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仁化 64、畋漁

類別︰子部 作者︰譚峭(唐末五代) 書名︰化書

    原文︰

    畋漁

    夫禽獸之于人也何異?有巢穴之居,有夫婦之配,有父子之性,有死生之情。烏反哺,仁也;隼憫胎,義也;蜂有君,禮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孰究其道?萬物之中五常百行無所不有也,而教之為網罟,使之務畋漁。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奪其親愛,非義也;以斯為享,非禮也;教民殘暴,非智也;使萬物懷疑,非信也。夫羶臭之欲不止,殺害之機不已。羽毛雖無言,必狀我為貪狼之與封豕;鱗介雖無知,必名我為長鯨之與巨虺也。胡為自安,焉得不恥?吁!直疑自古無君子。

    譯文︰

    禽獸與人類有什麼異同呢?禽獸有巢穴用來居住,有雌雄之間交配,有父子之間性情,有生離死別的情緒。鳥雛長大,餃食反哺其母,是仁;鷹隼捕獵時不捕捉懷胎的禽獸,是義;蜂群有自己的蜂王,是禮;母羊在哺乳羔羊時前腿跪下,是智;雌性雉雞在配偶死亡後不再與其他雄性雉雞相配,是信。誰來探究這些禽獸的道呢?世界萬物之中,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在百行中無所不有,教會百姓織網,使得百姓能捕魚打獵。焚毀禽獸們居住的巢穴,是不仁;獵取禽獸們的幼子或配偶,是不義;以殘害禽獸為自己享樂,是不禮;教唆人們變得殘暴,是不智;使萬物之間失去信任,相互懷疑,是不信。口腹之欲無休無止,獵取和殘害禽獸的心思念念不已。飛禽雖然不會說話,必然會向上天告狀,將我們比作貪得無厭的豺狼和殘暴的山豬;披鱗帶甲之類雖然沒有意識,必然也會向上天告狀,將我們比作水里的大鯨和地上的巨蟒。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竟然還安然自得,不感覺到羞恥?我真懷疑自古以來是不是沒有出現過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啊。

    注︰

    畋(ti n)︰打獵

    罟(g )︰魚網

    封豕(f ng sh )︰大豬。比喻貪暴者。


如果你對化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化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