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人謀上 主有道德篇 第四

類別︰子部 作者︰李荃(唐) 書名︰神機制敵太白陰經

    經曰︰古者,三皇得道之統,立於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天下無所歸其功;五帝則天法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相讓其功。道德廢,王者出,而尚仁義;仁義廢,伯者出,而尚智力;智力廢,戰國出,而尚譎詐;聖人知道不足以理,則用法;法不足以理,則用術;術不足以理,則用權;權不足以理,則用勢;勢用,則大兼小、強吞弱?

    周建一千八百諸侯,其並為六國,六國連兵結難,戰爭方起。六國之君,非疏道德而親權勢。權勢用,不得不親;道德廢,不得不疏其理然也。唯聖人能反始復本,以正理國,以奇用兵,以無事理天下正者,名法也。奇者,權術也。以名法理國,則萬物不能亂;以權術用兵,則天下不能敵;以無事理天下,則萬物不能撓。不撓,則神清。神清者,智之原。智者,心之府。神清、智平,乃能形物之情。人主知萬物之情,裁而用之,則君子小人,不失其位。夫德厚而位卑者,謂之過;德薄而位尊者,謂之失。寧過於君子,無失於小人。過於君子,則人闕其理;失於小人,則物罹其殃。故曰︰「人不監於流水,而監於止水。」以其清且平也。人主之道清平,則任人不失其才,六官各守其職。四封之內,百姓之事,任之於相;四封之外,敵國之事,任之於將。語曰︰「將、相明,國無兵。」舜以干戚而服有苗,魯以宮而來淮夷。以道勝者,帝;以德勝者,王;以謀勝者,伯;以力勝者,強。強兵滅,伯兵絕,帝王之兵前無敵人;主之道,信其然矣。

    【 譯文】

    經書說︰古代時三皇繼承了道統,立國于中央之地,遂使精神與教化融為一體,並以此安撫四方,功勞之大,天下無法包容。五帝時依天地之道進行統治,有言有令,天下太平,君臣相互推讓其功。其後道德廢弛,于是霸者出現而推崇智謀勇力。智力廢弛,于是又出現了各國混戰局面而推崇詭詐。聖人知道用道不足以治理天下,于是就采用了法,法不足以治理,于是就采用了術,術不足以治理,于是就采用了權,權不足以治理,于是就采用了勢。權勢的采用,帶來了大國兼並小國,強國吞並弱國的情況。

    周朝分封的一千八百個諸侯國,後來逐漸合並為六國。六國兵連禍結,戰爭接連不斷。戰爭剛起之時,六國的君主並不想疏遠道德而親近權勢。但權勢一被運用,就不得不被親近,道德一被廢弛,就不得不被疏遠,這是規律所造成的。只有聖人才能作到恢復原本返回開始,用正道治理國家,用奇謀進行戰爭,用清靜無為的政策治理天下。所謂正道,指的是名分法制。所謂奇謀,指的是計謀和權術。用名分和法制治國,則萬物不會混亂;用計謀和權術用兵,則天下之人無法對抗;用無為的政策治理天下,則萬物不能阻撓。不能阻撓則神清。神清則是智慧的源泉。智平者是心之府,神清智平就能掌握事物的內在。君主了解了萬物的內在,再加以節制的運用,那麼君子、小人就會不失其位。如果讓德性仁厚的人職位卑微,這就是過錯;讓無德之人職位尊貴,這就是失誤。寧肯在對君子的任用上有誤,不能在對小人的使用上有誤。對君子有過,于理有損,錯誤地使用了小人,就要遭受災難。因此說︰“人不以流動的水為鏡,而以靜止的水為鏡”。這是因為靜止的水清澈平穩。君主的統治清平,那麼用人就不會浪費他的才能,各級官吏就會悟盡職守。國土之內,關系到百姓的事,由宰相負責。疆土以外,關系到敵國的事情,由武將負責。常言道︰“將相職權分明,國家不會有戰端。”舜用武力而使苗人臣服,魯國因重視教育而使淮夷朝貢。憑借道義取勝的,可成帝業;憑借仁德取勝的,可成王業;憑借智謀取勝的,可成霸業;憑借勇力取勝的,能成為強國。強霸之兵可以被消滅,帝、王之兵卻不可戰勝。君主之道,確實如此。


如果你對神機制敵太白陰經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神機制敵太白陰經》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