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解】
論榮︰關于榮耀的議論。文章論述了榮華富貴與德行之間的關系以及評判人、使用人的原則。
作者認為,在現實中,榮華富貴與德行之間並不存在簡單的對應關系。有德的君子應該榮華富貴,但卻未必榮華富貴;而榮華富貴的人也並不一定就是有德的君子,有的仍是卑鄙的小人。是否有德行,在于自己;而是否富貴,則是上天的安排。“君子未必富貴,小人未必貧賤”。所以評價一個人,不能只看他榮華富貴與否,而應該看他的德行如何。所以即使是天子,也“不足以為榮”。文章重點批判了當時根據家世、地位以及出身地來評判人、使用人的風尚,這無疑與作者的身世、地位以及出身地使他不能得志的境遇有關。他提出了“仁重而勢輕,位蔑而義榮”的論人標準以及“能”、“德”、“忠”的用人標準,主張使用“德義”、“忠”、“賢”之人,認為只要“有大美可尚于世”,則不應計較其“細行小瑕”。這里面無疑也含有作者懷才不遇的情緒。
【 原文】
論榮﹝一﹞第四
所謂賢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二﹞,此則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為君子者也。所謂小人者,非必貧賤凍餒辱 窮之謂也﹝三﹞,此則小人之所宜處,而非其所以為小人者也。
﹝一﹞ ○鐸按︰此篇首明君子小人之辨,繼論寡德高位之人不足以為榮,而終之以人惟其任。
﹝二﹞ 漢書董仲舒傳雲︰“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于下。”敘傳答賓戲雲︰“據 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貴,朝為榮華,夕而蕉瘁。”
﹝三﹞ “辱”上脫一字。程本“辱 ”作“困”。○鐸按︰疑本作“
困辱”,諸本脫“困”字,程本脫 “辱”字耳。邵本臆補作“困苦”,非。
奚以明之哉?夫桀、紂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惡來,天子之三公也﹝一﹞,而猶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行惡也。伯夷、叔齊,餓夫也﹝二﹞,傅說胥靡﹝三﹞,而井伯虞虜也﹝四﹞,然世猶以為君子者,以為志節美也﹝五﹞。
﹝一﹞ 見史記殷本紀。
﹝二﹞ 法言淵騫篇雲︰“西山之餓夫。”
﹝三﹞ 呂氏春秋求人篇雲︰“傅說,殷之胥靡也。”高誘注︰“胥靡,刑罪之名也。”
﹝四﹞ “井伯虞虜”舊作“井臼處虜”。僖五年左傳雲︰“執虞公及其大夫井伯。”史記晉世家“執”作“虜”。
﹝五﹞ 漢書雲敞傳雲︰“車騎將軍王舜高其志節。”
故論士苟定于志行﹝一﹞,勿以遭命,則雖有天下不足以為重,無所用不足﹝二﹞以為輕,處隸圉﹝三﹞不足以為恥,撫四海不足以為榮。況乎其未能相縣若此者哉﹝四﹞?故曰︰寵位不足以尊我﹝五﹞,而卑賤不足以卑己﹝六﹞。
﹝一﹞ 淮南子原道訓雲︰“士有一定之論。”管子八觀篇雲︰“商賈之人,不論志行而有爵祿。”荀子榮辱篇雲︰“志行修,臨官治。”
﹝二﹞ “足”舊作“可”。
﹝三﹞ 哀二年左傳雲︰“人臣隸圉免。”周語雲︰“湮替隸圉”,韋昭注︰“隸,役也。圉,養馬者。”
﹝四﹞ 荀子王制篇雲︰“是其為相縣也亦遠矣。”
﹝五﹞ “以”下舊衍“為”字。
﹝六﹞ 新書大政上篇雲︰“紂自謂天王也,桀自謂天子也,已滅之後,民以相罵也。以此觀之,則位不足以為尊,而號不足以為榮矣。”
夫令譽從我興,而二命自天降之﹝一﹞。詩雲︰ “天實為之,謂之何哉﹝二﹞!”故君子未必富貴,小人未必貧賤﹝三﹞,或潛龍未用,或﹝四﹞亢龍在天﹝五﹞,從古以然。今觀俗士之論也,以族舉德,以位命賢﹝六﹞,茲可謂得論之一體矣,而未獲至論之淑真也。﹝七﹞
﹝一﹞ 禮記祭法疏引援神契雲︰“ 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慶,有遭命以謫暴,有隨命以督行。”此雲二命,蓋不數受命。卜列篇雲︰“
命有遭隨。”御覽三百六十引春秋元命苞雲︰“命者,天之令也。所受于帝,行正不過,得壽命──壽命,正命也。起九九八十一。有隨命── 隨命者。隨行為命也。有遭命──遭命者,行正不誤,逢世殘賊,君上逆亂,辜咎下流,災譴並發,陰陽散忤,暴氣雷至,滅日動地,絕人命,沙鹿襲邑是。”○俞樾雲︰‘上文雲︰“寵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賤不足以卑己。”然則“二命”即謂此二者也。下文“君子未必富貴,小人未必貧賤”,富貴、貧賤,此即所謂“二命” 。汪氏不本上下文為說,而泛舉援神契之遭命、隨命以說此“二命”,失之。’○鐸按︰俞說是。上文“勿以遭命”,亦非緯之“遭命”也。
﹝二﹞ 北門。○鐸按︰“謂之何” 即“奈之何”,訓見經傳釋詞卷三。
﹝三﹞ 論衡命祿篇雲︰“才高行厚,未必保其必富貴;智寡德薄,未必信其必貧賤。或時才高行厚,命惡廢而不進; 智寡德薄,命善興而超逾。故夫臨事知愚,操行清濁,性與才也;仕宦貴賤,治產貧富,命與時也。”
﹝四﹞ “或”字舊脫,據程本補。
﹝五﹞ 易干。
﹝六﹞ 仲長統昌言雲︰“天下士有三俗︰選士而論族姓閥閱,一俗。”見意林。
﹝七﹞ “真”程本作“貞”,誤。淮南子有m真訓。說文雲︰“m,善也。”經典多通用 “淑”。
堯,聖父也,而丹凶傲﹝一﹞;舜,聖子也,而叟頑惡﹝二﹞;叔向,賢兄也,而鮒貪暴﹝三﹞;季友,賢弟也,而慶父淫亂﹝四﹞。論若必以族,是丹宜禪而舜宜誅,鮒宜賞而友宜夷也。論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
﹝一﹞ 書皋陶謨。
﹝二﹞ 堯典。
﹝三﹞ 昭元年、十三年、十四年左傳。○鐸按︰亦見晉語九。
﹝四﹞ 莊卅一年、閔二年左傳。
昔祁奚有言︰“鯀殛而禹興,管、蔡為戮,周公佑王﹝一﹞。”故書稱“父子兄弟不相及”也﹝二﹞。幽、厲之貴,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三﹞。顏、原之賤,匹庶也,而又凍餒屢空﹝四﹞。論若必以位,則是兩王是﹝五﹞為世士﹝六﹞,而二處為愚鄙也。論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七﹞。
﹝一﹞ 襄廿一年左傳。“佑”今作 “右”。
﹝二﹞ 昭廿年左傳︰‘苑何忌曰︰ “在康誥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疏雲︰“此非康誥之全文,引其意而言之。”○鐸按︰僖三十三年左傳晉臼季引康誥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後漢書章帝紀元和元 年詔引同。或謂康誥闕文。
﹝三﹞ 墨子非命下篇雲︰“桀、紂、幽、厲,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新書過秦下篇雲︰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
﹝四﹞ 論語。
﹝五﹞ “是”字疑衍。
﹝六﹞ 治要載尸子勸學篇雲︰“使賢者教之以為世士。”
﹝七﹞ 莊子盜跖篇︰‘子張曰︰“ 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
故曰︰仁重而勢輕,位蔑而義榮﹝一﹞。今之論者,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來,則亦遠于獲真賢矣﹝二﹞。
﹝一﹞ 春秋繁露雲︰“今人大有義而甚無利,雖貧與賤,尚榮其行。”新語本行篇雲︰“ 賤而好德者尊,貧而有義者榮。”桑柔鄭箋雲︰‘“蔑 ”猶“輕”也。’程本“蔑”作“辱”,誤。
﹝二﹞ 漢書貢禹傳雲︰“求士不得真賢。”
昔自周公不求備于一人﹝一﹞,況乎其德義既舉,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于五狄,越蒙產于八蠻﹝二﹞,而功施齊、秦,德立諸夏﹝三﹞,令名美譽﹝四﹞,載于圖書﹝五﹞,至今不滅。張儀,中國之人也;衛鞅,康叔之孫也﹝六﹞,而皆讒佞反覆,交亂四海﹝七﹞。由斯觀之,人之善惡,不必世族;性之賢鄙,不必世俗﹝八﹞。中堂生負苞﹝九﹞,山野生蘭芷﹝一0﹞。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產于蜃蛤﹝一一﹞。詩雲︰“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一二﹞” 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則雖細行小瑕曷足以為累乎﹝一三﹞?
﹝一﹞ 論語。○鐸按︰實貢篇︰“ 周公不求備。”
﹝二﹞ “蒙”舊作“象”。史記鄒陽傳雲︰“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齊用越人蒙而威、宣。”索隱雲︰‘越人蒙未見所出。漢書作“子臧” ,張晏雲︰“子臧或是越人蒙字也。”’○鐸按︰俞樾茶香室續鈔亦謂“越象”當是“越蒙”。
﹝三﹞ 閔元年左傳雲︰“諸夏親匿 ”,杜注︰“諸夏,中國也。”○鐸按︰論語八佾篇包注同。
﹝四﹞ 襄廿四年左傳雲︰“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周語雲︰“為令聞嘉譽以聲之。”
﹝五﹞ 韓非子用人篇雲︰“書圖著其名。”大體篇雲︰“豪杰不著名于圖書。”
﹝六﹞ 並見史記。
﹝七﹞ 詩青蠅雲︰“讒人罔極,交亂四國。”史記甦秦傳雲︰“左右賣國反覆之臣。”按︰漢書息夫躬傳,王嘉言“寵、躬皆傾覆,有佞邪材,恐必撓亂國家”,亦用青蠅詩義。
﹝八﹞ 王先生雲︰‘“族”承上“ 或以九族”言,“俗”承上“或以所來”言。’
﹝九﹞ 王先生雲︰‘“堂”是“唐 ”之誤。“中唐”見詩防有鵲巢。“苞”當為“芻”,爾雅雲︰“ ,王芻”是也。古者多言“負芻”。’○ 俞樾雲︰‘“中堂”當作“中唐”。詩防有鵲巢傳︰“ 中,中庭也。唐,堂涂也。”此即用其語。“負”當作 “ ”,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