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德化第三十三

類別︰子部 作者︰王符(東漢) 書名︰潛夫論

    【 題解】

    德化︰用道德來感化。文章主要宣揚了作者推崇道德教化的政治思想。

    作者認為,人的思想情性是本,行為習俗是末,“末生于本,行起于心”,如果思想端正了,就不會有邪惡的李發生.所以治理社會,應該“先其本而後其末”,先理順民眾的思想,然後再去管理他們的行為。要改變民眾的行為靠政策法令,而要改變民眾的思想,就必須搞好教化。“民索善化,則人有士君子之心;被惡政,則人有懷奸亂之慮.”民眾忠厚則致太平,民眾奸邪則致危亡。而“世之善否,俗之薄厚,皆在于君”。聖明的君主深知這一點,所以都以身作則,用禮義來教育人民,用良好的道德風尚來感化人民,使民眾從懷胎到成長都受到良好的道德燕陶,讓仁義廉恥之心’‘與體俱生”,深入到民眾的靈魂中。這樣,人們就不再有粗野污穢的習氣和邪惡淫亂的欲望,更不會有違禮犯法的事情了。文章一再強調,聖君“不務治民辜而務治民心”, “尊德禮而卑刑罰”, “敦德化而薄威刑”,注重用仁德、道義、禮制來教育感化民眾,其立法也只是為了防範奸邪作惡而不是為了懲處人。最聖明的君主應該是“和德氣以化民心,正表儀以率群下”;其次是“躬道德而敦慈愛,美教訓而崇禮讓”;再次是“明好惡而顯法禁,平賞罰而無阿私”。至于荒廢改事、縱情酒樂、親近小人、疏遠賢臣、妄加賞罰的君主,必將禍國決民、自取滅亡。當然,這一切的論述,都是為了現實,所以文章實際上是要“世主”以身作則,以道德為本,以仁義為佐,寬以待民,加強教化,使民風歸厚而致天下大治。

    【 原文】

    德化﹝一﹞第三十三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二﹞,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撫世,先其本而後其末,﹝三﹞順﹝四﹞其心而理﹝五﹞其行。心精﹝六﹞苟正﹝七﹞,則奸匿﹝八﹞無所生﹝九﹞,邪意無所載矣。

    ﹝一﹞ ○鐸按︰此文則謂教化既敦,則邪惡不作,故道德為本,仁義為末,而威刑法律又其下焉。綱舉于前,比類發揮于後,亦有以見其思想體系之完整矣。

    ﹝二﹞ 韓詩外傳五雲︰“德也者,苞天地之美。”淮南子說山訓雲︰“仁義在道德之包。 ”“苞”與“包”同。

    ﹝三﹞ 漢書董仲舒傳雲︰“天令之謂命,命非聖人不行。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謂情,情非制度不節。是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下務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舉矣。”

    ﹝四﹞ “順”舊作“慎”,據治要改。○鐸按︰荀子仲尼篇“則慎行此道也”,成相篇“ 慎聖人”,楊注並雲︰‘慎,讀為“順”。’又仲尼篇 “慎比而不邪”,王引之亦謂即禮記王制篇之“順比” 。作“慎”者借字,讀正之可也。

    ﹝五﹞ “理”意林作“治”。○鐸按︰說文︰“順,理也。”理、順互文耳。

    ﹝六﹞ “精”治要作“情”。

    ﹝七﹞ “正”舊作“亡”,據治要改。

    ﹝八﹞ “匿”讀為“慝”。○鐸按︰此書通以“匿”為“慝”。

    ﹝九﹞ 舊脫“無”字,“生”作“ 作”,據治要補、改。意林作“

    奸慝不生”。

    夫化變民心也,猶政變民體也。德政加于民,則多滌暢姣好堅考壽﹝一﹞;惡政加于民,則多罷癃恫 不柙捕場9噬惺槊饋翱賈彰保 瘛靶錐陶邸薄踩場9猩嗣髦  蠣穸嗖︿浚弧菜摹秤猩舜現  蠣穸嗖《參濉常揮猩訟橢  螄投 嶝病!擦撤蛐翁騫歉晌﹤也﹝七﹞,然猶隨政變易,又況乎心氣精微不可養哉?詩雲︰“敦彼行葦,羊牛勿踐履。方苞方體,惟葉 !舶恕場庇衷唬骸梆胺衫魈歟 閽居讜 b┘櫻 蛔魅恕簿擰常俊憊 鹺竦攏 骷安菽荊 蚺A螅 矣談械隆慘唬啊常 什蝗碳納蕁慘灰弧常 蠐摯 諉衩榷脅換 吆酢慘歡常烤有奩淅忠字 隆慘蝗常 霞胺贍瘢 錄霸ㄓ悖 蕖慘凰摹巢換緞迷迷ュ 蠐摯 謔渴脅蝗收吆酢慘晃濉常

    ﹝一﹞ “滌”當作“條”,“考” 當作“老”。禮記樂記雲︰“感條暢之氣。”漢書律歷志雲︰“陰陽萬物,靡不條鬯該成。”顏師古注︰‘“ 鬯”與“暢”同。’論衡齊世篇雲︰“語稱上世之人,侗長佼好,堅強老壽,百歲左右。”“姣”與“佼”通。“考壽”猶言“

    老壽”,詩鄭箋雲︰“又能昌大其子孫,安助之以考壽,多與福祿。”○鐸按︰此注“ 考當作老”與下文鑿枘,當刪。又滌、條古同聲,故周禮秋官“條狼氏”即“滌狼氏”。“滌暢”與“條鬯” 並以雙聲取義,尤不可改。

    ﹝二﹞ 呂氏春秋明理篇子華子曰︰ “夫亂世之民長短頡●百疾,民多疾癘,道多褓,盲禿傴叮 蜆紙隕!備哂兆 骸叮 萄穌咭病!筆芳瞧皆  疲骸壩邪振   !彼滴腦疲骸啊瘢 袂忠病9盼拇油踝丁!敝苡鐫疲何撟不柙 恰!漢書董仲舒傳雲︰“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亂之所生,故不齊也。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行暴,則民鄙夭。”

    ﹝三﹞ 洪範。

    ﹝四﹞ “目”舊作“因”。漢書五行志雲︰“傳曰︰視之不明,是謂不。”又曰︰“視氣毀,及人,則多病目者,故有目。”

    ﹝五﹞ “耳”舊作“身”。五行志雲︰“傳曰︰听之不聰,是謂不謀。”又曰︰“听氣毀,及人,則多病耳者,故有耳。”

    ﹝六﹞ 王先生雲︰‘“賢多”當作 “民多”。’○俞樾雲︰‘“傷賢”疑當作“傷睿”,故雲“民多橫夭”,即六極所謂凶短折也。凶短折為思不睿之罰,故知當作“傷睿”矣。’

    ﹝七﹞ 史記蔡澤傳雲︰“人生百體堅。”白虎通嫁娶篇雲︰“男三十,筋骨堅強。”昭廾五年左傳杜注︰“干,骸骨也。”

    ﹝八﹞ 行葦。“ 本沙傘拔瘴”,盧學士改。繼培按︰文選蜀都賦︰“總睫 保 釕譜   疲骸拔  !苯袷 鰲澳嗄唷薄!陳喬樅魯詩遺說考十六雲︰‘“維”作“惟”,今文皆如此,石經魯詩可證也。盧氏以“握”是“ 敝 錚 既貳C  臀摹

    泥泥”下雲︰“張揖作。”今考廣雅釋訓︰“,茂也。”“

    ”亦三家之異文。’

    ﹝九﹞ 旱麓。“厲”今作“戾”, “愷悌”作“豈弟”,“胡”作“遐”。○李富孫詩經異文釋雲︰‘毛、鄭皆訓“遐”為“遠”,是如字讀。士冠禮注︰“胡猶遐也。”胡、遐一聲之轉,文異而義同。’陳奐詩毛氏傳疏雲︰‘潛夫論作“胡不作人”,胡,何也。此三家義。’○鐸按︰陳說是也。李強三家以同毛,非是。

    ﹝一0﹞“傷聰之政”至此,舊錯在 “教化之所致”下,此下又錯入交際篇“消息于心”以下三十三行,明忠篇“忠信未達”以下五行。

    ﹝一一﹞列女傳晉弓工妻曰︰“君聞昔者公劉之行乎?羊牛踐葭葦,惻然為民痛之。恩及草木,豈欲殺不辜者乎?”白虎通情性篇雲︰“

    仁者不忍也。”○鐸按︰劉向習魯詩,可知此亦魯詩說。

    ﹝一二﹞“萌”與“氓”同,注見班祿篇。

    ﹝一三﹞旱麓毛傳訓“豈弟”為“樂易”。鄭箋雲︰“君子,謂太王、王季。”○鐸按︰毛傳本周語下篇單穆公語,陳奐說。

    ﹝一四﹞“無”舊脫。

    ﹝一五﹞舊脫“于”字、“有”字,依上文例補。

    聖深知之﹝一﹞,皆務正己以為表﹝二﹞,明禮義以為教,和德氣于未生之前,正表儀于咳笑之後﹝三﹞。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長。是以為仁義之心,廉恥之志﹝四﹞,骨著脈通﹝五﹞,與體俱生,而無粗穢之氣﹝六﹞,無邪淫之欲。雖放之大荒之外﹝七﹞,措之幽冥之內,終無違禮之行﹝八﹞;投之危亡之地,納之鋒鍔之間,終無苟全之心。舉世之人,行皆若此,則又烏所得亡﹝九﹞夫奸亂之民而加闢哉﹝一0﹞?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形文王,萬邦作孚﹝一一﹞。此姬氏所以崇美于前,而致刑措于後也﹝一二﹞。

    ﹝一﹞ “聖”下脫“人”字,或“ 明主”二字誤合為“聖”。勸將篇雲︰“明主深知之。 ”○鐸按︰志氏姓篇︰“吹律定姓,唯聖能之”,亦以 “聖”為“聖人”,蓋非脫字。

    ﹝二﹞ 禮記緇衣雲︰“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三﹞ 文六年左傳雲︰“引之表儀。”說文雲︰“咳,小兒笑也。”

    ﹝四﹞ 漢書賈誼傳雲︰“廉愧之節,仁義之厚。”○鐸按︰“為”猶“有”也。後漢書循吏仇覽傳︰“勸人生業,為制科令,至于果菜為限,雞豚有數。”為、有互文,是其證。又賈誼傳“愧”乃“ 丑”字之訛,“廉丑”即“廉恥”,賈子特變篇正作“ 廉恥”。箋未晰。

    ﹝五﹞ 著,讀“根著”之“著”。

    ﹝六﹞ 周語雲︰“粗穢暴虐。”楚辭遠游雲︰“精氣入而粗穢除。”

    ﹝七﹞ “大荒”見山海經。

    ﹝八﹞ 列女傳衛靈夫人曰︰“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變節,不為冥冥惰行。”論衡書虛篇雲︰“世稱柳下惠之行,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潔也。”後漢書馮衍傳雲︰“修道德于幽冥之路。”

    ﹝九﹞ “亡”疑衍,即“夫”字聲誤。○鐸按“亡”疑“中”之壞。周禮師氏︰“掌國中失之事”,故書“中”為“得”。此蓋一本作“得”,一本作“中”,後人誤合之耳。

    ﹝一0﹞○鐸按︰闢,謂刑闢。爾雅釋詁︰“闢,罪也。”

    ﹝一一﹞詩文王。“形”今作“刑” 。“聲”舊作“馨”,據程本改。○鐸按︰“無馨無臭 ”,嵇康幽憤詩同,蓋魯詩也。程本據毛詩改之,非此書之舊,斷不可從。又漢書揚雄傳甘泉賦引詩“載”作 “”,廣雅釋詁︰“,事也。”皆本魯詩。陳氏魯詩遺說考十五謂潛夫論仍同毛氏作“載”,疑出後人所改,意其或然。

    ﹝一二﹞“也”舊脫。史記周本紀雲︰“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 錯”是“措”之借。○鐸按︰下文作“錯”。

    是故上聖﹝一﹞不務治民事而務治民心,故曰︰ “听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二﹞,務厚其情而明則務義﹝三﹞,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動思義則無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四﹞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五﹞聖人甚﹝六﹞尊德禮而卑刑罰﹝七﹞,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而後命皋陶以五刑三居﹝八﹞。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誅過誤﹝九﹞,乃以防奸惡而救禍敗,檢淫邪而內正道爾﹝一0﹞。

    ﹝一﹞ “聖”下舊有“故”字,衍。

    ﹝二﹞ 並論語。

    ﹝三﹞ “則務”二字當作“其”。 ○鐸按︰當作“而務明其義”。

    ﹝四﹞ “法”字據治要補。

    ﹝五﹞ “是故上聖”至此,舊錯在 “有傷聰之政”上,今移正。“

    也”字據治要補。漢書董仲舒傳雲︰“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六﹞ “甚”舊作“其”,據治要改。

    ﹝七﹞ 漢書禮樂志董仲舒對策雲︰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務德教而省刑罰。”

    ﹝八﹞ 書堯典。

    ﹝九﹞ 王先生雲︰‘司,讀為“伺 ”。’○鐸按︰“伺”蓋“司”之後出加旁字,說文所無。

    ﹝一0﹞禮記樂記雲︰“刑以防其奸。”新語道基篇雲︰“檢奸邪,消佚亂。”大戴禮勸學篇雲︰“所以防僻邪而道中正也。”內,讀為“納”。

    詩雲︰“民之秉夷,好是懿德﹝一﹞。”故民有心也,猶為種之有園也。遭和氣則秀茂而成實,遇水旱則枯槁而生孽﹝二﹞。民蒙善化,則人﹝三﹞有士君子之心﹝四﹞;被惡政,則人有懷奸亂之慮。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之﹝五﹞為曲豉也﹝六﹞。起居以其時,﹝七﹞寒溫得其適﹝八﹞,則一蔭之曲豉﹝九﹞盡美而多量﹝一0﹞。其遇﹝一一﹞拙工﹝一二﹞,則一蔭之曲豉皆臭敗而棄捐﹝一三﹞。今六合亦由一蔭也﹝一四﹞,黔首之屬﹝一五﹞猶豆麥也,變化雲為﹝一六﹞,在將者爾。遭良吏則皆懷忠信而履仁厚,遇惡吏則皆懷奸邪而行淺薄﹝一七﹞。忠厚積則致太平,奸薄積則致危亡。是以聖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德者所以修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上智與﹝一八﹞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一九﹞。中民之生世也,猶鑠金之在也,從篤變化﹝二0﹞,惟冶所為,方圓薄厚,隨制爾﹝二一﹞。

    ﹝一﹞ A民。“夷”今詩作“彝” ,孟子引詩作“夷”。○鐸按︰毛詩作“彝”,正字;魯詩作“夷”,用借字也。書洪範︰“是彝是訓”,史記宋微子世家引“彝”作“夷”。周禮司尊彝︰“用雞彝”,禮記明堂位作“雞夷”,鄭注︰‘夷,讀為“ 彝”。’是夷、彝同也。

    ﹝二﹞ 說文雲︰“禽獸蟲蝗之怪謂之。”“孽”與“”通。

    ﹝三﹞ “人”字據治要補。

    ﹝四﹞ 春秋繁露俞序篇雲︰“教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

    ﹝五﹞ “之”字據治要補。

    ﹝六﹞ 孟子雲︰“天下之良工也。 ”說文雲︰“●,酒母也。或作鞠。”“曲”與●、鞠同。豉,說文正作“”,雲︰“配鹽幽□也。”史記貨殖傳雲︰“曲鹽豉千答。”

    ﹝七﹞ 漢書卜式傳雲︰“以時起居。”禮記儒行鄭注︰‘“起居”猶“舉事動作”。’

    ﹝八﹞ 呂氏春秋侈樂篇雲︰“寒、溫、勞、逸、饑、飽,此六者非適也。凡養也者,瞻非適而以之適者也。”

    ﹝九﹞ 說文雲︰“窨,地室也。” 徐鍇雲︰“今謂地窖藏酒為窨。”“蔭”與“窨”通。齊民要術雲︰“作豉法,先作暖蔭屋,坎地深三二尺,密泥塞屋牖,勿令風及蟲泉入也。”又雲︰“作麥曲法,其房欲得板戶,密泥涂之。”說文︰“豉, 配鹽幽□”,徐鍇雲︰“幽,謂造之幽暗也。”“暗”與 “窨”義亦同。○鐸按︰詩七月︰“三之日納于凌陰。 ”陰、蔭、窨並同。今北人謂之“地窨子”。

    ﹝一0﹞史記匈奴傳︰‘中行說曰︰ “漢所輸匈奴繒絮米,令其量中必善美。”’

    ﹝一一﹞“遇”舊作“愚”,據治要改。

    ﹝一二﹞孟子雲︰“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

    ﹝一三﹞“捐”舊作“損”,據治要改。

    ﹝一四﹞新書過秦上篇雲︰“履至尊而制六合。”淮南子原道訓高誘注︰“四方上下為六合。”○鐸按︰“由”與“猶”同。

    ﹝一五﹞禮記祭義雲︰“以為黔首則 ”,鄭注︰“黔首,謂民也。”

    ﹝一六﹞易系辭下傳。

    ﹝一七﹞漢書刑法志文帝詔雲︰“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公孫弘傳雲︰“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篤。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禮樂志雲︰“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心耳淺薄,則邪勝正。”

    ﹝一八﹞“與”舊作“則”。

    ﹝一九﹞論語雲︰“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後漢書楊終傳雲︰“上智下愚,謂之不移。中庸之流,要在教化。”荀子王制篇雲︰“中庸民不待政而化”,楊注︰“中庸民易與為善,故教則化之,不待政成之後也。”

    ﹝二0﹞“篤”疑“”之誤。王先生雲︰‘疑是“從革”。’○鐸按︰作“”是也。下言“隨”,金曰,竹曰,對文則異,散文則通。

    ﹝二一﹞春秋繁露實性篇雲︰“中民之性,待漸于教訓而後能為善。”漢書董仲舒傳雲︰“ 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惟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惟冶者之所鑄。”

    是故世之善否﹝一﹞,俗之薄厚,皆在于君。上聖和德﹝二﹞氣以化民心,正表儀以率群下,故能使民比屋可封,堯、舜是也﹝三﹞。其次躬道德而敦慈愛,美教訓而崇禮讓,故能使民無爭心﹝四﹞而致刑錯﹝五﹞,文、武是也。其次明好惡而顯法禁,平賞罰而無阿私﹝六﹞,故能使民闢奸邪而趨公正,理弱亂以致治,中興是也﹝七﹞。治天下﹝八﹞,身處污而放情﹝九﹞,怠民事而急酒樂﹝一0﹞,近頑童而遠賢才﹝一一﹞,親諂諛而疏正直,重賦稅以賞無功,妄加喜怒以傷無辜﹝一二﹞,故能亂其政以敗其民,弊其身以喪其國者﹝一三﹞,幽、厲是也。

    ﹝一﹞ “否”治要作“惡”。

    ﹝二﹞ “德”字舊脫,據上文補。

    ﹝三﹞ 新語無為篇雲︰“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者,教化使然也。”漢書王莽傳雲︰“明聖之世,國多賢人,故唐、虞之時,可比屋而封。”論衡藝增篇雲︰“儒書又言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言其家有君子之行,可皆官也。”

    ﹝四﹞ 昭六年左傳雲︰“民知有闢,則不忌于上,並有爭心,以征于書,而徼幸以成之。 ”

    ﹝五﹞ 上作“措”。

    ﹝六﹞ 孝經雲︰“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韓非子五蠹篇雲︰“

    明其法禁,必其賞罰。”漢書金日傳雲︰“亡所阿私。”呂氏春秋貴公篇高誘注︰‘“ 阿”亦“私”也。’

    ﹝七﹞ 毛詩序雲︰“A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史記周本紀雲︰ “宣王□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

    ﹝八﹞ 下有脫文。

    ﹝九﹞ 文選古詩雲︰“蕩滌放情志。”治要載桓範政要論節欲篇雲︰“儉者節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欲者安。”

    ﹝一0﹞大戴禮少閑篇雲︰“荒耽于酒,淫u于樂。”

    ﹝一一﹞鄭語︰‘史伯曰︰“侏儒戚施,實御在側,近頑童也。”’

    ﹝一二﹞治要載六韜文韜篇︰‘太公曰︰“賢君之治國,其政平,吏不苛,其賦斂節,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賞賜不加于無功,刑罰不施于無罪,不因喜以賞,不因怒以誅。”’

    ﹝一三﹞詩抑雲︰“天方艱難,曰喪厥國。”毛詩序雲︰“衛武公刺厲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我則改之﹝一﹞。”詩美“宜鑒于殷,自求多福”﹝二﹞。是故世主誠能使六合之內,舉世之人,咸懷方厚之情,而無淺薄之惡,各奉公正﹝三﹞之心,而無奸險﹝四﹞之慮,則羲、農之俗,復見于茲,麟龍鸞鳳,復畜于郊矣﹝五﹞。

    ﹝一﹞ 論語“我則”二字作“而” 。○鐸按︰襄卅一年左傳︰‘子產曰︰“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當是古本有如是者。

    ﹝二﹞ 文王。○鐸按︰詩“自求多福”句在“宜鑒于殷”句上。

    ﹝三﹞ “正”舊作“政”,據治要改。

    ﹝四﹞ “險”舊作“陬”,據治要改。

    ﹝五﹞ 白虎通封禪篇雲︰“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禮記禮運雲︰“鳳凰麒麟,皆在郊 !

    【 譯文】

    君主的政治措施,沒有什麼比正確的思想原則更重要的了,沒有什麼比仁德更盛大的了,沒有什麼比教育更美好的了,沒有什麼比感化更神妙的了。正確的思想原則,是用來控制民眾的;仁德,是用來包容民眾的;教育,是用來告知民眾的;感化,是用來招引民眾的。民眾有本性,有感情,有風氣,有習俗。感情本性這種東西,是思想意識,是根本性的因素;風氣習俗這種東西,是行為方式,是末梢性的因素。就像樹的末梢長在根本上一樣,行為方式產生于思想意識。因此,高明的君主治理社會,先抓住那根本,然後再去抓那末梢;先理順民眾的思想意識,然後再去管理他們的行為方式。思想感情如果端正了,那麼奸詐邪惡的事就無從產生,邪惡的意圖就無處立身了。

    教化改變民眾的思想,就像政策法令改變民眾的行為一樣。仁德的政策法令實施到民眾中去,那就會有很多人心情舒暢、容貌美麗、身體強壯、健康長壽;暴虐的政策法令實施到民眾中去,那就會有很多人彎腰駝背、跋腳凸胸、短命夭折、死于瘟疫。所以《 尚書》 贊美“年老享受天年”而厭惡“凶險短命夭折”。國家有了傷害視力的政策法令,那麼民眾就會有很多人患眼病;有了傷害听力的政策法令,那麼民眾就會有很多人患耳病;有了傷害賢人的政策法令,那麼賢人就多半會橫遭夭折。身體骨骼是很堅實強壯的,但還是會隨著政策法令而發生相應的變化,更何況是思想氣質這種精細隱微而不可以調養的東西呢?《 詩經》 上說︰“那路旁蘆葦一團團,牛羊牲畜不踐踏。將要茂盛剛成形,郁郁蔥蔥葉子大。”又說︰“老鷹快速飛上天,魚兒跳躍在深淵。和樂平易的君子,何不做人到這邊?”公劉德澤深厚,恩惠施加到草木,就是牛羊等牲畜,一也還會被他的仁愛之心感動,因而不忍心踐踏正在生長的野草蘆葦,那麼更何況是民眾,能有不被感化的嗎?君王增進那和樂平易的德行,上至飛翔的鳥兒,下至深淵中的魚兒,無不歡欣愉快,那麼更何況是有身份的人,能有不仁慈的嗎?

    聖明的君主深刻地了解到這一點,所以都致力于端正自己、使自己成為天下人的表率,彰明禮制道義來進行教育;在嬰孩還沒有出生之前就匯合良好的道德風尚,在嬰兒剛會笑之後便正確地樹立好榜樣。這樣,人的胚胎,就能聚集中和之氣而形成;等到他出後之後,便能確立規矩正直的品德而長大。因此,他們的仁愛道義意識、廉潔恥辱觀念,就緊緊地附著在骨頭上而暢流在血管中,和身體一起誕生,而沒有粗野污穢的習氣,沒有邪惡淫亂的欲望。即使把他們放到邊遠地區之外,或把他們置于黑暗隱蔽之中,也始終不會有違反禮義的行為;即使把他們丟到危險瀕死之處,或把他們納入劍鋒刀刃之間,也始終不會有苟且地保全自己的念頭。全社會的人,品行都像這樣,那又從什麼地方可以找到罪惡大得無法形容、邪惡搗亂的人而施加懲處呢?《 詩經》 上說︰“上天之事難知情,沒香沒臭搞不清。只要效法那文王,各國會生信服心。”這就是姬氏在前頭推崇美德而在後來使刑罰放在一邊不需使用的原因啊。

    所以最聖明的君主本來就不致力于治理民眾所做的事情而致力于治理民眾的思想。所以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像別人一樣。一定要使世上沒有訴訟啊!" “用道德來引導他們,用禮制來規範他們。”君主要致力于使民眾情意深厚、明白行動的準則、追求道義,民眾相親相愛了就不會有互相傷害的意圖,行動時考慮到道義就不會有奸詐邪惡的心腸。像這種局面,不是法律促成的,也不是威勢刑罰強行造成的,這是教化所招致的啊。

    聖人非常看重道德禮制而鄙視刑罰,所以舜先拿“慎重地施行五種德教”來救命契,然後才拿“五種刑罰”、“三種流放區域”來救命皋陶。所以所有的立法,並不是為了窺伺民眾的短處而懲處有過失錯誤的人,而是為了防範奸詐作惡而解救禍患衰敗、限制淫亂邪惡而將民眾納入正軌罷了。

    《 詩經》 上說︰“民眾懷有那常道,喜愛這種好情操。”所以民眾懷有一定的思想觀念,就好像進行栽種時有園子的約束一樣。踫上中和之氣,莊稼就會吐穗開花十分茂盛而結成果實;遇到水澇干旱,莊稼就會干枯而生出孽枝。民眾蒙受美好的教化,那麼人人會有正人君子的思想;踫到惡劣的政策法令,那麼人人會懷有奸詐作亂的心思。所以善于治國的人養育民眾,就像技術高超的工人做酒母、豆豉一樣。在那合適的時候進行翻動或擱置,冷熱也得當,那麼一地窖的酒母、豆豉,就十全十美而且數量也多。如果踫上笨拙的工人,那麼一地窖的酒母、豆豉,就都發臭腐敗而被扔掉。現在天地之間也好像一個地窖,平民百姓這一類人好像制作豆豉、酒母的原料豆、麥一樣,是讓他們漸漸改變呢還是一下子變化,是讓他們開口說話呢還是動手做事,全在于領導他們的人啦。踫到好的官吏,他們就都胸懷忠誠而操行仁厚;遇到壞的官吏,他們就都胸懷邪惡而品行淺薄。忠誠仁厚積累起來,就能獲致太平;邪惡淺薄積累起來,就會導致危亡。因此聖哲的皇帝英明的君王都重視道德感化而鄙視威勢刑罰。道德,是用來修養自己的;威勢,是用來治理別人的。最明智的和最愚蠢的人少,而資質中等的人多。資質中等的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像熔化的金屬在冶煉爐中一樣,將隨著模子而變化,完全取決于冶煉工人的所作所為。它結果成方形還是成圓形,是薄還是厚,是由模子造成的啊。

    所以社會的美好或邪惡,習俗的刻薄或淳厚,都取決于君主。最聖明的君主匯合良好的道德風尚來感化民眾的思想,正確地樹立好榜樣來領導群臣百官,所以能使平民百姓品德高尚,家家都有資格封為王侯,堯、舜就是這樣的君主啊。比他們差一等的君主躬行道德而看重慈愛,贊賞教育而推祟禮讓,所以能使民眾沒有爭斗之心而使刑罰放在一邊不需使用,周文王、周武王就是這樣的君主啊。再差一等的君主彰善癢惡而申明法律禁令,公正地進行賞罰而沒有偏私,所以能使民眾避免奸詐邪惡而趨向于公正,治理好衰弱混亂的局面而獲致安定強盛,使國家中興的周宣王就是這樣的君主啊。治理天下的時候,立身于腐敗之中而放縱自己的情欲,怠慢政事而熱衷于飲酒作樂,接近愚昧無知的小人而遠離賢能的人才,親近阿談奉承的奸臣而疏遠正直不阿的忠臣,加重稅收來賞賜沒有功勞的人,胡亂地憑自己的喜怒來傷害無辜,所以能搞亂自己的政事而敗壞自己統治下的人民,毀了自己的身體而喪失了屬于自己的國家政權,周幽王、周厲王就是這樣的君主啊。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做事,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遵循,對他們的不良之處,我就作為借鑒加以改正。”《 詩經》 稱頌“應該以殷為借鑒”、“自己求得大福氣”。所以當代的君主如果真能使四海之內、全社會的人都有方正敦厚的情懷,而沒有淺陋刻薄的惡行,各自懷著公正無私的心腸,而沒有奸詐險惡的打算,那麼伏羲、神農時的風俗就又會出現在這個社會上,麒麟龍鳳就又會聚集在郊外了。


如果你對潛夫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潛夫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