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食化 93、鴟鳶

類別︰子部 作者︰譚峭(唐末五代) 書名︰化書

    原文︰

    鴟鳶

    有智者憫鴟鳶之擊腐鼠,嗟螻蟻之駕斃蟲,謂其為蟲不若為人。殊不知當歉歲則爭臭斃之尸,值嚴圍則食父子之肉。斯豺狼之所不忍為,而人為之,則其為人不若為蟲。是知君無食必不仁,臣無食必不義,士無食必不禮,民無食必不智,萬類無食必不信。是以食為五常之本,五常為食之末。苟王者能均其衣,能讓其食,則黔黎相悅,仁之至也;父子相愛,義之至也;饑飽相讓,禮之至也;進退相得,智之至也;許諾相從,信之至也。教之善也在于食,教之不善也在于食。其物甚卑,其用甚尊;其名尤細,其化尤大。是謂無價之寶。

    譯文︰

    聰明的人為那些以腐爛老鼠為食物的鷹隼而感到憐憫,為那些運送死掉的蟲子為食物的螻蟻嘆息,感嘆到做蟲子真是不如做人啊。殊不知人類在歉收年景也有爭奪發臭的死尸為食物的情況,在嚴寒圍困境況下也有父與子相互被當做食物的情況。連豺狼也不忍心做的事情而人類卻可以做,從這點上看做人還不如做蟲子啊。于是可以知道,君主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必然會殘暴,大臣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必然會邪惡,士大夫階層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必然粗野,百姓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必然會愚昧,不論哪種民族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必然沒有誠信可言。因此,食物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根本,而五常則只是食物的末梢。若君王能夠均讓出衣物和食物,則百姓就會由衷喜悅,這就有了仁愛;父子相互愛護,就有了義氣;在饑餓的時候相互謙讓,就有了禮節;隨著情況變化進退有據,就有了智慧;做出許諾並兌現許諾,就有了誠信。教化百姓的好處在于食物,教化百姓不好的地方也在于食物。食物作為東西來說甚為卑賤,但是其作用來說甚為尊貴;食物的名字很細微,但是在萬物演化過程中的作用很大,可以稱作無價之寶了。

    注︰

    黔黎(qi nl )︰百姓 。


如果你對化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化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