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春秋 论异外内之义与张三世相通当竞争之时尤当讲明春秋之旨

类别:子部 作者:清·皮锡瑞 书名:经学通论

    三科惟张三世之义,明见于公羊传,隐元年公子益师卒,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解诂曰,所见者谓昭定哀,己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与董子书略同,皆以三世为孔子之三世,据此是知春秋是孔子之书,张三世之义,虽比存三统异外内为易解,然非灼知春秋是孔子作,必不信张三世之义,而春秋书法详略远近,皆不得其解矣,张三世有二说,颜安乐以为从襄二十一年之后,孔子生,即为所见之世,演孔图云,文宣成襄,所闻之世也,颜氏分张二公而使两属,何劭公以为任意,二说小异,而以三世为孔子三世则同,异外内之义,与张三世相通,隐元羊解诂曰,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粗,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先详内而后治外,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锡瑞案春秋有攘夷之义,有不攘夷之义,以攘夷为春秋义者,但见宣十一年,晋侯会狄于攒函,解诂有殊夷狄之文,成十五年,叔孙侨如等会吴于钟离,传有曷为殊会吴外吴也之文,不知宣成皆所闻世,治近升平,故殊夷狄,若所见世,著治太平,哀四年晋侯执戎曼子赤归于楚,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夷狄进至于爵,与诸夏同,无外内之异矣,外内无异,是不必攘,远近小大若一,且不忍攘,圣人心同天地,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必无因其种族不同,而有歧视之意,而升平世不能不外夷狄者,其时世界程度,尚未进于太平,夷狄亦未进化,引而内之,恐其侵扰,故夫子称齐桓管仲之功,有被发左衽之惧,以其能攘夷狄,救中国,而特笔褒予之,然则以春秋为攘夷,圣人非无此意,特是升平主义,而非太平主义,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拨乱之世,内其国而外诸夏,诸夏非可攘者,而亦必异外内,故董子明言自近者始,王化自近及远,由其国而诸夏而夷狄,以渐进于大同,正如由修身而齐家而治国,以渐至平天下,进化有先后,书法有详略,其理本极平常,且春秋时夷狄,非真夷狄也,吴,仲雍之后,越,夏少康之后,楚,文王师鬻熊之后,而姜戎是四兵裔胄,白狄鲜虞是姬姓,皆非异种异族,特以某先未与会盟,中国摈之比于戎狄,故春秋有七等进退之义,公羊庄十三年传曰,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人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疏云,言荆不如言楚,言楚不如言潞氏甲氏,言潞氏不如言楚人,言楚人不如言介葛卢,言介葛卢不如言邾娄仪父,言邾娄仪父不如言楚子吴子,春秋设此七等,以进退当时之诸侯,韩文公曰,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是中国夷狄之称,初无一定,宣十二年传曰,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繁露竹林篇曰,春秋之常辞也,不予夷狄而与中国为礼,至必阝之战,偏然反之,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是进退无常,可见春秋立辞之变,定四年传曰,吴何以称子,夷狄也而忧中国,吴入楚,传曰,吴何以不称子,反夷狄,是进退甚速,可见春秋立义之精,皆以今之所谓文明野蛮,为褒贬予夺之义,后人不明此旨,徒严种族之辨,于是同异竞争之祸烈矣,盖于春秋义,而实与春秋义不甚合也。


如果你对经学通论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经学通论》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