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谋(上)第九 第七条   商鞅

类别:集部 作者:刘向(西汉) 书名:新序

    【 原文】

    秦孝公欲用卫鞅之言,更为严刑峻法,易古三代之制度,恐大臣不从,于是召卫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计,正法之本,使民道。君曰:“代位不亡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更法以教民,吾恐天下之议我也。”公孙鞅曰:“臣闻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君前定变法之虑,行之无疑,殆无顾天下之议,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负非于世;有独知之虞者,必见謷于民。语曰:‘愚者晤成事,知者见未萌。’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功。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治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臣闻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今君变法不循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君熟虑之。”公孙鞅曰:“子之所言者,世俗之所知也。常人安于所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也,非所与论于典法之外也。三代不同道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治。君无疑矣。”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攻不什不易器。臣闻之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者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牺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其时而立法因事制礼。礼法两定,制令各宜,甲兵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故汤武之王也不循古,殷夏之灭也不易礼。然则反古者未可非也,循礼者未足多也,君无疑矣。”孝公曰:“善。吾闻穷乡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和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忧焉。拘世之议,人心不疑矣。”于是孝公违龙挚之善谋,遂从卫鞅之过言,法严而酷刑深,而必守之以公,当时取强,遂封鞅为商君。及孝公死,国人怨商君,至于车裂之,其患流渐,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削刻无恩之所致也。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本也。

    【 译文】

    秦孝公想采用卫鞅的意见,进一步制订严刑峻法,改变夏商周三代自古传下来的制度,他担心大臣们不同意,就把卫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找来侍候他,一起考虑时势的变化,讨论政治、法度的根本,研究役使人民的方法。秦孝公说:“继承先人当君主,不忘国家,这是当国君的本分。建立法律,努力使它弘扬主上的英明,这是臣下的行为。我现在想改变法度礼制来教导百姓,我怕天下的人要议论我。”卫鞅说:“我听说过,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决就不能成功。主上赶快下变法的决心,果断地干下去,应该不顾忌别人的看法。况且一个人有过人的行为,本来会受到世人的反对;有独具远见的谋略,必然会受人们的讥评。俗话说‘愚昧的人被已发生的事遮住眼睛,智慧的人在事情的苗头尚未出现时就观察到了。人民,我们不能跟他们谋划事业如何开始,但可以和他们欢庆事业的成功。’郭偃论法的时候说:‘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征询众人的意见。’法度是用来爱护人民的,礼制是为了便利办事的。所以假如能够把国家治理好,圣人就不沿用旧法度;假如对人民有利,圣人就不遵循旧礼制。”孝公说:“好。”甘龙说:“不是这样。臣下听说圣人不改变人民的旧俗来施行教化,智者不改变原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因袭人民的归俗去施行教化,不费什么气力就能成功;依据旧有的法度去治理国家,官吏熟悉,百姓也能相安。现在主上要变更法度,不遵循旧制,改变礼法来教育人民,臣下担心天下的人都要批评主上,希望您仔细斟酌。”卫鞅说:“您所说的,是一般俗人都了解的。芸芸众生习惯于他所熟悉的东西,学士们跳不出他的见闻的限制。这两者,可藉以担任官职维护法律,而这两类人都不是讨论现有法典以外的事情的对象。夏商周三朝治国原则不同,但都成就了帝王的事业,春秋五霸的法度也不一样,但都成为诸侯的盟主。智慧的人创造法度,愚昧的人就要牵制他;贤能的人改革礼制,庸陋的人就要妨碍他。受旧礼制约束的人,不配和我们商讨大事;受旧法度约束的人,不配和我们讨论治国之道。主上不必再犹豫了。”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改变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改换器械。我听说效法古人就没有错误,遵守旧礼制就没有奸邪。主上仔细考虑。”卫鞅说:“往古厉代政教不同,我们取法哪一个?前代帝王并不互相因袭,我们遵循谁的礼制?伏羲、神农、教育人而不杀人;黄帝、尧、舜,杀人而不叫妻子连坐;至于周文王、周武王,各自针对时势建立法度,根据现实情况规定礼制。礼制法度随实情而定,制度法令符合实际需要,武器装备都能便于应用。臣下本来就说,治理国家,并不只有一种方法,为国家谋利益,不必效法古人。因此商汤王周武王不拘守古法而得到天下,殷纣、夏桀不改变礼制而遭到灭亡。那么违反古制的人无可责备,遵循旧礼的人也不值得赞扬。主上别再游疑了。”孝公说:“好。我听说,生于穷乡僻壤的人,往往少见多怪,拘守一偏之见的人,往往爱辩论。愚人高兴的事,正是智者所悲哀的;狂妄的人称快的事,正是贤达的人所担忧的。拘于俗见的议论,人们已经看清楚了。”于是孝公违背了甘龙、杜挚的好主张,遵行卫鞅的错误议论,法令周密严酷,刑罚严厉而不留余地,执法者完全排除人情。这样秦国很快强盛起来,于是封卫鞅为商君。到孝公死后,国都人士怨恨商君,至于把他肢解。商君的祸根逐步发展,到秦始皇时,路上走的满是穿囚衣的罪人,漫山遍野都是盗寇,终于天下大乱,秦朝灭亡,这都是刻薄不宽仁导致的恶果啊! 夏商周三代是积累仁德才得天下的,齐桓公是给灭绝宗祀的家族接续香火才称霸诸侯的,秦朝和楚霸王是因为残忍暴虐才灭亡的,汉高祖是因为广施仁惠才得天下的。所以说仁德恩惠,是一切谋略的根本啊。


如果你对新序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新序》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