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听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解釋】
記問,記,記誦書本。問,提問。只是揣摩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事先準備好答案, 而背熟備講。
必,一定(要等待學生有問題提出)。
其,指代老師。
听,傾听。
力,才力。
語,讀作y ,討論交流。
舍,讀作sh ,舍棄。
【譯文】
只會記誦書本,靠揣摩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事先背好答案,自己沒有心得,沒有獨到見解的人,不夠資格來作老師。
一定要讓學生思考,提出問題,才組織學生討論,一定要深入下去,傾听學生的思考;
學生心里有疑難,想問可是又沒有能力表達不知道如何提問的時候,這以後老師才在討論交流中導引學生;
討論交流中導引了,學生暫時還是不明白,即使暫時放棄,應該是可以的。
【解讀】
第十六章強調課堂教學注意關注程度比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學會傾听學生。
課堂上,總會出現暫時落後,思維不夠敏捷反映比較緩慢的學生,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要積極關注他們,有些課堂活動的組織,要直接指向他們,為他們服務。
這一類學生,在學校里是弱者。而教育他們,需要足夠的耐心,更需要足夠的智慧。而那些只是記誦了幾篇文章,背記得幾句經典,對于所講授的東西,並沒有融會貫通,不成體系,全沒有自己研習心得的人,是沒有資格做一個好教師的。
為了完成上級行政部門指定的升學率政績指標,眾多初中、高中學校只好打著“因材施教”的旗號,把學生分成“火箭生”“實驗生”“重點生”、“平行生”等不同的等級,再名正言順的將教師也分出等級,似乎去擔任“平行生”教師的,就理所當然不能做“火箭生”的教師。豈不去理論這種劃分是否符合“科學發展觀”,只是想,須不知,在他們的平行班里,大多就是這里所說的“力不能問”和“語之而不知”的困難學生,是尤其需要有學養、有智慧的老師去擔任的。
對于困難學生,教師應該怎樣去關注呢?
《學記》告訴我們,多組織課堂討論交流,在學生思考火花踫撞的“頭腦風暴”中,導引困難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對于這個先進的教育觀念,中國現代著名學人胡適是非常贊同的。
早在1922年,胡適在中華教育改進年會的演講中,當談到“國語文的教授法”時,他就明確的告訴教育同仁們,“啟發討論”是第一個“教授法”。他說︰“指定分量,由學生自修。講堂上只有討論,不用講解。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當代的新潮流,教員在講堂上,除了補充和討論以外,實在沒有講解的必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要傳授給學生,要取得較為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師就要認真思考切合學情的教學方法。對于教學內容的了解和研究,跟如何把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這之間有很長的一段距離。教師要學會設計可以讓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就感的課堂活動,特別要考慮設計好傾斜于困難學生的活動元素。
在討論交流等課堂活動中,困難學生可以從同齡學友的思考體會中得到貼切的啟示,因為同齡學友與自己距離更近;他們還可以在教師的傾听姿勢中,獲得來自教師的鼓勵支持以及開導,因為低調低姿態的教師讓他們沒有了課堂歧視而激發出自信和潛力。
我們的學生可塑性非常強,他們未為可知的潛力,遠遠還沒有被激活,這是因為他們還是孩子,他們還只是處在身心成長走向成熟的時期。在他們身心還沒有發育健全的時候,就武斷的把他們“人分五等”,讓他們在事實上喪失對于自身健康發展的權利,這是非常殘忍的事情。是怎樣的原因,使得我們的中學教育,現在還是這般的殘忍呢?
對于“力不能問”的困難學生,要設計出“語”的活動環境。既然是“語”,那麼這個環境就是相對寬松的,沒有硬性指標規定的。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可以各抒己見,可以不擔心教師的否定和打擊;
對于“語之而不知”的困難學生,教師應該是“誨人不倦”的。“不倦”,不僅僅是態度,耐心、堅持而已,還應有不急于求成的智慧。教育,是需要時機的,時機成熟了,自然瓜熟蒂落,自然水到渠成。而時機這個東西,是著急急不來的。這就需要老師有“之”的思想準備,還要有實事求是,尋找創造教育時機的智慧。“雨知時節貴,龍點楮則飛”,孔子的“循循善誘”,說的就是這種智慧罷。
如果,在你的學生不能達到你預設的目標時,你能不能暫時“舍之”呢?
為什麼要“之”?
一是你預設的目標或許根本就不符合學生實際,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困難學生這個群體的困難需求;
二是你的學生達不到你的預設目標,他的具體問題是特殊的,或許殊到他自己也說不清究竟是什麼問題,無法用語言表述出來。但是並不見得他在下一個預設目標中,他不會出人意外的完成得非常漂亮。
曾就教育時機寫過一篇文章,那是從班級管理角度出發做的一個討論,今天也發在下邊,供朋友們參考。
《教育需要選擇教育時機》
一個學生上課第N次睡覺了,班主任王老師十分苦惱︰教育了無數次,一點效果都沒有。怎麼辦呢?
像王老師這樣的苦惱,好多班主任都有過。在班級教育的實踐中,大家認識到,教育學生不是想教育就可以去教育的,教育需要選擇教育時機。比如說下雨,杜甫有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很多情況下,並不是你需要下雨,老天就會給你下雨,你就可以得到雨的。教育也是如此。教育學生需要等待適合于教育的時機,還需要根據學生個例來選擇教育時機。因為,如果不是適時的及時雨,就會適得其反,毀壞莊稼,破壞自然,那麼下雨不光是自作多情的舉動,而且對雙方都有害無益。
一次,老師發現一個女學生與鄰班的一個男學生有比較親密的交往,就本著“解決問題不過夜”的經驗,立即對該女生進行了聲言俱厲的“教育和幫助”。結果,女學生住進了醫院,得了精神病,咬牙切齒的拿著剪刀要去殺老師。老師呢?老師氣得發了高血壓病,三天上不得班,並從此以後對這位女學生充滿了終生的愧疚。
班級教育面對的是各各別異的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這種特征與學生的家庭結構、家庭教育以及生理遺傳甚至于社會生活圈,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個性化的學生不可避免地要擔任著家庭成員與社會人的角色。學生每發生一個哪怕是極其微不足道的問題,都可能有著極其復雜的原因。于是,面對學生發生的問題,班主任決不可輕率地指手畫腳,因為,不適當的教育只能對學生的尊嚴乃至精神造成傷害甚至摧殘。如果你不願意充當這種班主任,你就應該擯棄那種盲目教育,從體察、分析、理解學生做起,去耐心的等待和選擇教育時機。
學生上課N次睡覺,可能與其身體素質或者學習基礎方面的原因有關系,可能與家庭變故或者人際交往變化有關系。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作為班主任就應該去想辦法了解一下,了解清楚了,才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想出辦法來。另外,還要看你的辦法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施行,還需要作些怎樣的修改。大致想清楚了,胸有成竹了,才可以在學生面前擁有發言權。
推薦的做法是,在學生睡覺時,先想辦法讓學生打起精神來,千萬不能不去管學生,以免學生產生被遺棄的感覺。下課以後,再按你的設想,去有條不紊的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例如,在學生情緒不是那麼惡劣的時候,想辦法嘗試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切身體驗你的發自內心的尊重和關心。
作為班主任要明白,一次這樣的等待和選擇,可能只能夠暫時的解決問題。因為,班級教育還具有反復性和重復性的特征。
至于傾听呢,有一個地址,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詞目︰傾听
發音︰q ngt ng
詞性︰動詞
釋義︰細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對下)——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
傾听︰就是憑助听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
近義詞︰聆听
傾听的作用
積極地傾听在心理咨詢中有很多重要作用,是建立積極的咨詢關系和進行有效的心理咨詢的前提條件。
首先傾听是收集信息的過程,包括來訪者的言語信息和非言語信息,這對理解來訪者至關重要,忽視來訪者表達的信息,就難以真正理解來訪者。
其次,傾听能夠創造一種安全溫暖的氣氛,使來訪者能夠更加開放自己的內心,更加坦率地表達真實的想法。
第三,傾听還能夠向來訪者反饋心理咨詢員對來訪者的尊重與關注,這會使來訪者感到自己和自己的談話在心理咨詢員心里很重要。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正性強化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喜歡和尊重自己談話的人交流。
第四,傾听為咨詢員以後干預影響來訪者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基礎,在來訪者心中樹立了威信。這也會使來訪者的自信心不斷增加,使來訪者更容易接受咨詢員的建議和解釋。
詞意探源︰指側耳而听。
(1)《禮記•曲禮上》︰“不傾听。”
(2)孔穎達疏︰“不得傾頭屬听左右也。”
(3)引申為細听。
傾听的要點
1.克服自我中心︰不要總是談論自己
2.克服自以為是︰不要總想佔主導地位
3.尊重對方︰不要打斷對話,要讓對方把話說完。千萬不要去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關的細節而打斷人。
4.不要激動︰不要匆忙下結論,不要急于評價對方的觀點,不要急切地表達建議,不要因為與對方不同的見解而產生激烈的爭執。要仔細地听對方說些什麼,不要把精力放在思考怎樣反駁對方所說的某一個具體的小的觀點上。
5.盡量不要邊听邊琢磨他下面將會說什麼。
6.問自己是不是有偏見或成見,它們很容易影響你去听別人說。
7.不要使你的思維跳躍得比說話者還快,不要試圖理解對方還沒有說出來的意思。
8.注重一些細節︰不要了解自己不應該知道的東西,不要做小動作,不要走神,不必介意別人講話的特點。
學會傾听
1.要體察對方的感覺。一個人感覺到的往往比他的思想更能引導他的行為,愈不注意人感覺的真實面,就愈不會彼此溝通。體察感覺,意思就是指將對方的話背後的情感復述出來,表示接受並了解他的感覺,有時會產生相當好的效果。
2.要注意反饋。傾听別人的談話要注意信息反饋,及時查證自己是否了解對方。你不妨這樣︰“不知我是否了解你的話,你的意思是……。”一旦確定了你對他的了解,就要進入積極實際的幫助和建議。
3.要抓住主要意思,不要被個別枝節所吸引。善于傾听的人總是注意分析哪些內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以便抓住事實背後的主要意思,避免造成誤解。
4.要關懷,了解,接受對方,鼓勵他或幫助他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傾听的秘密
1.身體前傾,表示對談話感興趣。
2.要“所答即所問”,這表示你在與人交流。
3.在傾听的過程中,適時加上自己的見解,以使給予和吸收兩個方面平衡。
4.以頭部動作和豐富的面部表情回應說話者。
傾听的技巧
1.你必須充分認識到有提高這方面技巧的必要,並且很想改進它。如果沒有這種強烈的願望,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
2.當你很難弄懂對方的表達意圖的時候,要問︰“你為什麼要告訴我這些?”
3.要對“紅牌”詞語加以警惕。這些詞語可能會引發過激反應,或造成偏見,比如“女性解放”、“男性沙文主義者”等詞。
4.如果你發現你走神了,當你回過神來的時候,你無法接上對方的談話,那麼就注意一下關鍵詞和使用最多的詞。當說話的人談吐不清、詞不達意、不切題時,這種情況會經常發生。
5.要盡量找一個不受干擾的地方交談,如果周圍有太多容易令你分心的事,就會影響你集中精力,從而使得你很難續接上你的思維鏈條。
傾听的禁忌
1.對談話內容漠不關心。
2.只听內容,忽略感覺。
傾听的心得
1.要讓訴說者放松,兩個人都坐下來,並且在同一高度上,面對面,距離比一般的社交距離稍近些較好。
2.如果訴說者一開始情緒激動,必然導致無法把事情說清楚,此種情況常見于女性訴說者。此時作為同性,擁抱和拍撫都是很好的穩定對方情緒的方法。
3.傾听中,目光專注柔和地看著對方,適時給出回應,比如點頭和“嗯”,表示你正在專心傾听。
4.沒有听懂或弄清楚的地方要及時提出並溝通,以免造成誤解。但不要喧賓奪主,更不要把話題扯開。
5.在對方說完前不要急于發表觀點,也不要提前在心中作出預判,盡量避免把對方的事情染上自己的主觀色彩,耐心听完。
6.對方說完後,有條件的話,讓他喝一點熱茶或熱牛奶、巧克力什麼的,他需要感受到被人關心,熱的東西也容易讓人重新振奮起來。
7.無論對方說的事情在你看來多可笑幼稚,他向你訴說都是表示對你的信任,這是一種對你人格的贊美,所以,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帶著高姿態評點他的事。即使你不贊同他的想法,都要給予他他想要的理解和安慰,在困境中支撐對方是作為朋友的義務。
8.你不需要完全感染對方的情緒,或者想個辦法幫他出氣。如果對方的訴說內容只是一種莫名的情緒,那麼做到第7步時一切已經完成了。但如果這是個尚待解決的問題,你可以幫他把事情從頭到尾理一遍,哪些地方是他自己做的不對,哪些地方主要是別人的問題,解決方法123等等。
9.你可以從他的觀點看問題,但提出的建議一定要出于自己的想法,對方想听到的是“你的意見”。如果擔心自己的想法太過主觀,嘗試從多個角度切入問題,如此可以盡可能地確保客觀、公正。
10.當然也有可能,對方在訴說的過程中,自己漸漸有了主意。如果你覺得你的想法會更好,那麼作為一個提議告訴他,幫他參謀而不是作決定。決定一定是當事人自己作出的。即使他最終沒有采納你的建議,也要給予他鼓勵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