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其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解釋】
呻,誦讀。
佔畢,同苫,讀zh n,管,竹簡。畢,竹簡,書簡。佔畢,課本。
訊,告知。
及,急于,追求。
數,同速。
安,安穩,牢固。
使,教育。
施,讀y ,給予,教給。
悖,違背事理。求,接受,求學。
佛,同拂,讀f ,違逆,違背。
隱,病,痛,以……為苦。
疾,憎恨。
益,益處。
刑,成,成功,成就。
【譯文】
現在的教師,只知道教學生死記硬背,照本宣科,一味灌輸知識,只顧趕進度,認為反正該教的我都教了,听不听是學生的事,不管學生能不能接受。
他們講課不考慮學生的內心的要求和實際水平,不了解學生興趣愛好,不能使學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發展。
他們進行教學的辦法是違背教育原理的,學生的學習當然也就達不到學習目標。
因為這樣,所以,學生把學習當作痛苦的事情,厭惡學習,怨恨教師,只感到學習的困苦,把學習當作負擔,卻不知道學習的好處。即使勉強結束了太學階段的學習,而所學的內容也會很快就忘得一干二淨了。
這里,教育的失敗,難道不是由于教師的原因嗎!
【解讀】
第七章尖銳批評劣師劣教造成學生厭學教育失敗的痛心現狀。
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早年在武當山下開課,說出這番話時,還是一點點課堂教育的感悟。後來數年,直面了無數人的不贊同。
讀到《學記》這一章,才知道古人在幾千年前,早已與我“心有靈犀”了。我之感悟,並非另類啊。
事實上,古往今來,只要在辦教育,就有學生和老師。有天資聰穎或駑鈍後悟的學生,有專業敬業或者誤人子弟的老師。那麼,教育上出現由于理念偏差而造成的教育成敗諸狀況,應該是概莫能外的,這是客觀,一點也不稀奇。
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已經是眾所周知。領導不斷告誡老師們要在培養學生的“親”字上下點功夫。
而“疾其師”,又會怎麼樣呢?當然是不容置疑的“悖其道”了。
可惜的是,好多老師並不明白這個道理。
當我們痛陳教育弊端,呼吁教育改革的同時,我們不能不看到由于一些教師教育理念上的缺位、教育責任的缺位,而在那里明明白白的進行無效勞動甚至是誤人勞動的現狀。
武漢圖書館有一隅周末有上百小學生被家長送來,美其名曰“培優”,推門觀教,但見滿室狼藉,嬉笑逗打胡侃涂鴉人聲鼎沸。講台前一男眼鏡者掛一小麥手舞足蹈自講自樂。他在講什麼?他要教給孩子們什麼?孩子們能夠學到什麼?個中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據說,參加這種“培優”是需要繳納重金的。
劣師劣教,忽視學生情感指向,忽視學生心理需求,忽視學生潛質無限的空間存在,使得課堂師生關系迅速惡化,在學生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壓力,必然會導致學生厭學,甚至廢學、鄙學,“制造”出大批令人提之痛心的所謂“差生”,從初中起就丟入了“平行班”“特色班”等另冊,更加變本加厲的接受不能不“疾”的“教育”,斷送了這些學生本來可以獲得的大好前程,斷送了這些學生家庭本來可以得到的根本改變。
今天在公車上,听到後面兩位自稱“閑人”(專職家庭婦女)擠坐在一張椅子上的女將,在旁若無人的嘰嘰喳喳,還有幾句頗有道理。如,中央的精神從國務院出來,本來是非常好的;可是,就是一到了下面,就走樣走得不成樣了。
關于教育,關于基礎教育,國家出台了多少軟硬規範條例章法等等,但是,欺上瞞下利令智昏的某些“地方”,僅奉“時間加汗水”為“圭臬”,強迫學生按照等級終日十幾個小時被考試分數捆綁在急功近利的課桌前,听憑學生的創新思維、自由天趣,一一被扼殺。個別開口罵人上課溜堂的人(實在不想稱他為教師)甚至令家長瞠目︰“我就是這樣的,你把我麼樣!”對家長尚且如此蠻橫,對學生不是“閻王”那才是咄咄怪事。
這樣的教師教不好“火箭班”,而且更教不好“平行班”。
改變教育的現狀,即使有了好的教育制度,還必須有優秀的師資。古代如此,現代依然如此。
昨天,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在呼吁︰推進素質教育。各級各類教育都要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快課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把中小學生從過重的 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實踐、創造。
但願這一從國務院走出來的好精神,不要又走得沒有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