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曰,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後人省 加 為瘟,即溫也,如病證之證,後人省文作證,嗣後省言加 為癥,又如滯下,古人為下利膿血,蓋以瀉為下利,後人加 為痢,要之,古無瘟痢癥三字,蓋後人之自為變易耳,不可因易其文,以溫瘟為兩病,各指受病之原,乃指冬之伏寒,至春至夏,發為溫熱,又以非時之氣為瘟疫,果爾,又當異證異脈,不然臨治之際,何以知受病之不同也,設使脈病不同,病原各異,又當另立方論治法,然則脈證治法,又何立哉,枝節愈繁,而正意愈亂,學者未免有多歧之惑,夫溫者熱之始,熱者溫之終,溫熱首尾一體,故又為熱病,即溫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門合戶,如徭役之役,眾人均等之謂也,今省文作殳,加 為疫,又為時疫時氣者,因其感時行戾氣所發也,因其惡厲,又為之疫厲,終於得汗而解,故燕冀名為汗病,此名又有風溫\ 濕溫,即溫病夾外感之兼證,名各不同,究其病則一,然近世稱疫者眾,書以溫疫名者,弗遺其言也,後以傷寒例,及諸家所議,凡有關於溫疫,其中多有誤者,恐致惑於來學,悉采以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