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解】
德化︰用道德來感化。文章主要宣揚了作者推崇道德教化的政治思想。
作者認為,人的思想情性是本,行為習俗是末,“末生于本,行起于心”,如果思想端正了,就不會有邪惡的李發生.所以治理社會,應該“先其本而後其末”,先理順民眾的思想,然後再去管理他們的行為。要改變民眾的行為靠政策法令,而要改變民眾的思想,就必須搞好教化。“民索善化,則人有士君子之心;被惡政,則人有懷奸亂之慮.”民眾忠厚則致太平,民眾奸邪則致危亡。而“世之善否,俗之薄厚,皆在于君”。聖明的君主深知這一點,所以都以身作則,用禮義來教育人民,用良好的道德風尚來感化人民,使民眾從懷胎到成長都受到良好的道德燕陶,讓仁義廉恥之心’‘與體俱生”,深入到民眾的靈魂中。這樣,人們就不再有粗野污穢的習氣和邪惡淫亂的欲望,更不會有違禮犯法的事情了。文章一再強調,聖君“不務治民辜而務治民心”, “尊德禮而卑刑罰”, “敦德化而薄威刑”,注重用仁德、道義、禮制來教育感化民眾,其立法也只是為了防範奸邪作惡而不是為了懲處人。最聖明的君主應該是“和德氣以化民心,正表儀以率群下”;其次是“躬道德而敦慈愛,美教訓而崇禮讓”;再次是“明好惡而顯法禁,平賞罰而無阿私”。至于荒廢改事、縱情酒樂、親近小人、疏遠賢臣、妄加賞罰的君主,必將禍國決民、自取滅亡。當然,這一切的論述,都是為了現實,所以文章實際上是要“世主”以身作則,以道德為本,以仁義為佐,寬以待民,加強教化,使民風歸厚而致天下大治。
【 原文】
德化﹝一﹞第三十三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二﹞,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撫世,先其本而後其末,﹝三﹞順﹝四﹞其心而理﹝五﹞其行。心精﹝六﹞苟正﹝七﹞,則奸匿﹝八﹞無所生﹝九﹞,邪意無所載矣。
﹝一﹞ ○鐸按︰此文則謂教化既敦,則邪惡不作,故道德為本,仁義為末,而威刑法律又其下焉。綱舉于前,比類發揮于後,亦有以見其思想體系之完整矣。
﹝二﹞ 韓詩外傳五雲︰“德也者,苞天地之美。”淮南子說山訓雲︰“仁義在道德之包。 ”“苞”與“包”同。
﹝三﹞ 漢書董仲舒傳雲︰“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制度不節。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
﹝四﹞ “順”舊作“慎”,據治要改。○鐸按︰荀子仲尼篇“則慎行此道也”,成相篇“ 慎聖人”,楊注並雲︰‘慎,讀為“順”。’又仲尼篇 “慎比而不邪”,王引之亦謂即禮記王制篇之“順比” 。作“慎”者借字,讀正之可也。
﹝五﹞ “理”意林作“治”。○鐸按︰說文︰“順,理也。”理、順互文耳。
﹝六﹞ “精”治要作“情”。
﹝七﹞ “正”舊作“亡”,據治要改。
﹝八﹞ “匿”讀為“慝”。○鐸按︰此書通以“匿”為“慝”。
﹝九﹞ 舊脫“無”字,“生”作“ 作”,據治要補、改。意林作“
奸慝不生”。
夫化變民心也,猶政變民體也。德政加于民,則多滌暢姣好堅考壽﹝一﹞;惡政加于民,則多罷癃恫 不柙 捕 場9噬惺槊饋翱賈彰 保 瘛靶錐陶邸薄踩 場9 猩嗣髦 蠣穸嗖︿浚弧菜摹秤猩舜現 蠣穸嗖《 參濉常揮猩訟橢 螄投 嶝病!擦 撤蛐翁騫歉晌﹤ 也﹝七﹞,然猶隨政變易,又況乎心氣精微不可養哉?詩雲︰“敦彼行葦,羊牛勿踐履。方苞方體,惟葉 !舶恕場庇衷唬骸梆胺衫魈歟 閽居讜 b ┘ 櫻 蛔魅恕簿擰常俊憊 鹺竦攏 骷安菽荊 蚺A 螅 矣談械隆慘唬啊常 什蝗碳 納 蕁慘灰弧常 蠐摯 諉衩榷 脅換 吆酢慘歡 常烤 有奩淅忠字 隆慘蝗 常 霞胺贍瘢 錄霸ㄓ悖 蕖慘凰摹巢換緞迷迷ュ 蠐摯 謔渴 脅蝗收吆酢慘晃濉常
﹝一﹞ “滌”當作“條”,“考” 當作“老”。禮記樂記雲︰“感條暢之氣。”漢書律歷志雲︰“陰陽萬物,靡不條鬯該成。”顏師古注︰‘“ 鬯”與“暢”同。’論衡齊世篇雲︰“語稱上世之人,侗長佼好,堅強老壽,百歲左右。”“姣”與“佼”通。“考壽”猶言“
老壽”,詩 鄭箋雲︰“又能昌大其子孫,安助之以考壽,多與福祿。”○鐸按︰此注“ 考當作老”與下文鑿枘,當刪。又滌、條古同聲,故周禮秋官“條狼氏”即“滌狼氏”。“滌暢”與“條鬯” 並以雙聲取義,尤不可改。
﹝二﹞ 呂氏春秋明理篇子華子曰︰ “夫亂世之民長短頡●百疾,民多疾癘,道多褓 ,盲禿傴叮 蜆紙隕 !備哂兆 骸 叮 萄穌咭病!筆芳瞧皆 疲骸壩邪振 !彼滴腦疲骸啊瘢 袂 忠病9盼拇油踝 丁!敝苡鐫疲何撟不柙 恰! 漢書董仲舒傳雲︰“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亂之所生,故不齊也。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行暴,則民鄙夭。”
﹝三﹞ 洪範。
﹝四﹞ “目”舊作“因”。漢書五行志雲︰“傳曰︰視之不明,是謂不。”又曰︰“視氣毀,及人,則多病目者,故有目 。”
﹝五﹞ “耳”舊作“身”。五行志雲︰“傳曰︰听之不聰,是謂不謀。”又曰︰“听氣毀,及人,則多病耳者,故有耳 。”
﹝六﹞ 王先生雲︰‘“賢多”當作 “民多”。’○俞樾雲︰‘“傷賢”疑當作“傷睿”,故雲“民多橫夭”,即六極所謂凶短折也。凶短折為思不睿之罰,故知當作“傷睿”矣。’
﹝七﹞ 史記蔡澤傳雲︰“人生百體堅。”白虎通嫁娶篇雲︰“男三十,筋骨堅強。”昭廾五年左傳杜注︰“干,骸骨也。”
﹝八﹞ 行葦。“ 本沙傘拔瘴 ”,盧學士改。繼培按︰文選蜀都賦︰“總睫 保 釕譜 疲骸拔 !苯袷 鰲澳嗄唷薄! 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十六雲︰‘“維”作“惟”,今文皆如此,石經魯詩可證也。盧氏以“握”是“ 敝 錚 既貳C 臀摹
泥泥”下雲︰“張揖作 。”今考廣雅釋訓︰“ ,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