃引還。
帝以融信效著明,益嘉之。詔右扶風修理融父墳塋,祠以太牢。數馳輕使,
致遺四方珍羞,梁統乃使人刺殺張玄,絕與囂絕,皆解所假將軍印綬。七年夏,
酒泉太守竺曾以弟報怨殺人而去郡,融承制拜曾為武鋒將軍,更以辛肜代之。
秋,隗囂發兵寇安定,帝將自西征之,先戒融期。會遇雨,道斷,且囂兵已
退,乃止。融至姑臧,被詔罷歸。融恐大兵遂久不出,乃上書曰︰“隗囂聞車駕
當西,臣融東下,士眾騷動,計且不戰。囂將高峻之屬皆欲逢迎大軍,後聞兵罷,
峻等復疑。囂揚言東方有變,西州豪杰遂復附從。囂又引公孫述將,令守突門。
臣融孤弱,介在其間,雖承威靈,宜速救助。國家當其前,臣融促其後,緩急迭
用,首尾相資,囂勢排迮,不得進退,此必破也。若兵不早進,久生持疑,則外
長寇仇,內示困弱,復令讒邪得有因緣,臣竊憂之。惟陛下哀憐!”帝深美之。
八年夏,車駕西征隗囂,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虜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五千
余兩,與大軍會高平第一。融先遣從事問會見儀適。是時,軍旅代興,諸將與三
公交錯道中,或背使者交私語。帝聞融先問禮儀,甚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
高會,引見融等,待以殊禮。拜弟友為奉車都尉,從弟士太中大夫。遂共進軍,
囂眾大潰,城邑皆降。帝高融功,下詔以安豐、陽泉、蓼、安風四縣封融為安豐
侯,弟友為顯親侯。遂以次封諸將帥︰武鋒將軍竺曾為助義侯,武威太守梁統為
成義侯,張掖太守史苞為褒義侯,金城太守鈞為輔義侯,酒泉太守辛肜為扶義
侯。封爵既畢,乘輿東歸,悉遣融等西還所鎮。
融以兄弟並受爵位,久專方面,懼不自安,數上書求代。詔報曰︰“吾與將
軍如左右手耳,數執謙退,何不曉人意?勉循士民,無擅離部曲。”
及隴、蜀平,詔融與五郡太守奏事京師,官屬賓客相隨,駕乘千余兩,馬、
牛、羊被野。融到,詣洛陽城門,上涼州牧、張掖屬國都尉、安豐侯印綬,詔遣
使者還侯印綬。引見,就諸侯位,賞賜恩寵,傾動京師。數月,拜為冀州牧,十
余日,又遷大司空。融自以非舊臣,一旦入朝,在功臣之右,每召會進見,容貌
辭氣卑恭已甚,帝以此愈親厚之。融小心,久不自安,數辭讓爵位,因侍中金遷
口達至誠。又上疏曰︰“臣融年五十三。有子年十五,質性頑鈍。臣融朝夕教導
以經藝,不得令觀天文,見讖記。誠欲令恭肅畏事,恂恂循道,不願其有才能,
何況乃當傳以連城廣土,享故諸侯王國哉?”因復請間求見,帝不許。後朝罷,
逡巡席後,帝知欲有讓,遂使左右傳出。它日會見,迎詔融曰︰“日者知公欲讓
職還土,故命公暑熱且自便。今相見,宜論它事,勿得復言。”融不敢重陳請。
二十年,大司徒戴涉坐所舉人盜金下獄,帝以三公參職,不得已乃策免融。
明年,加位特進。二十三年,代陰興行衛尉事,特進如故,又兼領將作大匠。弟
友為城門校尉,兄弟並典禁兵。融復乞骸骨,輒賜錢、帛,太官致珍奇。及友卒,
帝愍融年衰,遣中常侍、中謁者即其臥內強進酒食。
融長子穆,尚內黃公主,代友為城門校尉。穆子勛,尚東海恭王女a陽
公主,友子固,亦尚光武女涅陽公主。顯宗即位,以融從兄子林為護羌校尉,竇
氏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與並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
奴婢以千數,于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此。
永平二年,林以罪誅,事在《西羌傳》。帝由是數下詔切責融,戒以竇嬰、
田 禍敗之事。融惶恐乞骸骨,詔令歸第養病。歲余,听上衛尉印綬,賜養牛,
上樽酒。融在宿衛十余年,年老,子孫縱誕,多不法。穆等遂交通輕薄,屬托郡
縣,干亂政事。以封在安豐,欲令姻戚悉據故六安國,遂矯稱陰太後詔,令六安
侯劉盱去婦,因以女妻之。五年,盱婦家上書言狀,帝大怒,乃盡免穆等官,諸
竇為郎吏者皆將家屬歸故郡,獨留融京師。穆等西至函谷關,有詔悉復追還。會
融卒,時年七十八,謚曰戴侯,賻送甚厚。
帝以穆不能修尚,而擁富資,居大第,常令謁者一人監護其家。居數年,謁
者奏穆父子自失勢,數出怨望語,帝令將家屬歸本郡,唯勛以a陽主婿留京師。
穆坐賂遺小吏,郡捕系,與子宣俱死平陵獄,勛亦死洛陽獄。久之,詔還融夫人
與小孫一人居洛陽家舍。
十四年,封勛弟嘉為安豐侯,食邑二千戶,奉融後。和帝初,為少府。及勛
子大將軍憲被誅,免就國。嘉卒,子萬全嗣。萬全卒,子會宗嗣。萬全弟子武,
別有傳。
論曰︰竇融始以豪俠為名,拔起風塵之中,以投天隙。遂蟬蛻王侯之尊,終
膺卿相之位,此則徼功趣勢之士也。及其爵位崇滿,至乃放遠權寵,恂恂似若不
能已者,又何智也!嘗獨詳味此子之風度,雖經國之術無足多談,而進退之禮良
可言矣。
固字孟孫,少以尚公主為黃門侍郎。好覽書傳,喜兵法,貴顯用事。中元元
年,襲父友封顯親侯。顯宗即位,遷中郎將,監羽林士。後坐從兄穆有罪,廢于
家十余年。時天下V安,帝欲遵武帝故事,擊匈奴,通西域,以固明習邊事,十
五年冬,拜為奉車都尉,以騎都尉耿忠為副,謁者僕射耿秉為駙馬都尉,秦彭為
副,皆置從事、司馬,並出屯涼州。明年,固與忠率酒泉、敦煌、張掖甲卒及盧
水羌胡萬二千騎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隴西、天水募士及羌胡萬騎出居
延塞,又太僕祭肜、度遼將軍吳棠將河東北地、西河羌胡及南單于兵萬一千騎出
高闕塞,騎都尉來
苗、護烏桓校尉文穆將太原、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定襄郡兵
及烏桓、鮮卑萬一千騎出平城塞。固、忠至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余級。呼衍
王走,追至蒲類海。留吏士屯伊吾盧城。耿秉、秦彭絕漠六百余里,至三木樓山,
來苗、文穆至匈奴河水上,虜皆奔走,無所獲。祭肜、吳棠坐不至涿邪山,免為
庶人。時,諸將唯固有功,加位特進。明年,復出玉門擊西域,詔耿秉及騎都尉
劉張皆去符傳以屬固。固遂破白山,降車師,事已具《耿秉傳》。固在邊數年,
羌胡服其恩信。
肅宗即位,以公主修敕慈愛,累世崇重,加號長公主,增邑三千戶;征固代
魏應為大鴻臚。帝以其曉習邊事,每被訪及。建初三年,追錄前功,增邑一千三
百戶。七年,代馬防為光祿勛。明年,復代馬防為衛尉。
固久歷大位,甚見尊貴,賞賜租祿,貲累巨億,而性謙儉,愛人好施,士以
此稱之。章和二年卒。謚曰文侯。子彪,至射聲校尉,先固卒,無子,國除。
憲字伯度。父勛被誅,憲少孤。建初二年,女弟立為皇後,拜憲為郎,稍遷
侍中、虎賁中郎將;弟篤,為黃門侍郎。兄弟親幸,並侍宮省,賞賜累積,寵貴
日盛,自王、主及陰、馬諸家,莫不畏憚。憲恃宮掖聲勢,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
主園田,主逼畏,不敢計。後肅宗駕出過園,指以向憲,憲陰喝不得對。後發覺,
帝大怒,召憲切責曰︰“深思前過,奪主田園過,何用愈趙高指鹿為馬?久念使
人驚怖。昔永平中,常令陰黨、陰博、鄧疊三人更相糾察,故諸豪戚莫敢犯法者,
而詔書切切,猶以舅氏田宅為言。今貴主尚見枉奪,何況小人哉!國家棄憲如孤
皺腐鼠耳。”憲大震懼,皇後為毀服深謝,良久乃得解,使以田還主。雖不繩其
罪,然亦不授以重任。
和帝即位,太後臨朝,憲以侍中,內干機密,出宣誥命。肅宗遺詔以篤為虎
賁中郎將,篤弟景、瑰並中常侍,于是兄弟皆在親要之地。憲以前太尉鄧彪有義
讓。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隨,故尊崇之,以為太傅,令百官總己以听。其所施為,
輒外令彪奏,內白太後,事無不從。又屯騎校尉桓郁,累世帝師,而性和退自守,
故上書薦之,令授經禁中。所以內外協附,莫生疑異。
憲性果急,睚眥之怨莫不報復。初,永平時,謁者韓紆嘗考劾父勛獄,憲遂
令客斬紆子,以首祭勛冢。齊殤王子都鄉侯暢來吊國憂,暢素行邪僻,與步兵校
尉鄧疊親屬數往來京師,因疊母元自通長樂宮,得幸太後,被詔召詣上東門。憲
懼見幸,分宮省之權,遣客刺殺暢于屯衛之中,而歸罪于暢弟利侯剛,乃使侍御
史與青州刺史雜考剛等。後事發覺,太後怒,閉憲于內宮。
憲懼誅,自求擊匈奴以贖死。會南單于請兵北伐,乃拜憲車騎將軍,金印紫
綬,官屬依司空,以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
士,及羌胡兵出塞。明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
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余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
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 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
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余,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大破
之,虜眾崩潰,單于遁走,追擊諸部,遂臨私渠比 海。斬名王以下萬三千級,
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余萬頭。于是溫犢須、曰逐、溫吾、夫渠王柳 等八
十一部率眾降者,前後二十余萬人。憲、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
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曰︰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于
大麓,惟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御,理兵于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
士,爰該六師,既南單于、東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
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日,朱
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尸逐以染鱷。
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埽,蕭條萬里,野無遺寇。于是域滅區單,反旆而旋,考
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
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
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上德。其辭曰︰
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鈣溴闐庳 亟紓 饃袂鸛飩 海 br />
熙帝載兮振萬世。
憲乃班師而還。遣軍司馬吳汜、梁諷,奉金帛遺北單于,宣明國威,而兵隨
其後。時虜中乖亂,汜、諷所到,輒招降之,前後萬余人。遂及單于于西海上,
宣國威信,致以詔賜,單于稽首拜受。諷因說宜修呼韓邪故事,保國安人之福。
單于喜悅,即將其眾與諷俱還,到私渠海,聞漢軍已入塞,乃遣弟右溫禺 王奉
貢入侍,隨諷詣闕。憲以單于不自身到,奏還其侍弟。南單于于漠北遺憲古鼎,
容五斗,其傍銘曰“仲山甫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憲乃上之。詔使中郎
將持節即五原拜憲大將軍,封武陽侯,食邑二萬戶。憲固辭封,賜策許焉。
舊大將軍位在三公下,置官屬依太尉。憲威權震朝庭,公卿希旨,奏憲位次
太傅下,三公上;長史、司馬秩中二千石,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自下各有增。
振旅還京師。于是大開倉府,勞賜士吏,其所將諸郡二千石子弟從征者,悉除太
子舍人。
是時,篤為衛尉,景、瑰皆侍中、奉車、駙馬都尉,四家競修第宅,窮極工
匠。明年,詔曰︰“大將軍憲,前歲出征,克滅北狄,朝加封賞,固讓不受。舅
氏舊典,並蒙爵士。其封憲冠軍侯。邑二萬戶;篤郾侯,景汝陽侯,瑰夏陽侯,
各六千戶。”憲獨不受封,遂將兵出鎮涼州,以侍中鄧疊行征西將軍事為副。
北單于以漢還侍弟,復遣車諧儲王等款居延塞,欲入朝見,願請大使。憲上
遣大將軍中護軍班固行中郎將,與司馬梁諷迎之。會北單于為南匈奴所破,被創
遁走,固至私渠海而還。憲以北虜微弱,遂欲滅之。明年,夏遣右校尉耿夔、司
馬任尚、趙博等將兵擊北虜于金微山,大破之,克獲甚眾。北單于逃走,不知所
在。
憲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班固、
傅毅之徒,皆置幕府,以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門。尚書僕射郅壽、樂恢並
以忤意,相繼自殺。由是朝臣震懾,望風承旨。而篤進位特進,得舉吏,見禮依
三公。景為執金吾,瑰光祿勛,權貴顯赫,傾動京都。雖俱驕縱,而景為尤甚,
奴客緹騎依倚形勢,侵陵小人,強奪財貨,篡取罪人,妻略婦女。商賈閉塞,如
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舉奏。太後聞之,使謁者策免景官,以特進就朝位。瑰
少好經書,節約自修,出為魏郡,遷潁川太守。竇氏父子兄弟並居列位,充滿朝
廷。叔父霸為城門校尉,霸弟褒將作大匠,褒弟嘉少府,其為侍中、將、大夫、
郎吏十余人。
憲既負重勞,陵肆滋甚。四年,封鄧疊為穰侯。疊與其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
又憲女婿射聲校尉郭舉,舉父長樂少府璜,皆相交結。元、舉並出入禁中,舉得
幸太後,遂共圖為殺害。帝陰知其謀,乃與近幸中常侍鄭眾定議誅之。以憲在外,
慮其懼禍為亂,忍而未發。會憲及鄧疊班師還京師,詔使大鴻臚持節郊迎,賜軍
吏各有差。憲等既至,帝乃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閉城
門,收捕疊、磊、璜、舉,皆下獄誅,家屬自徙合浦。遣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
綬,更封為冠軍侯。憲及篤、景、瑰皆遣就國。帝以太後故,不欲名誅憲,為選
嚴能相督察之。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宗族,賓客以憲為官者皆免歸本
郡。瑰以素自修,不被逼迫,明年坐稟假貧人,徙封羅侯,不得臣吏人。初,竇
後之譖梁氏,憲等豫有謀焉,永元十年,梁棠兄弟徙九真還,路由長沙,逼瑰令
自殺。後和熹鄧後臨朝,永初三年,詔諸竇前歸本郡者與安豐侯萬全俱還京師。
萬全少子章。
論曰︰衛青、霍去病資強漢之眾,連年以事匈奴,國耗太半矣,而猾虜未之
勝,所世猶傳其良將,豈非以身名自終邪!竇憲率羌胡邊雜之師,一舉而空朔庭,
至乃追奔稽落之表,飲馬比 之曲,銘石負鼎,薦告清廟。列其功庸,兼茂于前
多矣,而後世莫稱者,章末釁以降其實也。是以下流,君子所甚惡焉。夫二三子
是之不過房幄之間,非復搜揚仄陋,選舉而登也。當青病奴僕之時,竇將軍念咎
之日,乃庸力之不暇,思鳴之無晨,何意裂膏腴,享崇號乎?東方朔稱“用之則
為虎,不用則為鼠”,信矣。以此言之,士有懷琬琰以就煨塵者,亦何可支哉!
章字伯向。少好學,有文章,與馬融、崔瑗同好,更相推薦。
永初中,三輔遭羌寇,章避難東國,家于外黃。居貧,蓬戶蔬食,躬勒孝養,
然講然不輟。太僕鄧康聞其名,請欲與交,章不肯往,康以此益重焉。是時學者
稱東觀為老氏臧室,道家蓬萊山,康遂薦章人東觀為校書郎。
順帝初,章女年十二,能屬文,以才貌選入掖庭,有寵,與梁皇後並為貴人。
擢章為羽林郎將,遷屯騎校尉。章謙虛下士。收進時輩,甚得名譽。是時,梁、
竇並貴,各有賓客,多交構其間,章推心待之,故得免于患。
貴人早卒,帝追思之無已,詔史官樹碑頌德,章自為之辭。貴人歿後,帝禮
待之無衰。永和五年,遷少府。漢安二年,轉大鴻臚。建康元年,梁後稱制,章
自免,卒于家。中子唐,有俊才,官至虎賁中郎將。
贊曰︰悃悃安豐,亦稱才雄。提河石,奉圖歸忠。孟孫明邊,伐北開
西。憲實空漠,遠兵金山。听笳龍庭,鏤石燕然。雖則折鼎,王靈以宣。
譯文︰
竇融,字周公,是扶風平陵人。
七世祖竇廣國,是孝文皇後的弟弟,封章武侯。
竇融的高祖父,宣帝時以二千石的官從常山遷居平陵。
竇融早年喪父。
王莽攝政期間,他任強弩將軍司馬,向東攻打翟義,回師攻打槐里,靠軍功封為建武男。
他妹妹是大司空王邑的妾。
他家住長安城中,出入權貴和皇親的家門,交結民間的豪杰,以行俠仗義聞名;他又侍奉母親和哥哥,撫養年幼的弟弟,修養品行道義。
王莽末年,青州、徐州賊人起兵,太師王匡請求讓實融做助軍,和自己一起東征。
等到漢軍起兵,實融又隨王邑在昆陽城下被打敗,回長安。
漢軍長驅進入關內,王邑推薦竇融,竇融被拜為波水將軍,賜給黃金一千斤,領軍隊到新豐。
王莽垮台,實融帶軍隊歸降劉玄的大司馬趙萌,趟萌任用他做校尉,很器重他,推薦竇融做巨鹿太守。
實融見劉玄剛登位,東方還很亂,不想出關,而他高祖父曾做過張掖太守,從祖父做遇護羌校尉,堂弟也做過武威太守,幾代人在河西,了解那里的風土習俗,暗自對兄弟們說︰“天下安危還不能料定,河西富庶,黃河圍繞著很穩固,張掖屬國精銳騎兵上萬人,一旦形勢緊急,切斷黃河上的渡口,足可以防守,造地方是保留宗族後裔的地方。”兄弟們都認為他說得對。
竇融從此每天去求趟萌,推辭做巨鹿太守,謀求出任河西的官職。
趟萌替他對劉玄說情, 得以做了張掖屬國都尉。
竇融非常高興,立即帶家屬向西去。
到河西後,撫慰交結英雄豪杰,招徠羌人,很得人心,河西欣然歸附了他。
這時酒泉太守梁統、金城太守庫鈞、張掖都尉史苞、酒泉都尉竺曾、敦煌都尉辛肜,以及各州郡的英才俊杰,實融都和他們交情深厚。
等到劉玄失敗,竇融和梁統等人商議說︰“現在天下混亂,不知道該歸附誰。
河西孤零零處在羌胡地區,大家不齊心合力,就不能自保;大家權力相當實力相同,又沒有人率領大家。
應當推選一個人做大將軍,保衛五郡,相機行事。”商議定了後,卻各自謙讓,都認為實融家幾代人在河西做官,是人們尊敬向往的,就推選竇融兼理河西五郡大將軍事務。
當時武威太守馬期、張掖太守任仲都孤立沒有同伙,竇融就一並送信告知他們,兩個人立即解下官印走了。
于是任梁統做武威太守,史苞做張掖太守,竺曾做酒泉太守,辛肜做敦煌太守,庫鈞做金城太守。
竇融在屬國,照舊任都尉的職務,設從事監視五個郡。
河西民風質樸.而竇融等人政令也寬松和緩,上下相互親近,安逸富足。
修整軍備,練習打仗射箭,明確烽火警報,羌胡人侵犯邊塞,竇融就親自領兵和各郡軍隊相救援,都照盟約去做,每次總是打敗敵人。
那以後匈奴人受挫害怕,少有再侵犯的,而城堡要塞的羌胡人都震服歸附,安定、北地、上郡流浪百姓避兵逃荒的,歸附他的不斷。
竇融等人遠速听說光武帝登位,心中想歸向東方,因為河西道路阻隔遙遠,沒有能夠聯系上。
當時隗囂先稱用建武的年號,竇融等人跟隨他接受新歷法,隗囂都給予他們將軍的官印。
隗囂外面順應人們的願望,內心懷有異心,派能說會道的人張玄勸說河西的人說︰“劉玄事業已經成功,不久又滅亡了,這是同一姓氏不會兩次興起的證明。
現在假如有個主公,就去依附歸順他,一旦受人限制,自己讓自己丟了權,以後有危險,即使後悔也來不及。
現在豪杰紛爭,勝負未定,你們應當各自守著自己的土地,和隴、蜀聯合,好可以做六國般的諸侯,次不失像尉佗稱王一方。”竇融等人于是召集豪杰以及各位太守商議,其中明白的人都說︰“漢皇室繼承堯的運命,歷時長遠。
現在新皇帝的姓名字號出現在《河圖》上,從前代博通道術的人谷子雲、夏賀良等,立議說明漢室有第二次承受天命的征兆,說這話已很久了,因此劉子駿改換名字,希望應合這一征兆。
到王莽末年,道士西門君惠說劉秀應做天子,于是圖謀擁立劉子駿。
事情敗露被殺,押出時對圍觀的百姓說︰‘劉秀是你們的真君主。
’這都是近來事情中顯而易見,聰明人都看到的。
除了說天命,再拿目前的形勢說︰現在號稱皇帝的有幾個人,而洛陽土地最廣,軍隊最強,號令最嚴明。
觀察符命並考察目前的形勢,其它姓的人大概不能擔當。”各郡太守各有門客,這些人有些同意有些不同意。
竇融小心精細,終于決定歸向東方。
五年夏天,他派長史劉鈞拿著信給光武送馬。
在這之前,光武听說河西堅固富足,土地鄰接隴、蜀,常想招降河西來威逼隗囂、公孫述,也派使者送信給竇融,使者在路上遇上劉鈞,就和劉鈞一起回來。
皇帝見到劉鈞高興得很,依禮犒賞完畢,就派他回去,賜給竇觸璽印詔書說︰“詔令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屬國都尉︰有勞鎮守邊區五郡,兵精馬壯,倉庫有積蓄,百姓富足,外部挫敗羌胡,內部百姓享福。
將軍威德流傳,朕虛心盼望,道路阻隔,憂思不盡!長史所帶書信馬匹都已送到,深知你的厚意。
現在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將軍,正當蜀漠相互攻戰之際,砝碼在將軍,將軍幫蜀或助漢,便有勝負。
從這點說來,將軍要和朕結交大約是有打算的吧!各種事情都是長史看到,將軍了解的。
稱王的人交替興起,干載難逢。
將軍想成就齊桓、晉文的功業,輔佐弱小的周室,就應努力成就功業;將軍想和蜀、漢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搞連衡合縱,也應根據時機決定。
天下沒有統一,我和你不接壤,不是相互吞並的國家。
現在獻策的人,一定有任囂讓尉佗稱王七郡的計謀。
稱王的人只有瓜分土地,沒有瓜分百姓的,百姓各自投奔自己侍奉的君主罷了。
現在以黃金二百斤賜將軍,對國家有利的事就說。”于是授竇融做涼州牧。
詔書送到後,河西人都很驚訝,以為天子眼力看到萬里之外,包括張玄來勸說的情況。
竇融立即又派劉鈞呈上奏疏說︰“臣竇融俯伏自思,幸運是先世皇後的後代親屬,蒙受大恩做外戚,幾代人做二千石。
到臣本人,又任列卿,暫做將軍,守衛一方。
讓臣獻身也好說話,讓臣效忠也好盡力。
書信不足以深表忠誠,所以派劉鈞親口陳說真心誠意。
臣自認為心跡表露,沒有絲毫隱瞞。
而詔書大談蜀、漢兩個主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辦法,任囂、尉佗的計謀,私下暗自傷心。
臣竇融即使沒有見識,也還懂得有利與有害的界限,順應和違抗的區別。
臣怎可背棄真正的和原先的君主,侍奉好詐非法的人;怎可放棄忠貞的節操,做出顛覆的事情;怎可丟掉已經完成的基業,謀求沒有希望的利益。
這三件事即使問傻瓜,都懂得取舍,而臣獨獨是什麼用心呢!謹派同胞弟弟竇友赴朝廷,親口陳說臣誠摯的心情。”竇友走到高平,正趕上隗囂反叛,道路斷了,他騎馬跑回來,派司馬席封暗中前去送信。
皇帝又派席封賜給竇融、竇友詔書,盡心撫慰他們很周到。
實融深知皇帝的意圖後,就給隗囂寫信責備他說︰伏念將軍國家富裕政治慘明,士兵歸附。
親自遭遇厄運交會的時期,國家不幸的時候,堅守節操不為奸邪,任職本朝,後派兒子伯春寄居都城,不容懷疑的忠誠,在這一點上得到證明。
竇融等人所以欣然佩服將軍的高尚行為,願意追隨服從將軍的原因,確實是因為這一點。
但將軍憤怒之間,改變節操換了主意,君臣紛爭,上下交戰。
拋棄已建成的功業,去做難以成功的事,拋棄合縱的建議,從事連橫的圖謀,百年積累,一朝摧毀,難道不可惜麼!大概是為將軍掌管政事的人貪圖功勞提此建議,而到這一步,竇融私下為這感到痛心!如今西州地勢局促,百姓士兵離散,易于輔佐別人,難以自立為王。
假如迷路了不知返回,別人指了路還迷惑,不南下和子陽合並,就北上加入文伯了。
依靠虛假的交情而輕視強勁的對手,依恃遠方的援軍而輕視近處的敵人,沒有看到這樣做的好處。
竇融听說聰明的人不讓大家受危險來辦事,仁慈的人不違背道義來邀取功名。
現在將軍以小敵大,對于大家怎麼樣?拋棄兒子邀取功名,對于道義怎麼樣?況且當初事奉本朝,向北磕頭,是忠臣的節操。
到派伯春入朝,流淚相送,是慈父的恩情。
不久背叛朝廷,對官吏怎麼交待?狠心拋棄兒子,對滯留京城的兒子怎麼交待?自從起兵以來,互相攻戰,城池都成了廢墟,百姓遷移山溝。
現在那些活著的,不是戰亂中幸存的,就是流浪的孤兒。
至今創傷的軀體沒有痊愈,哭泣的聲音還能听到。
幸虧靠了天運稍轉,而將軍又重新興難,這是使老病不能最終痊愈,幼兒孤寡將重流浪,這種悲痛,特別值得哀憐,說起這可以因之鼻子發酸!常人尚且都不忍心,何況仁慈的人呢?竇融听說盡忠心很容易,辦事適宜實在困難。
替別人擔憂太過分,以好心招致怨恨,知道我將因此而得罪了。
在下所說,望將軍考慮。
隗囂不听。
竇融就和五郡太守一起操練軍隊,呈上奏疏請示出兵日期。
皇帝深深贊美他,就賜給竇敲外戚圖以及太史公《五宗世家》、《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
下詔書回復他說︰“朕常追思外家親戚,孝景皇帝乃實氏所生,定王,是景帝的兒子,朕的祖先。
從前魏其侯一句話,皇位繼承的大統得以糾正,長君、少君敬事師傅,修成美德,延續到子孫,這是皇太後的神靈,是上天保佑漢室。
從天水來的人寫將軍責備隗囂的信,痛入骨髓。
叛臣見信,應當戰栗慚愧,忠臣見了就鼻酸流淚,義士見了就明亮如揭開眼障,不是忠孝謹誠的人,誰能像這樣?哪里是那些德行微薄的人所能擔當!隗囂自己知道失去河西的幫助,滅族大禍即將來臨,想用離間的說辭,惑亂人心,轉相附會捏造,來成全他的奸謀。
另外京城百官,不懂朝廷以及將軍的本意,多有听取假話,夸大妄傳,使忠孝人士失望,流言違背事實。
誹謗與贊揚的出現,都不是憑空的,不能不考慮。
現在關東盜賊已被平定,大軍現在要全部往西,望將軍振奮軍威,以響應約期會師。”竇融接到詔書,就和各郡太守率軍進入金城。
當初,劉玄的時候,先零羌封何各部落殺金城太守,住金城郡,隗囂派使者送錢財給封何,和他們結盟,想微調他們的部眾。
實融等乘機出兵,進攻封何,大舉打敗敵人,殺敵一千多人,繳獲牛馬羊一萬頭,谷物幾萬斛,于是沿黃河揚軍威,等候皇帝車駕。
當時大軍沒有進發,竇融就領兵返回。
皇帝因為竇融誠心效命很明顯,更嘉許他。
下詔命令右扶風修理實融父親的墳墓,用太牢祭奠。
屢次派輕裝使者,送給他天下美昧佳肴。
梁統于是派人刺殺了張玄,大家終于和隗囂斷交,都解下隗囂所給的將軍官印。
七年夏,酒泉太守竺曾因弟弟報仇殺人而離開酒泉郡,實融奉詔令拜竺曾為武鋒將軍,改用辛肜代替他。
這年秋天,隗囂發兵侵犯安定,皇帝將要親自西上討伐隗囂,預先告知寅融日期。
適逢遇上下雨,道路被水沖斷,並且隗囂軍隊也已撤退,就作罷了。
竇融到姑臧,接到詔令罷兵返回。
竇融怕大軍從此就長期不出戰,就呈上奏疏說︰“隗囂听說皇上要西上,臣實融要柬下,士兵人心騷動,商量著將不交戰。
隗囂的將領高峻等人部想迎接大軍,後來听說大軍停止了,高峻等又起疑心了。
隗囂揚言東方有了變亂,西州豪強終于又依從他了。
隗囂又任用公孫述的將領,讓他們守城下小門。
臣竇融勢孤力單,夾在他們中間,雖然承蒙皇上的威靈,也應從速救援。
皇上擋在敵人前面,臣竇融逼在敵人後面,緩急互用,頭尾呼應,隗囂形勢緊迫,不能進不能退,這次必定打敗他。
如果大軍不早日進發,時間長了人心生疑,就會外部助長敵人的氣焰,內部顯示出疲弱,又使讒邪小人有了機會,臣私下擔憂此事。
希望陛下哀憐!”皇帝深深稱贊他。
八年夏天,皇帝車駕西上征伐隗囂,竇融率領五郡太守以及羌人小月氏等步兵騎兵幾萬人,輜重五千多輛,和大軍在高平第一城會師。
竇融先派從事問會見皇上的禮節。
當時軍隊迭起,各位將領和三公夾雜站在路上,有些背對使者相互小聲交談。
皇帝听說竇融先問禮儀,覺得他做得很好,把這事大聲告訴百官。
于是擺酒舉行大宴會,向百官引見竇融等人,用特殊禮節對待他們。
拜任他弟弟竇友做奉車都尉,從弟竇士做太中大夫。
于是君臣一起進軍,隗囂部隊大舉潰逃,城鎮都投降了。
皇帝看重實融的功勞,下詔令把安豐、陽泉、蓼縣、安風四個縣封給竇融為安豐侯,弟弟實友為顯親侯。
于是依次分封各位將帥︰封武鋒將軍竺曾為助義侯,武威太守梁統為成義侯,張掖太守史苞為褒義侯,金城太守庫鉤為輔義侯,酒泉太守辛肜為扶義侯。
封爵完畢後,皇帝車駕束回,派實融等人全部向西回到各人鎮守的地方。
實融因為他們兄弟一起被封爵位,長期專任一方,心中害怕而不能安心,多次呈上奏疏請求派人代替自己。
皇帝下詔書回答說︰“我和將軍如同左右手,將軍屢次執意謙讓,為什麼不懂人心?努力巡視士民,不要擅自離開。”等到隴、蜀被平定後,皇帝下詔命竇融和五郡太守到京城匯報政事,官員門客跟著,駕著一千多輛車,馬牛羊布滿四野。
竇融到京城,到洛陽城門,交上涼州牧、張掖屬國都尉、安豐侯的官印,皇帝下詔派使者還給他安豐侯官印。
他被帶去見皇帝,到諸侯的位置上,受賞賜受恩寵,轟動京城。
幾個月後,被拜任冀州牧,十多天後,又升任大司空。
竇融自己認為自己不是老臣,一旦上朝,位置在功臣之上,每次受召朝會覲見,面色語氣謙卑恭敬得很,皇帝因為這個更加親近優待他。
實融細心,長期心中不安,多次推辭爵位,由侍中金遷口頭轉達他的誠意。
又呈上奏疏說︰“臣寶融五十三歲。
有個兒子十五歲,生性頑劣。
臣竇融早早晚晚拿經書教導他,不讓他觀天文,看讖記。
真心想使他恭謹怕事,恭順守道,不希望他有才能,何況是傳給他大片土地,享有舊諸侯王國呢?”于是他又請在空暇時求見,皇帝不答應。
後來一次朝會結束,他在席後徘徊,皇帝知道他想推辭爵位,就派左右的人傳令讓他出去。
另一天朝會,皇帝當面詔諭竇融說︰“前些天知道你想辭官回家鄉,所以讓你大熱天暫且自便。
今天見面,應談別的事,不得再說。”竇融不敢重新陳言請求。
二十年,大司徒戴涉因他推薦的人偷金受牽連進監獄,皇帝因為三公參職,不得已 下策書免除竇融。
第二年,加位特進。
二十三年,代替陰興行衛尉事,加位特進如舊,又兼領將作大匠。
弟弟實友焉城門校尉,兄弟一同掌管皇帝的親兵。
寅融又請求告老還鄉,皇帝總是賜給他錢帛,太官送來珍貴奇異的物品。
等到竇友去世,皇帝憐憫寅融年邁,派中常侍、中謁者到他臥室內勸他進用酒飯。
竇融的長子竇穆,娶內黃公主,代替竇友為城門校尉。
竇穆的兒子竇勛,娶東海恭王劉強的女兒a陽公主,竇友的兒子竇固,也娶光武的女兒涅陽公主。
顯宗登位,任用竇融堂兄的兒子竇林為護羌校尉。
竇氏家族一個公,兩個侯,三個公主,囚個二千石,同時在世。
從祖父到孫子,官府宅第在京城中相連,奴僕數以千計,在皇家親戚、功臣中沒有能和他們相比的。
丞平二年,竇林因犯罪被殺,事情見《西羌傳》。
皇帝從此多次下詔書嚴厲責備竇融,拿竇嬰、田吩得禍敗家的事告誡他。
寅融惶恐地請求告老回家,皇帝下詔讓他回府第養病。
一年多後,同意他交上衛尉官印,賜給他養牛,上等美酒。
竇融在官中任警衛十多年,年紀老了,子孫放縱,多有犯法的。
竇穆等人于是交結輕薄的人,托付給郡縣,擾亂政事。
因家里封地在安豐,想使姻親全部佔有先前的六安國,就假稱陰太後的詔令,讓六安侯劉盱休妻,接著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五年,劉盱的原妻家上書告狀,皇帝十分憤怒,就全部免除竇穆等人的官,竇氏中做郎官的全部帶家屬回老家,只留竇融在京城。
竇穆等往西走到函谷關,皇帝下詔又全部追回。
適逢竇融去世,當年七十八歲,謐號戴侯,賜給喪葬費用物品很多。
皇帝因為竇穆不能修養自身,卻擁有大量錢財,居住高大的府第,曾派一名謁者監護他的家。
遇了幾年,謁者報告竇穆父子自從失去權勢,多次說出抱怨的話,皇帝命令他帶家屬回老家,只有竇勛因是a陽公主的丈夫留在京城。
竇穆因賄賂小吏坐罪,被郡衙逮捕關押,和兒子竇宣都死在平陵獄內,竇勛也死在洛陽監獄。
過了一段時間,皇帝下詔讓竇融夫人和一個小孫子住到洛陽家中。
十四年,封竇勛的弟弟竇嘉做安豐侯,食黽二千戶,奉養竇融的後代。
和帝初年,竇嘉為少府。
等到寶勛的兒子、大將軍實憲被殺,他被免官回封地。
竇嘉去世,兒子竇萬全繼嗣。
竇萬全去世,兒子竇會宗繼嗣。
竇萬全弟弟的兒子竇武,另外有傳。
論曰︰竇融開始以豪爽俠義出名,崛起戰亂之中,應合天賜良機。
最後享有王侯的尊貴,終于擔當卿相的職位,這時候的他是邀功求權的人。
等到他位極人臣,卻又辭官速寵,恭順小心像是不得已的樣子,又是多麼聰明!曾經獨自仔細體味這個人的風度,雖然他治理國家的方法沒有什麼值得稱道,但進退的禮節確實有可以稱贊的。
竇固字孟孫,年輕時因娶公主焉黃門侍郎。
愛好讀書,喜歡兵法,因地位尊貴顯赫而掌權。
中元元年,繼承父親實友的爵位被封焉顯親侯。
顯宗登位,升任中郎將,監羽林士。
後來因從兄竇穆犯罪受牽連,罷官在家十多年。
當時天下安定,皇帝想仿照漠武帝的舊事,攻打匈奴,通西域,因為竇固通曉邊疆戰事,十五年冬,拜他為奉車都尉,騎都尉耿忠為副,謁者僕射耿秉為駙馬都尉,秦彭為副手,各自都設從事、司馬,一起出兵屯守諒州。
第二年,竇固和耿忠率酒泉、敦煌、張掖的甲兵以及盧水羌胡人一萬二千騎兵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隴西、天水招募的士兵以及羌胡人一萬騎兵出居延塞,另外太僕祭肜、度遼將軍昊棠統領河東、北地、西河、羌胡以及南單于的士兵一萬一千騎兵出高闕塞,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率太原、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定襄郡士兵以及烏桓、鮮卑人一萬一千騎兵出乎城塞。
竇固、耿忠到天山,攻打呼衍王,殺敵一千多人。
呼衍王逃走,追到蒲類海。
留將士屯守伊吾盧城。
耿秉、秦彭進入沙漠六百多里,到達三木樓山,來苗、文穆到達匈奴河水上,敵人都逃散,沒有擄獲。
祭肜、昊棠因沒有到達涿邪山坐罪,免官做平民。
當時各位將領只竇固有功勞,加位特進。
第二年,又出玉門關攻打西域,皇帝下詔命耿秉以及騎都尉劉張都交回帶兵符信听竇固指揮。
竇固終于攻破白山,使車師投降,事情已詳載《耿秉傳》中。
竇固在邊疆幾年,羌胡人佩服他的恩德信義。
肅宗登位,因為公主修身慈愛,歷代尊崇,加賜封號長公主,增加食邑三千戶;征召竇固代替魏應為大鴻臚。
皇帝因為他通曉邊疆戰事,常受咨詢。
建初三年,追記他先前的功勞,增加食邑一千三百戶。
七年,代替馬防為光祿勛。
第二年,又伐替馬防為衛尉。
竇固長期做大官,很受尊重,朝廷賞賜錢糧,積攢了巨萬財富,但生性謙和儉樸,仁愛好施舍,士人因此稱贊他。
章和二年去世,謐號文侯。
兒子竇彪,官至射聲校尉,在竇固之前去世,沒有兒子,封國撤銷。
實憲字伯度。
父親竇勛被殺,實憲幼年喪父。
建初二年,妹妹被冊立為皇後,拜竇憲為郎,漸漸升任侍中、虎賁中郎將;弟弟竇篤,為黃門侍郎。
兄弟受皇帝親近寵幸,一同在官中侍候,賞賜堆積,受寵顯貴一天天厲害,從王侯、公主以及陰、馬各家,沒有不畏懼他們的。
竇憲依仗他在宮中的權勢,就用低價錢請求買沁水公主的園子,公主被逼很害怕,不敢計較。
後來肅宗車駕出官經過園子,指著園子間竇憲,竇憲語塞不能回答。
後來事情被發覺,皇帝十分憤怒,召見竇憲嚴厲責備說︰“好好想想先前的遇錯,你奪取公主田園的時候,豈不勝遇趟高指鹿為馬麼?長時間想想真使人害怕。
從前永平年間,皇帝曾命令陰黨、陰博、鄧迭三個人相互監督,因此幾家皇親國戚沒有敢犯法的,而皇帝還急急下詔,還因舅舅家的田地房宅發話。
現在公主還被白白搶奪田園,何況小民呢!國家扔掉竇憲如同扔掉孤單的小烏或臭老鼠罷了。”實憲十分震驚害怕,皇後替他降低官服等級深深謝罪,好久皇帝怒氣 得消解,讓他把田還給公主。
雖然不判他的罪,但也不任重大職務。
和帝登位,太後當政,竇憲以侍中身份,在宮內主管機密,宣布詔令。
肅宗遣詔任實篤為虎賁中郎將,竇篤的弟弟竇景、實 一起為中常侍,于是兄弟都處在親近重要的位置上。
竇憲因為前任太尉鄧彪有節義禮讓,是去世的皇帝尊敬的人,而又仁厚順從,所以尊崇他,任用他為太傅,讓百官各司其職來听從他。
他有行動,就宮外讓鄧彪奏請,他在宮內報告太後,事情沒有不听他的。
另外屯騎校尉桓郁,做幾代皇帝的老師,又生性謙和守節,因此竇憲呈上奏疏推薦他,讓他在宮中講授經書。
所以宮內外協調親附,沒有人懷疑。
竇憲性格果敢急躁,小小的怨忿沒有不報復的。
當初,永平的時候,謁者韓紆曾窯問他父親竇勛的案子,竇憲就派刺客殺死韓紆的兒子,拿人頭祭奠竇勛的墳墓。
齊殤王的兒子都鄉侯劉暢來吊國喪,劉暢一向行為乖僻,和步兵校尉鄧迭是親戚,多次來往京城,靠鄧迭的母親元交結長樂宮,得太後寵愛,受詔令到上束門。
竇惠怕他受寵幸,分了自己宮中的權力,派刺客在宮中警衛住處刺死劉暢,而歸罪于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就派侍御史和青州刺史共同審訊劉剛等人。
後來事情被發覺,太後很憤怒,把竇憲關在內宮。
竇憲怕被殺,自己請求攻打匈奴來贖死罪。
正趕上南單于請求派兵北伐,就拜任實意馬車騎將軍,金印信紫綬帶,隨行屬官依司空的標準,任執金吾耿秉為副將,征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邊疆十二郡騎兵,以及羌胡兵出塞。
第二年,竇憲和耿秉各人統領四千騎兵和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的一萬騎兵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率領一萬多騎兵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以及邊疆志願隨行的羌胡八千騎兵,和左賢王安國一萬騎兵出稠陽塞,都會師涿邪山。
竇憲分派副校尉間盤、司馬耿夔、耿譚率領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銳騎兵一萬多,和北單于在稽落山交戰,大敗北單于,敵人軍隊潰散,單于溜走,追擊各部落,最後來到私渠比輥海。
殺名王以下一萬三干多人,俘獲活人馬牛羊駱駝一百多萬。
這時溫犢須、日逐、溫吾、夫渠王柳千等八十一部落率部眾投降的,前後二十多萬人。
竇憲、耿秉于是登上燕然山,距離邊塞三千多里,刻石記功,記載漢的聲威德行,命令班固寫銘文說︰惟永元年秋天七月,有漠大舅車騎將軍竇憲,敬奉聖主,輔佐皇室,領理國事,高潔光明。
就和執金吾耿秉,述職巡視,出兵朔方。
威武的將校,勇猛的士兵,六軍俱備,及南單于、束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等人,猛騎三萬。
戰車疾馳,兵車四奔,輜重滿路,一萬三千多輛。
統以八陣,臨縱威神,鐵甲耀日,紅旗蔽空。
于是登高闕,下雞鹿,經荒野,遇沙漠,斬溫禺以涂鼓,殺尸逐而染刀。
然後四方將校橫行,流星閃電,萬里寂靜,野無遺寇。
于是統一區宇,舉旗凱旋,查考書傳圖籍,遍觀當地山河。
終于越涿邪,跨安侯,登燕然,踐踏冒頓的部落,焚燒老上的龍庭。
上以泄高帝、文帝的舊憤,光耀祖宗的神靈;下以穩固後代,拓寬疆域,振揚大漢的聲威。
此所謂一次勞神而長期安逸,暫時費事而永久安寧。
于是封山刻石,銘記至德。
銘辭說︰威武王師,征伐遠方;剿滅凶殘,統一海外;萬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
竇憲于是班師還朝。
派軍司馬昊汜、梁諷,帶黃金玉帛送給北單于,宣傳國家威嚴,而軍隊跟在他們後邊。
當時匈奴內部騷亂,昊汜、梁諷每到一處,總是招降他們,前後有一萬多人。
終于和單于在西海上,闡明國家威信,送給詔書賞賜,單于磕頭拜謝接受。
梁諷乘機勸他應遵循呼韓邪的舊例,保護國家安定百姓求得幸福。
單于很高興,就統領他的部眾和梁諷一起返回,到私渠海,听說漢軍隊已進入塞內,就派他弟弟右溫禺輥王帶著貢品入朝供奉,隨梁諷到朝廷。
竇憲因為單于沒有親自來,奏請送回他弟弟。
南單于在漠北送給竇憲一只古鼎,容量五斗,鼎側銘文是“仲山甫鼎,萬年子子孫孫永遠珍重收藏”,竇憲就把鼎獻給皇帝。
皇帝下詔派中郎將拿著符節到五原拜授竇憲大將軍,封武陽侯,食邑二萬戶。
實意堅決推辭封爵,皇帝賜策書答應了他。
舊例大將軍職位在三公之下,設下屬官依照太尉。
竇意威信權勢震動朝廷,公卿們迎合他的意圓,奏請竇憲爵位僅次太傅之下,在三公之上;長史、司馬品級中二千石,從事中郎二人六百石,以下各有增加。
竇意整頓軍隊回京城。
于是朝廷大開倉庫,慰勞賞賜將士,他所率領的各郡二干石官員的子弟隨從征戰的,全部任太子舍人。
當時寅篤為衛尉,寅景、寶 都為侍中、奉車、駙馬都尉,四家比著修建房宅,用盡工匠。
第二年,皇帝下詔說︰“大將軍竇憲,去年出征,消滅北狄,朝廷加以封賞,他堅決辭讓不受。
依照舊制度,帝舅都受爵封地。
現封竇憲冠軍侯,食邑二萬戶;封寅篤郾侯,封實景汝陽侯,封竇 夏陽侯,食邑各六千戶。”竇憲一個人不受封爵,于是領兵出朝鎮守涼州,任侍中鄧迭行征西將軍事為副將。
北單于因為漢送回他入朝侍奉的弟弟,又派車諧儲王等人到居延塞,想入朝覲見,請派使者。
竇憲上疏派大將軍中護軍班固行中郎將,和司馬梁諷迎接北單于。
正趕上北單于被南匈奴打敗,受傷逃走,班固到私渠海而回。
竇意因為北匈奴微弱,就想消滅他們。
第二年,又派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趟博等率軍在金微山攻打北匈奴人,大敗敵人,殺死俘獲很多人。
北單于逃走,不知去向。
竇憲平定匈奴後,威名大震,用耿夔、任尚等做幫手,鄧迭、郭璜做心腹。
班固、傅毅等人,都安置在幕府,來掌管文書。
刺史、郡守、縣令大多出自他的門下。
尚書僕射郅壽、樂恢都因違背他的意圖,相繼自殺。
從此朝廷大臣震驚害怕,觀察風向迎合他的意旨。
而竇篤晉升特進,可以舉薦官吏,見皇帝的禮儀依照三公。
竇景為執金吾,竇 為光祿勛,權勢顯赫,轟動京城。
雖然幾個人都驕橫放縱,而竇景最厲害,奴僕門客緹騎倚仗權勢,欺凌百姓,強奪財物,榨取犯人,搶劫婦女做妻子。
商販不出,如同躲避強盜仇人。
有關官府畏懼,沒有人敢舉報上奏。
太後听說後,派謁者下策書免去竇景官,以特進身份在朝宮位置。
竇 年輕時愛好經書,節儉自持,出朝治理魏郡,升穎川太守。
竇氏父子兄弟同處朝位,充滿朝廷。
叔父實霸為城門校尉,竇霸的弟弟竇褒為將作大匠,實褒的弟弟竇嘉為少府,那些為侍中、將軍、大夫、郎吏的有十多人。
竇憲建立大功後,侵侮放肆發展得更厲害。
四年,封鄧迭為穰侯。
鄧迭和他弟弟步兵校尉鄧磊以及母親元,另有實憲的女婿射聲校尉郭舉,郭舉的父親長樂少府郭璜,都相交結。
元、郭舉一同出入官中,郭舉受太後寵幸,于是一起圖謀殺害皇帝。
皇帝暗中得知他們的陰謀,就和貼身寵幸的中常侍鄭眾定計誅殺他們。
因為竇憲在京城外,擔心他怕得禍而作亂,忍著沒有動手。
正趕上寅憲和鄧迭班師回京城,皇帝詔命派大鴻臚拿符節到郊外迎接,賞賜軍中將士各有不同。
竇憲等人到京城後,皇帝 到北宮,詔命執金吾、五校尉率兵屯守南宮、北宮,關閉城門,逮捕鄧迭、鄧磊、郭璜、郭舉,都投入監獄殺死,家屬流放合浦。
派謁者僕射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官印,改封他做冠軍侯。
實憲以及竇篤、竇景、竇 都發派去封地。
皇帝因為太後的緣故,不想明說殺實惠,為他們挑選嚴厲能干的國相監督他們。
竇憲、竇篤、竇景到封地,都迫使他們自殺,同族人、門客靠竇憲做官的都免官回本郡。
竇 因為一向整治有方,沒有受到逼迫,第二年因借貸錢糧給窮人坐罪,改封羅侯,不得用官吏做臣僚。
當初,竇後誣陷梁氏,竇憲等人參預圖謀,永元十年,梁棠兄弟流放九真回朝,路過長沙,逼迫竇 使他自殺。
後來和熹鄧後當政,永初三年,詔命竇氏先前回本郡的人和安豐侯實萬全都回京城。
竇萬全的小兒子竇章。
論曰︰衛青、霍去病倚仗強大的漢軍隊,連年攻打匈奴,國家資財耗費過半了,而沒有能打勝狡猾的匈奴人,後世還傳說他們是良將,難道不是因為他們能保持地位名譽壽終正寢麼!竇憲率領羌胡人及邊疆拼湊的軍隊,一舉而掃蕩北方,甚至追擊逃跑的敵人到稽落山外,飲馬比韃海邊,刻石銘鼎,告祭宗廟。
列數他的功績,比前人多多了,但後代沒有人稱道他的原因,是他最後的過失損害了他的英名。
因此河流的下游,是君子很厭惡的地方。
這幾個人得勢不過是靠後宮的恩寵,並不是靠訪求推薦出身微賤的人,而選拔上來的。
當衛青恨自己是奴僕,竇將軍害怕被誅殺的時候,正是不停地使勁,像公雞沒有早晨不想叫一樣的時候,哪想到分封肥沃的土地,享受尊崇的爵號呢?東方朔說“用他們就是老虎,不用他們就是老鼠”,的確啊。
依這樣說來,士人右懷藏美玉而赴塵埃的,又怎麼能計算呢!實章字伯向。
年輕時好學,有文才,和馬融、崔瑗志同道合,互相推舉引薦。
永初年間,三輔遭羌人侵犯,竇章避難到束部,搬家到外黃。
家中很窮,編蓬草做門,用草菜做食物,親自操勞,孝順地奉養父母,但講談讀書不停。
太僕鄧康听說他的名字,請他想和他交往,竇章不肯前去,鄧康因此更看重他。
當時學者稱束觀是老氏藏書室,道家蓬萊山,鄧康于是推薦竇章進東觀做校書郎。
順帝初年,竇章的女兒十二歲,能寫文章,靠才學相貌被選入宮中,被皇帝寵愛,和梁皇後都做貴人。
提拔竇章為羽林中郎將,升任屯騎校尉。
竇章謙虛地對待賢士,收羅推舉當時有名人物,很有名聲。
當時梁氏、竇氏同是顯貴,各有門客,多有人在中間相互構陷,竇章誠心對待他們,因此得以免受災難。
貴人早死,皇帝常常思念她,下詔命令史官立碑頌揚她的品德,竇章自己寫碑文。
貴人死後,皇帝以禮對待他沒有衰減。
永和五年,升任少府。
漢安二年,改任大鴻臚。
建康元年,梁後當政,竇章自己請求免官,去世于家中。
二見子竇唐,有才干,官做到虎賁中郎將。
贊曰︰誠實的安豐侯,也算是雄才,帶領河右,捧著地圖歸順漠。
孟孫通曉邊事,征伐北方打通西域。
竇憲掃蕩沙漠,軍隊遠至金山。
到龍庭听胡笳,在燕然山刻石記功。
雖不能說是勝任,漢的威靈卻得以傳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