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曰︰君擇日登拜大將軍,繕甲兵,具卒乘。出則破人之國、敗人之軍、殺人之將、虜人之俘。贏糧萬里,行於敵人之境,而不知敵人之情,將之過也。敵情不可求之於星辰,不可求之於神鬼,不可求之於卜筮,而可求之於人。
昔商之興也,伊尹為夏之庖人;周之興也,呂望為殷之漁父。秦之帝也,李斯為山東之獵;夫漢之王也,韓信為楚之亡卒;魏之伯也,荀 苤 跡喚 玻 殖淙撾海晃褐 鷚玻 蘚萍醫 9勢呔 彌 么煜隆7螄腿順霰跡 賾胸 汲志 猓 且允I齲 簟贛徐琛構鹿ψ 閣O兜」成均權三苗推移佞「桀」(按︰此處疑有缺文。),崇侯諂紂,優旃惑晉。故曰︰三仁去而殷墟,二老歸而周熾,子胥死而吳亡,範蠡存而越伯,五 入而秦喜,樂毅出而燕懼。將能收敵國之人而任之,以索其情,戰何患乎不克!故曰︰「羅其英,敵國傾;羅其雄,敵國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夫行人之用事有二︰一曰︰因敵國之人來觀釁於我,我高其爵、重其祿、察其辭、覆其事;實則任之,虛則誅之;任之以鄉導。二曰︰吾使行人觀敵國之君臣;左右執事,孰賢孰愚?中外近人,孰貪孰廉?舍人謁者,孰君子孰小人?吾得其情,因而隨之,可就吾事。
夫三軍之重者,莫重於行人;三軍之密者,莫密於行人。行人之謀,未發有漏者與告者皆死,謀發之日,削其槁、焚其草、金其口、木其舌,無使內謀之泄。若鷹隼之入重林,無其蹤;若游魚之赴深潭,無其跡。離婁a首,不見其形;師曠傾耳,不聆其聲。微乎!微乎!與縴塵俱飛,豈飽食醉酒爭力輕合之將,而得見行人之事哉!
【 譯文】
經書說︰君主挑選吉日登壇任命大將軍,修繕盔甲兵器,準備戰車,出動就能擊破敵國,打敗敵人,殺死敵將,捕獲俘虜。帶著糧草行軍萬里進入敵境而不了解敵情,這是將領的過失。敵情不能從觀察星象求得,不能從鬼神那里求得,也不能從佔卜中求得,但可以通過人求得。
古代商朝興起時,伊尹是夏國的一個廚師;周朝興起時,姜尚是殷商的一個漁夫;秦國建立帝業時,李斯是山東一個獵戶;漢高祖圖謀王業時,韓信只是楚國的逃兵;曹魏稱王時,荀或是袁紹拋棄不用的臣子,西晉得到曹魏禪讓時,賈充還是曹魏的官員;北魏興起的時候,崔浩還家住西晉。七位君主任用他們七人而建立了帝業。如果賢人出逃,朝中必有奸臣,權臣主政,國家就會失去法度。佐有雇孤,功專罐兜,成均權三苗。推移俊架,(此四句疑有誤,待譯)崇侯虎餡媚封王,優旗迷惑晉君。因此說,三位仁人離殷而商朝衰敗,二老歸周而周朝昌盛,伍子胃死去而吳國敗亡,範氫受重任而越國稱霸,五投入秦而秦君高興,樂毅出奔而燕國恐懼。做大將的能夠收服敵國的能人加以任用,了解敵情,哪里用得著擔心作戰不勝呢?所以說,羅致敵國的英才敵國就會傾覆,羅致敵國的雄杰敵國就會空虛。這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對使者的運用包括兩方面︰一是敵國來的使者,其目的是尋找機會想要有所圖謀,我們可給其顯貴的爵位,豐厚的傣祿,觀察其言辭,審查其行蹤,如果誠實則任而用之,如果有虛詐則誅而殺之,這樣的人可用為鄉導。二是我方派使者到敵國,觀察敵國君主、大臣左右官員,哪一個賢明,哪一個愚蠢;宮廷官吏哪一個貪婪、哪一個清廉;侍從、通接賓客的近侍,哪一個是君子,哪一個是小人。我們得到他們的情況而加以利用就能達到我們的目的。
三軍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使者重要,三軍中最秘密的莫過于使者秘密。使者的計謀還沒有實施而有人泄漏,和告密的都要處死。計謀實施之日,就銷毀草稿,封閉口舌,不使密謀外泄,就象鷹集飛入重林看不到蹤影,象游魚進入深潭沒有形跡。即使有離婁那樣明亮的眼楮,低頭細看也不見蹤影,有師曠那樣听力極強的耳朵,傾耳細听也听不到聲音。使者的行動極密、極細、極小,細小到能和塵土飛舞。那些酒足飯飽只知斗力輕視外交的將領怎麼能得到通使之臣的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