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解】
考績︰考核功績。文章主要論述了考核群臣工作實績的重要性,規勸君主注重考績,根據群臣的政績來提升罷免他們。作者認為,統治天下,最重要的事是知人善任;而考核功績,就是“別賢愚而獲多士”、“昭賢愚而勸能否”的最便捷的方法。功績真正得到了考核,那麼是“治”還是“亂”、是“善”還是“惡”、是“直賢”還是“侈巧”就會十分清楚。這樣,既為君主合理任用人才提供了明確的依據而避免了官非其人的局面,又能促使群臣百官“奉職不解”,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這種注重考核官員實能實績的政治思想,無疑具有久遠的理論意義。當然,作者的旨意是面向現實的。他之所以論述這一切,是為了抨擊當時社會由于“功不考”、“赦贖數”而造成的“凡在位”“多非其人”、“官听”“數亂荒”的現象。他把矛頭直接指向了“不循考功而思太平”的“世主”,從而使本篇成了痛貶時弊的政論杰作。文中說︰“聖漢踐柞,載祀四八。”可見此文寫于漢高祖即位(在公元前202 年)後的三百二十年左右,即公元ns 年左右,也就是漢安帝元初五年前後。從本文所稱“有道”、“武猛”等科目來看,則本文當寫于漢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 年)冬十一月以後(參見7 • 3 注う ),即寫成于公元122 年。
【 原文】
考績﹝一﹞第七
凡南面之大務,莫急于知賢﹝二﹞;知賢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誠考則治亂暴而明﹝三﹞,善惡信則直﹝四﹞賢不得見障蔽﹝五﹞,而佞巧不得竄其奸矣﹝六﹞。
﹝一﹞ ○鐸按︰虞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白虎通考黜篇雲︰“所以三歲一考績何?三年有成,故于是賞有功,黜不肖。”東漢政俗陵夷,黜陟不當,故節信探其本意而申論之。
﹝二﹞ 漢書谷永傳雲︰“王事之綱紀,南面之急務。”
﹝三﹞ 谷永傳雲︰“治天下者,尊賢考功則治,簡賢違功則亂。”○鐸按︰廣雅釋詁四︰ “ ,表也。”暴、 聲近而義同。
﹝四﹞ “直”疑“真”。
﹝五﹞ 漢書李尋傳雲︰“忠直進,不蔽障。”
﹝六﹞ 呂氏春秋審分覽雲︰“諂諛 賊巧佞之人,無所竄其奸。”高誘注︰‘“竄”猶“ 容”也。’○鐸按︰字林︰“竄,逃也。”此謂佞巧之人不得逃其奸耳。
夫劍不試則利鈍 ,弓不試則勁撓誣,鷹不試則巧拙惑,馬不試則良駑疑﹝一﹞。此四者之有相紛也,由不考試故得然也。今群臣之不試也,其禍非直止于誣、 、疑、惑而已,又必致于怠慢之節焉。﹝二﹞設如家人有五子十孫,父母不察精□,則勤力者懈弛,而惰慢者遂非也﹝三﹞,耗業破家之道也﹝四﹞。父子兄弟,一門之計,猶有若此,則又況乎群臣總猥治公事者哉﹝五﹞?傳曰︰“善惡無彰,何以沮勸﹝六﹞?”是故大人不考功﹝七﹞,則子孫惰而家破窮;官長不考功﹝八﹞,則吏怠傲而奸宄興﹝九﹞;帝王不考功,則直﹝一0﹞賢抑而□偽勝﹝一一﹞。故書曰︰“三載考績,黜陟幽明﹝一二﹞。”蓋所以昭賢愚而勸能否也。
﹝一﹞ 韓非子顯學篇雲︰“授車就駕而觀其末涂,則臧獲不疑駑良。”藝文類聚五十七引班固擬連珠雲︰“臣聞馬伏皂而不用,則駑與良而為群;士齊僚而不職,則賢與愚而不分。”○鐸按︰顯學篇上文雲︰“水擊鵠雁,陸斷駒馬,則臧獲不疑鈍利。” 此文並本之。呂氏春秋知度篇︰“義則終為天下撓”,高注︰“撓,弱也。”利鈍、勁撓、巧拙、良駑並兩字對舉。
﹝二﹞ 荀子君道篇︰“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漢書薛宣傳冊免宣雲︰“有司法君領職解 Σ壑 貳!
﹝三﹞ 漢書疏廣傳︰‘廣雲︰“顧自有舊田廬,令子孫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與凡人齊。今復增益之,以為贏余,但教子孫怠墮耳。”’賈山傳雲︰“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墮于事也。諸侯聞之,又必怠于政矣”,顏師古注︰ ‘ “解”讀為“懈”。’佞幸董賢傳哀帝策免丁明雲︰“ 將軍遂非不改。”按“也”字疑當作“此”,屬下句讀。
﹝四﹞ 舊無“破”字,不成句。按下雲︰“子孫惰而家破窮”,今據補。漢書嚴助傳雲︰ “破家散業。”
﹝五﹞ 禮記月令雲︰“寒氣總至” ,鄭注︰‘“總”猶“猥卒”。’按“總猥”猶離騷言 “總總”也。詩瞻n雲︰“婦無公事。”
﹝六﹞ 襄廿七年左傳。“善惡”作 “賞罰”,“彰”作“章”。○鐸按︰孔疏雲︰“罰有罪所以止人為惡,賞有功所以勸人為善。”此蓋以義易其文,非左氏之舊。
﹝七﹞ 史記刺客傳雲︰‘嚴仲子奉黃金百鎰,前為聶政母壽,曰︰“將為大人粗□之費。 ”’正義引韋昭雲︰‘古者名男子為丈夫,尊父嫗為大人。漢書宣元六王傳︰“王遇大人益解,為大人乞骸去。”大人,憲王外祖母。古詩︰“三日斷五匹,大人故言遲”是也。’繼培按︰後漢書黨錮傳︰‘範滂白母曰︰“惟大人割不忍之恩。”’亦稱母為大人。然此本為父母通稱,說苑建本篇︰‘曾皙擊曾子僕地,有頃甦,進曰︰“曩者參得罪于大人。”’史記高祖紀︰‘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越世家︰‘陶朱公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漢書疏廣傳︰ ‘兄子受曰︰“從大人議。”即日父子俱移病。’後漢書馬援傳︰‘援嘗有疾,梁松來候之,獨拜床下。援不答。松去後,諸子問曰︰“梁伯孫帝婿,貴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憚之,大人奈何獨不為禮?”’馮緄傳︰ ‘父煥為幽州刺史,怨者詐作璽書譴責煥,賜以歐刀。煥欲自殺,緄止煥曰︰“大人在州,志欲去惡,實無他故,必是凶人妄詐。”’朱暉傳雲︰‘張堪卒,暉聞其妻子貧困,乃自往候視,厚賑贍之。暉少子頡怪而問曰︰“大人不與堪為友,平生未曾相聞,子孫竊怪之。” ’崔 後實傳︰‘實從兄烈問其子鈞曰︰“吾居三公,于議者何如?”鈞曰︰“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傅燮傳︰‘子干進諫曰︰“國家昏亂,遂令大人不容于朝。”’皇甫嵩傳︰‘從子酈說嵩曰︰“能安危定傾者,惟大人與董卓耳。”’列女傳︰‘鮑宣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約,故使賤妾侍執巾櫛。”’是皆以“大人”稱其父及父之 兄弟,非獨父嫗也。○鐸按︰古者大人之稱,施于父母伯叔,說亦見陔余叢考卷三十七。
﹝八﹞ 漢書武帝紀元朔元年詔曰︰ “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顏師古注︰“謂郡之守尉,縣之令長。”
﹝九﹞ 孟子雲︰“般樂怠傲。”書堯典雲︰“寇賊奸宄。”釋名釋言語雲︰“奸,奸也,言奸正法也。宄,嬉玻 嬉壯U 病!
﹝一0﹞“直”疑“真”。
﹝一一﹞空格程本作“詐”。漢書景帝紀後二年詔曰︰“或詐偽為吏”,臣瓚曰︰“律所謂矯枉以為吏者也。”
﹝一二﹞堯典。○鐸按︰此以“幽明 ”屬上讀,與尚書大傳、漢書谷永傳同,今文說也。
聖王之建百官也,皆以承天治地,牧養萬民者也﹝一﹞。是故有號者必稱于﹝二﹞典﹝三﹞,名理者必效于實﹝四﹞,則官無廢職,位無非人﹝五﹞。夫守相令長,效在治民﹝六﹞;州牧刺史,在憲聰明﹝七﹞;九卿分職,以佐三公﹝八﹞;三公總統,典和陰陽﹝九﹞︰皆當考治以效實為王休者也﹝一0﹞。侍中、大夫、博士、議郎,﹝一一﹞以言語為職,諫諍為官﹝一二﹞,及選茂才﹝一三﹞、孝廉﹝一四﹞、賢良方正﹝一五﹞、 印慘渙 場 械饋慘黃摺場 慘話恕場 聿 慘瘓擰場ぐ涿汀捕 啊場 尉紜捕 弧常 私悅 悅 拋遠 捕 常 撼妓 本Π榻唄淺憑 病
﹝一﹞ “牧”舊作“物”。按“牧養”本管子問篇。形勢解雲︰“
主牧萬民。”漢書宣帝紀本始元年詔︰“郡國二千石,謹牧養民而風德化。”
﹝二﹞ “于”字舊脫。
﹝三﹞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雲︰“ 號為天子者,宜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號為諸侯者,宜謹視所候,奉之天子也。號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禮義,使善大于匹夫之義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暝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從上而已。五號自贊,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眾于號,號其大全。名也者,名其別離分 散也。” 按“典名”二字疑倒。
﹝四﹞ 六韜舉賢篇︰‘文王曰︰“ 舉賢奈何?”太公曰︰“將相分職,而各以官名舉人,按名督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名。名當其實,則得舉賢之道也。”’
﹝五﹞ 漢書成帝紀鴻嘉二年詔曰︰ “古之選賢,傅納以言,明試以功,故官無廢事,下無逸民。”翼奉傳雲︰“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非其人。 ”
﹝六﹞ 續漢書百官志雲︰“每郡置太守,每縣邑道大者置令,其次置長。侯國令長為相。 ”注雲︰“皆掌治民。”
﹝七﹞ 百官志雲︰“每州刺史一人。”注︰“武帝初置刺史,成帝更為牧,建武十八年復為刺史。”漢書朱博傳雲︰‘何武為大司空,與丞相方進共奏言︰“古選諸侯賢者以為州伯,書曰︰咨十有二牧,所以廣聰明燭幽隱也。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統,選第大吏,所薦位高至九卿,所惡立退,任重職大。”’按“憲”疑“悉”之誤。于定國傳雲︰“永執綱紀,務悉聰明。”王嘉傳雲︰“公卿股肱,莫能悉心務聰明。”顏師古注︰“悉,盡也。務聰明者,廣視听也。”
﹝八﹞ 百官志︰“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皆卿一人。太尉、司徒、司空,皆公一人。”說苑臣術篇雲︰“九卿者,所以參三公也。”
﹝九﹞ 漢書丙吉傳雲︰“三公典調和陰陽。”陳平傳雲︰“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一0﹞詩江漢雲︰“對揚王休。” ○俞樾雲︰‘此言自守相令長至三公,皆當考績以效實而進退之,賢則任用,不賢則罷斥。“王休”二字借用五行王相休囚之說,亦因上文言“三公典和陰陽”,故即從陰陽五行為說也。淮南子地形篇︰“木壯,水老,水生,金囚,土死。”無“王休”之文。太玄玄數篇︰ “五行用事者王,王所生相,故王廢。 勝王囚王,所勝死。”其文有“王”無“休”。然論衡難歲篇雲︰“立春,艮王,震相,巽胎,離沒,坤死,兌囚,干廢,坎休。”則東漢時固已有此說。自王而相,而胎,而死,而囚,而廢,而休,故此文即用“王休” 二字以寓進賢退不肖之意。汪箋引詩“王休”釋之,未得其義。相列篇︰“五色之見,王廢有時。”彼雲“王廢”,此雲“王休”,其義一也。’
﹝一一﹞侍中屬少府,博士屬太常,大夫、議郎屬光祿勛。
﹝一二﹞漢書鮑宣傳雲︰“官以諫爭為職,不敢不竭愚。”
﹝一三﹞漢舊儀雲︰“刺史舉民有茂才者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經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劇一科。”按“茂才”本稱“秀才”,後漢避光武帝諱改之。
﹝一四﹞漢書武帝紀︰“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
﹝一五﹞文帝紀二年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為此科之始。
﹝一六﹞下作“敦厚”。後漢書左周黃列傳論二科並列,以為中興後所增。按漢書元帝紀︰ “永光元年,詔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歲以此科第郎、從官。”後漢書吳佑傳注引漢官儀稱“光祿四行,敦厚、質樸、遜讓、節儉”是也。成帝紀永始三年又雲︰“舉 友啡糜行幸逭摺!逼降奐馱 莢 輳骸熬俁睪衲苤毖哉摺!焙蠛渮槎佬洶坌 嘧鰲岸仄印保 蚨仄印 睪穹怯卸 攏 乙嗖皇加詼 ┬印!痤彀矗 贗 簦 印 褳 澹 嘀 皇露 病
﹝一七﹞後漢書安帝紀︰“建光元年,令舉有道之士。”按“永初元年,詔舉賢良方正有道術之士,明政術,達古今,能直言極諫者。”“五年,詔舉賢良方正有道術,達于政化,能直言極諫之士。” “有道”即“有道術者”。
﹝一八﹞見上。
﹝一九﹞後漢書章帝紀︰“建初元年,初舉孝廉、郎中寬博有謀,任典城者,以補長、相。 ”
﹝二0﹞後漢書安帝紀︰“建光元年,詔舉武猛堪將帥者。”按漢書武帝紀︰“元延元年,詔北邊二十二郡舉勇猛知兵法者。”即“武猛”也。
﹝二一﹞見上。
﹝二二﹞史記晉世家︰‘師服曰“名,自命也;物,自定也”。’春秋繁露有深察名號篇。
今則不然,令長守相不思立功﹝一﹞,貪殘專恣﹝二﹞,不奉法令,侵冤小民﹝三﹞。州司不治,令遠詣闕上書訟訴﹝四﹞。尚書不以責三公﹝五﹞,三公不以讓州郡﹝六﹞,州郡不以討縣邑﹝七﹞,是以凶惡狡猾﹝八﹞易相冤也。侍中、博士諫議之官,或處位歷年,終無進賢嫉惡拾遺補闕之語﹝九﹞,而貶黜之憂﹝一0﹞。群僚舉士者,或以頑魯應茂才﹝一一﹞,以桀逆應至孝﹝一二﹞,以貪饕應廉吏﹝一三﹞,以狡猾應方正,以諛諂應直言,以輕薄應敦厚﹝一四﹞,以空虛應有道﹝一五﹞,以ㄩ應明經﹝一六﹞,以殘酷應寬博,以怯弱應武猛,以愚頑應治劇,名實不相副﹝一七﹞,求貢不相稱。﹝一八﹞富者乘其材力﹝一九﹞,貴者阻其勢要﹝二0﹞,以錢多為賢,以剛強為上﹝二一﹞。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數亂荒也﹝二二﹞。
﹝一﹞ 漢書郊祀志︰‘太誓曰︰“ 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
﹝二﹞ 漢書鮑宣傳雲︰“公卿守相,貪殘成化。”楚元王傳劉向雲︰“尹氏世卿而專恣。 ”又雲︰“二世委任趙高,專權自恣。”
﹝三﹞ 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引漢官典職儀雲︰“刺史以六條問事”,其二條雲︰“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倍 公向私,旁詔守利,侵漁百姓,聚斂為奸。”王莽傳雲︰ “州牧數存問,勿令有侵冤。”
﹝四﹞ 漢書于定國傳雲︰“民多冤結,州郡不理,連上書者交于闕廷。”後漢書質帝紀本初元年詔雲︰“頃者,州郡輕慢憲防,競逞殘暴,造設科條,陷入無罪,至令守闕訴訟,前後不絕。”
﹝五﹞ 百官志尚書屬少府。後漢書虞詡傳︰‘詡謂諸尚書曰︰“小人有怨,不遠千里,斷發刻肌,詣闕告訴,而不為理,豈臣下之義?”’
﹝六﹞ 說文雲︰“讓,相責讓。”
﹝七﹞ 說文雲︰“討,治也。”
﹝八﹞ 昭廿六年左傳雲︰“無助狡猾。”按漢時劾奏有雲“狡猾”者,蓋律令文也。漢書陳湯傳︰“弘農太守張匡坐臧百萬以上,狡猾不道。” 翟方進傳︰“劾紅陽侯立懷奸邪,亂朝政,欲傾誤要主上,狡猾不道。”韓延壽傳︰“公卿皆以延壽前既無狀,後復誣宓浞 蟪跡 越庾錚 隻 壞饋!蓖踝鶇 骸拔騫俎蛘鷗ㄏ滌 賬潰 〉悶浣隻 壞潰 僂蚣殛啊!彼銼Υ 骸佰雷嗔 か謝臣樨梟希 隻 壞饋 ”宣帝子淮陽憲王傳︰“房漏泄省中語,博兄弟詿誤諸侯王,誹謗政治,狡猾不道。”皆其事也。
﹝九﹞ 藝文類聚四十八引應劭漢官雲︰“侍中便繁左右,與帝升降,卒思近對,拾遺補闕,百僚之中,莫密于茲。”漢書司馬遷傳雲︰“不能拾遺補闕。”
﹝一0﹞漢書韋賢後玄成傳雲︰“自傷貶黜父爵。”詩蓼莪鄭箋︰‘
“之”猶“是”也。’○鐸按︰論語為政篇︰“父母唯其疾之憂”,句法同。
﹝一一﹞論衡命祿篇雲︰“頑魯而典城。”
﹝一二﹞後漢書安帝紀︰“永初五年,詔舉至孝與眾卓異者。”桓帝紀延熹二年詔曰︰“桀逆梟夷。”孔融傳雲︰“劉表桀 逆放恣。”按說文雲︰“杰,傲也。●,不順也。”“桀逆”即“杰●”假借字。
﹝一三﹞說文雲︰“饕,貪也。”文子上義篇雲︰“貪饕多欲之人,殘賊天下。”○鐸按︰賈子道術篇︰“反廉為貪。”
﹝一四﹞漢書酷吏尹賞傳雲︰“輕薄少年。”
﹝一五﹞論衡量知篇雲︰“空虛無德。”後漢書第五倫傳雲︰“以空虛之質,當輔弼之任。 ”
﹝一六﹞“ ”當作“喑”。晉語︰ ‘胥臣曰︰“ㄠ巢豢墑寡浴!薄 ツ炎 骸翱誆壞樂倚胖 暈 ˋ常 荒苧哉摺!薄痤彀矗夯茨獻猶┬逖 “既喑且聾”,文子符言篇“喑”作“ ”,古字通用,不煩改作。
﹝一七﹞漢書王莽傳雲︰“名實不副。”
﹝一八﹞抱樸子審舉篇雲︰‘靈、獻之世,台閣失選用于上,州郡輕貢舉于下,故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觀節信所言,則非獨靈、獻時為然矣。
﹝一九﹞“材”當作“財”。漢書貨殖傳序雲︰“以財力相君。”
﹝二0﹞呂氏春秋誠廉篇高誘注︰“ 阻,依也。”○鐸按︰阻、乘皆“恃”也。隱四年左傳︰“夫州吁阻兵而安忍。”文選西征賦注引杜注雲︰“ 阻,恃也。”“乘”字已見上篇。
﹝二一﹞漢書貢禹傳雲︰‘俗皆曰︰ “何以孝悌為?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何以謹慎為?勇猛而臨官。”故黥劓而髡鉗者,猶復攘臂為政于世,行雖犬彘,家富俗悖 恐鈣 梗 俏 投 !
﹝二二﹞王侍郎雲︰‘“官听”疑是 “官職”。’繼培按︰作“職”是也。上雲︰“官無廢職,位無非人”,此承其文言之。漢書景帝紀後二年詔曰︰“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職。不事官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罪。”于定國傳雲︰“二千石選舉不實,是以在位多不任職。”又雲︰“勉察郡國守相群牧非其人者。”後漢書和帝紀永元五年詔曰︰“在位不以選舉為憂,督察不以發覺為負,非獨州郡也。是以庶官多非其人,下民被奸邪之傷。”史記夏本紀雲︰“非 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
古者諸侯貢士,一適謂之好德,載適謂之尚賢,三適謂之有功,則加之賞。其不貢士也,一則黜爵,載則黜地,三黜則爵土俱畢。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一﹞刑,與聞國政而無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逐﹝二﹞。其受事而重選舉,審名實而取﹝三﹞賞罰也如此。故能別賢愚而獲多士﹝四﹞,成教化而安民氓﹝五﹞。三代﹝六﹞于世,皆致太平。聖漢踐祚﹝七﹞,載祀四八,而猶未者﹝八﹞,教不假﹝九﹞而功不考,賞罰稽而赦贖數也。諺曰︰“曲木惡直繩,重罰惡明證﹝一0﹞。”此群臣所以樂總猥而惡考功也。
﹝一﹞ 以上六字舊脫。
﹝二﹞ “古者諸侯”以下本武帝元朔元年有司奏議,見漢書本紀,事詳尚書大傳。“附下罔上”四語,說苑臣術篇以為泰誓文,“斥”作“退” 。○鐸按︰此尚書大傳說泰誓之文,說苑題泰誓者,語有省略耳。後漢書左周黃傳論︰“古者諸侯歲貢士,進賢受土賞,非賢貶爵土。”亦本大傳。
﹝三﹞ “取”疑“嚴”。
﹝四﹞ 詩文王雲︰“濟濟多士。”
﹝五﹞ 漢書董仲舒傳雲︰“古者修教訓之官,務以德善化民。今世廢而不修,民以故棄行誼而死財利。”
﹝六﹞ “代”舊作“有”。
﹝七﹞ “祚”當作“阼”。大戴禮有武王踐阼篇。○鐸按︰曹騰碑︰“踐胙之初。”胙、祚同字,是祚、阼亦可通用。
﹝八﹞ “未者”舊作“者末”。按新書數寧篇雲︰“然又未也者”,語與此同。
﹝九﹞ “假”當作“修”。○鐸按︰假,至也。亦可通。
﹝一0﹞鹽鐵論鹽鐵針石篇雲︰‘語曰︰“五盜執一良人,枉木惡直繩。”’申韓篇雲︰“ 曲木惡直繩,奸邪惡正法。”韓非子有度篇雲︰“繩直而枉木斫。”
夫聖人為天口,賢人為聖譯﹝一﹞。是故聖人之言,天之心也。賢者之所說,聖人之意也。先師京君﹝二﹞,科察考功﹝三﹞,以遺賢俊﹝四﹞,太平之基,必自此始﹝五﹞,無為之化,必自此來也。﹝六﹞
﹝一﹞ “譯”疑當作“鐸”。法言學行篇雲︰“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金口木舌,鐸也。論語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皇疏雲︰“鐸用銅鐵為之。若行武教,則用銅鐵為舌。若行文教,則用木舌,謂之木鐸。”○俞樾雲︰‘說文︰“譯,傳譯四夷之言者。”天無言而聖人代之言,故曰“為天口”。聖人之言,人不易曉,而賢者為通其指趣,故曰“為聖譯”。“譯”字不誤。’○鐸按︰下文“
賢者之所說,聖人之意也”,正釋 “聖譯”二字,則“譯”為“傳譯”明矣。
﹝二﹞ 漢書楚元王傳劉歆移書太常博士雲︰“至孝武皇帝,然後鄒、魯、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顏師古注︰“前學之師也。”眭孟傳稱“先師董仲舒”,此其例也。
﹝三﹞ 漢書京房傳雲︰“房奏考功課吏法”,晉灼曰︰“令丞尉治一縣,崇教化亡犯法者輒遷。有盜賊滿三日不覺者,則尉事也。令覺之,自除,二尉負其罪。率相準如此法。”
﹝四﹞ 漢書元帝紀初元元年詔曰︰ “延登賢俊。”
﹝五﹞ 毛詩南山有台序雲︰“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
﹝六﹞ 詩卷阿鄭箋雲︰‘孔子曰︰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恭己正南面而已。”言任賢故逸也。’○鐸按︰“化”疑本 作 “治”,唐人避高宗李治諱改,愛日篇︰“治國之日舒以長”,本傳作“化國”,是其例。基、始、治、來韻。
是故世主不循考功而思太平,此猶欲舍規矩而為方圓﹝一﹞,無舟楫而欲濟大水﹝二﹞,雖或雲縱﹝三﹞,然不知循其慮度之易且速也﹝四﹞。群僚師尹,咸有典司﹝五﹞,各居其職,以責其效;百郡千縣,各因其前,以謀其後;辭言應對,各緣其文,以□﹝六﹞其實,則奉職不解﹝七﹞,而陳言者不得誣矣﹝八﹞。書雲︰“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誰能不讓?誰能不敬應﹝九﹞?”此堯、舜所以養黎民而致時雍也﹝一0﹞。
﹝一﹞ “欲”字當在“為”上。管子法法篇雲︰“倍法而治,是廢規矩而正方圓也。”韓非子奸劫弒臣篇雲︰“若無規矩而欲為方圓也,必不幾矣。”
﹝二﹞ 管子七法篇雲︰“不明于計數而欲舉大事,猶無舟楫而欲經于水險也。”商子弱民篇雲︰“濟大川而無船楫。”
﹝三﹞ “縱”疑“從”。○鐸按︰縱、從古字通。小爾雅廣言雲︰“從,遂也。”
﹝四﹞ “知”當作“如”。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雲︰“膺騰撇波而濟水,不如乘舟之逸也;沖蒙涉田而能致遠,未若遵涂之疾也。”此意與彼同。
﹝五﹞ 文選班固西都賦雲︰“各有典司。”
﹝六﹞ 空格程本作“ ”。
﹝七﹞ 解,讀為“懈”。
﹝八﹞ 韓非子主道篇雲︰“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以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陳言而不當。”備內篇雲︰“偶三五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執後以應前,按法以 治眾,眾端以參觀。”
﹝九﹞ 書皋陶謨。今書“賦”作“ 敷”,“試”作“庶”。僖廿七年左傳趙衰引夏書與此同。“能”今並作“敢”,無下“誰”字。○鐸按︰今書作“敷納以言,明庶以功”,乃梅賾改本,說詳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
﹝一0﹞書堯典。○鐸按︰書雲︰“ 黎民于變時雍。”漢書成帝紀陽朔元年詔引“變”作“ 蕃”。應劭曰︰“黎,眾也。時,是也。雍,和也。言眾民于是變化,用是大和也。”洪亮吉尚書今古文注疏雲︰‘潛夫論以“養”釋“蕃”,雲“致時雍”,疑又以“時”為“時代”之“時”。
【 譯文】
大凡統治天下的大事,沒有什麼比發現賢人更要緊的了;了解賢人的捷徑,沒有什麼比考核功績更要緊的了。功績如果真正得到了考核,那麼治理得好不好就顯示得明明白白;好的壞的明明白白,那麼正直賢能的人就不可能被壓制埋沒,而餡媚巧詐的人就不可能掩飾他們的邪惡了。
劍不試用,那麼鋒利不鋒利就不清楚;弓不試用,那麼是強是弱就說不準;鷹不試用,那麼是靈巧還是笨拙就讓人疑惑難定;馬不試用,那麼是好馬還是劣馬就使人猶豫不決。這四種東西之所以有互相混雜的情況,是由于不進行考核試用,所以會這樣。現在對群臣百官不加考驗,那禍害就不只限于說不準、搞不清、猶豫不決、疑惑難定了,還一定會導致懈怠松垮的操守。假如一戶人家有五個兒子、十個孫子,父母不去考察他們是精明強干還是軟弱怯懦,那麼勤勞賣力的人就會懈怠松勁,懶惰懈怠的人就會一錯到底了。這是耗費家產敗壞家庭的做法啊。父子兄弟,為一家盤算,尚且會有這種情況,那麼更何況群臣百官是眾多雜亂地聚合在一起治理公家事務的人呢?《 左傳》 上說︰“善惡不搞明白,根據什麼來阻止作惡、激勵行善?”所以長輩不考核功績,那麼子孫就會懶惰而家庭就會破產窮困;長官不考核功績,那麼下面的小吏就會懈怠傲慢而邪惡的事就會產生;帝王不考核功績,那麼正直賢能的人就會被壓制而巧詐虛偽的人就會佔上風。所以《 尚書》 上說︰“三年考核一次功績,罷免昏庸的而提升賢明的。”這大概就是用來彰明賢人與蠢人、激勵能人與庸才的辦法啊。
聖明的帝王設置各種官職,都是用來察承天意、管理領土、治理教育百姓的。所以有稱號的人必須稱職,從事管理的人必須作出成績,因此官府中沒有無用的官職,官位上無不是稱職的人才。那郡守、相國、縣令、縣長所要作出的實績在于管理好人民,州牧刺史所要作出的實績在于顯示出聰敏明察,九卿分管職事來輔佐三公,三公總管朝政並掌管調和陰陽,這些都是應當考核其治績來使他們作出成績以造成天子美德的人啊。侍中、大夫、博士、議郎,以議論作為自己的職責、以勸諫作為自己的職分。至于選舉茂才、孝廉、賢良方正、悖樸、有道、明經、寬博、武猛、治劇,這些都是根據名稱自身反映的內容來命名的,也是按照稱號自身所具有的性質來確定的,是受到薦舉的群臣百官應當竭盡忠誠、絞盡腦汁來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皇帝命令的名目啊。
現在卻不是這樣。縣令、縣長、郡守、相國不想立功,而是貪婪殘暴專權放肆,不遵守法令,欺負冤枉平民百姓。州中長官不予受理,讓人長途跋涉到朝廷上書訴訟。尚書不拿它去責問三公,三公不拿它去責備州、郡,州、郡不拿它去聲討縣、邑。因此縣吏凶惡奸詐,容易冤枉百姓。侍中、博士,是諫淨議論的官員,有的在位已過了好幾年,也始終沒有推薦賢人、痛恨惡人、彌補君主遺漏、補救君主過失的言論,而只是擔憂被降職罷免。群臣百官推薦的士人,有的憑愚昧遲鈍應征為茂才,有的憑凶暴不順應征為極孝,有的憑貪得無厭應征為廉吏,有的憑狡猾奸詐應征為方正,有的憑阿談餡媚應征為直言,有的憑輕浮刻薄應征為敦厚,有的憑住侗無行應征為有道,有的憑愚昧無知應征為明經,有的憑殘酷暴虐應征為寬博,有的憑膽小懦弱應征為武猛,有的憑愚蠢弩鈍應征為治劇。名稱和實質不相符,征求和選舉上來的不相合。富翁憑借自己的財力,權貴倚仗自己的權勢。把錢多看作為賢能,把勢力強大看作為賢明,這就是所有在位的官員大多不是那理想人才的原因,也是官府處理事情經常混亂荒廢的緣故啊。
古時候諸侯推薦人才,第一次推薦了合適的人才就稱之為愛好德才,第二次推薦了合適的人才就稱之為崇尚賢能,第三次推薦了合適的人才就稱之為有功勞,那就要給他獎賞。如果諸侯不推薦人才,第一次就要降低爵位,第二次就要削減封地,第三次就要把爵位封地全部削去。依附下邊而欺騙上面的要受懲罰,參與听取國家政事而不能為民眾帶來利益的要驅逐,身居高位而不能推薦賢人的要趕走。古代的諸侯接受職事時側重于挑選推薦人才、還要被審察名實是否相符來得到獎賞或懲罰就像這樣,所以能分別賢能愚蠢而得到眾多的人才,成功地搞好教育感化而使民眾安定不亂。夏、商、周三代因此而在當時都達到了太平。聖明的漢王登上帝位,至今已三百二十多年,卻還沒有出現太平盛世,是因為不憑借教育而不考核功績,獎賞和懲罰老是拖延而赦免贖罪十分頻繁的緣故啊。諺語說︰“彎曲的木頭討厭筆直的墨線,犯了重罪的人厭惡明白確鑿的證據。”這就是群臣百官喜歡眾多雜亂地混在一起而討厭考核功績的原因啊。
聖人是上天的喉舌,賢人是聖人的翻譯。所以聖人的話,表達的是上天的心意;賢人的解說,表達的是聖人的意圖。前輩老師京先生,制定了法律條文來審察考核官吏的功績,將它留給了賢人俊士。太平的基業,只能從這考核功績著手;清靜無為的教化,只能從這考核功績中取得。所以當代的君主不沿襲考核功績的辦法而想得到太平,這就像拋棄了圓規曲尺卻想畫方圓,沒有船和槳卻想渡過大河,雖然有時候也能成功,卻不如遵用京先生所謀劃的法度來得容易又迅速。對于群臣宰相,使他們都有職掌,各自根據他們的職責來責求他們的功效;對于一百多個郡和一千多個縣,各自根據他們治理前的情況來審察評議他們治理後的情況;對于發言和回答,各自根據它們的文字紀錄來考核他們的實際行動;那麼各級官吏就會恭敬地做好本職工作而不懈怠,陳述意見的人也不會胡說八道了。《 尚書》 上說︰“普遍地采納他們的言論,明白地考核他們的功勞,配備不同的車子和禮服讓他們使用。誰能不謙讓?誰能不慎重地回答您?”這就是堯、舜教育百姓而致使時世安定太平的辦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