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教,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謂之大成。
夫然後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解釋】
家,家族。
黨,古時500家為黨。
術,通“遂”,12500戶為遂。
塾、庠、序和學,不同層次的學校。
比年,每年。
中年,隔一年。
校,考試。
視,考試。
離經,離,析。分析文意。
辨志︰進行德育考查。
敬業,學業勤勉。
樂群,樂喜歡。同學關系融洽。
博習,學習廣博深厚。
親師,尊敬師長。
論學,討論學術問題,論證研究心得。
取友,選擇朋友交往
小成︰初步完成了太學的學業。小成者,致知之功。
知類,有豐富的知識和觸類旁通的能力。
通達,洞明事理,人情練達,對事物應付裕如。
強立︰原則堅定。
大成,達到了太學的最高境界。大成者,力行之效。
說,讀yu ,通“悅”。
懷,懷念,向往。
蛾,讀yi,通“蟻”,螞蟻。
時,適時。術,學習,練習,訓練。
【譯文】
古時候的學校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閭”設立“書塾”,在每五百家的“鄉黨”設立“庠”,在每萬二千五百家的州里設立“序”,在國都設立有太學。
太學每年都從小學招收學生,每隔一年就舉行大考,考查學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閱讀理解經書的能力,考查他們是否有正確的學習志趣;第三年考查學生的專業思想是不是鞏固,群體生活能否融洽合作;第五年考查學生的知識是否廣博,學生對于教師是否敬愛,能夠主動接受教育;第七年考查學生研討學問的本領與明辨是非不交損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基本上完成了太學的學業了。到第九年,學生具備了豐富的知識修養,世事洞明,堅持原則,達到了太學的最高成就。
能這樣發展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這以後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這樣,國內百姓一定心悅誠服,遠方異族也會向往來歸附,這就是太學教育的最高成就啊。古書的記載說︰“小螞蟻總是跟著大螞蟻走”,大概說的就是這層道理吧。
【解讀】
第五章講的是教育所肩負的化民易俗的現實責任。
從小學畢業,14歲以後,參加太學入學考試,再到太學學習九年,相當于現在的大專畢業生。
也就是說,初級中等教育以上的任務,除了提升文化學習的素質,更多的,是要承擔教育合格公民的任務。初級以上的中等教育,要教給學生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的能力。
《學記》一書節選自《禮記》,也就是說,2000多年以前,中國古代先賢們,就充分認識到了國運與教育的密切關系。教育作為一個領域,它所承擔的現實責任是不能忽視的,也是別的領域不可取代的。教育的階段目標由國家首席行政長官親自來擬定。
因而,在發達國家和發達社會里,教師享受著那個國家和社會的最高禮遇。
孔子創辦中國教育之初,把做人教育擺在文化知識傳授的前面。《論語》中記載︰“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要求他的學生首先是行,是實踐孝悌的道理,在懂得行的基礎上再談文化學習。中國兩千多年來,一直是先辦做人的教育,用做人的標準選拔國家公務員,即使在科舉盛行之時,也是兩條腿走路︰科舉舉士,德行薦才。
如此看來,兩千多年“天地君親師“的歷史排位,與今日國際社會的教育認可倒是十分接軌的。
但是,在我們的印象里,教育的地位弱化了,教育的功用也弱化了,以至于到了校長拿著缽子化緣才能開門,門內只教數理化ABC,教你應考。
年初地方兩會,談起家長教育的問題,某局長曰︰“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管的事情太多了。”不能怪沙月不疑惑︰家長教育,與學校教育,千絲萬縷,簡直就是學校教育的一個內容,怎麼能說是不該教育管的事情呢?
記得高中畢業,由于直接留校教書,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就面向了復雜黑暗的社會人生。幸好,頭腦簡單,不知記恨,活得是糊里糊涂。拜謁其時的同事——高中班主任︰為什麼不把社會的黑暗告訴我們?”老師慎重的回答︰“那怎麼能夠告訴你們呢?那你們不是從小就對社會沒有信心了?”
隨著高考應試教育愈演愈烈,五年級小朋友星期六也被關在小學里數學培優了,從星期一到星期五,你想想,屬于教孩子做人教孩子認識社會人生的時間,哪里還擠得出來!即使雷鋒今天拿一把釘子來恐怕也無法幫助學生擠時間了。
中國由文革前的不需要怎麼考,到文革後只需要考,兩個極端,都把教育的功用壓縮到了最小的擠仄處︰學一點知識。
學習《學記》中的大學之道,反觀自己從事了一輩子的中學教育,尤其是近年來的高中教育,實在汗顏︰除了升學率,除了重點上線率,我們還教給我們學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