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與敵戰,若我眾強,可偽示怯弱,以誘之,敵必輕來,與我戰;吾以銳卒擊之,其軍必敗。法曰︰能而示之不能。
戰國,趙將李牧ヾ,常居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幕府,為士卒費,日擊數牛享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後與將士約曰︰“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盜,輒入收保,不與戰。如是數歲,無所忘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謂李牧,李牧如故。趙王召之,使人代牧將。歲余,匈奴來,每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于是復請牧,牧稱疾,杜門不出。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若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許之,李牧遂往,至如故約。匈奴來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不用,皆願一戰。于是乃具選車,得一千三百乘;選騎得一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控弦者十萬人,悉勒兵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來,佯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以擊之,大破之。殺匈奴十余萬騎,單于奔走,其後十余歲,匈奴不敢犯趙邊。
【注釋】
ヾ李牧(?∼前228 年)趙國名將。善撫士卒。常居代(河北蔚縣)、雁門(山西右玉南),防御匈奴。大破匈奴十余萬騎,使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後在秦國反間計下被趙王遷所殺。
【譯文】
凡是與敵人作戰,如果我兵多,兵力強,可以故意顯示出怯弱的樣子,以引誘敵人來與我交戰。我用精銳隊伍攻擊他,他必定失敗。兵法說︰能勝而故意表示不能勝。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李牧,常年居守在雁門(今山西右王南),防備匈奴進犯。他設置官吏以方便為原則,將收來的租稅都送入幕府,作為官兵的費用。每天殺好幾頭牛慰勞士兵。練習騎馬射箭,各處多設烽火,多派間諜。爾後又和將士約法說︰“如果匈奴前來侵犯,要立即收兵回城防御,誰膽敢捕捉敵人,立即問斬。”匈奴每次來犯,他都立即收兵防守,不與敵交戰。這樣幾年,沒有什麼遺漏和損失。然而匈奴卻以為李牧是膽怯,就是趙國邊關的士兵也以為自己的將領是膽怯。趙王將這些情況告訴了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王就將李牧召回,派人代李牧為將領。一年多時間里,匈奴每次來犯時,都出兵交戰,多數失利、傷亡很多,邊疆的百姓不能種田畜牧。于是重新請李牧出任將領,李牧聲稱有病,閉門不出。趙王便再一次強請李牧出來帶兵。李牧說︰“如果任用我,必須允許我用以前那樣的辦法,我才敢奉命。”趙王答應了他,李牧前往邊關。到了邊關後,仍然照以前的方法去做。匈奴進犯一無所得,到頭來還以為趙兵膽怯。邊關的兵士每天都得到賞賜,卻不願享用,都寧願出戰。于是就廣選戰車,得到1300 乘;挑選戰馬,得到1.3 萬匹;挑選堅銳士兵5 萬人,弓箭手10 萬人;指揮他們練習進攻,又大肆放牧牲畜,老百姓滿山遍野。匈奴來時,假敗不勝,將幾千人讓他擄去。匈奴單于听說後,率大軍來犯,李牧廣設奇陣,用左右兩翼攻擊,終于大敗匈奴,殺死匈奴10 多萬騎兵,匈奴單于也逃走了。以後10 多年,匈奴再也不敢侵略趙國的邊境了。
【簡析】
用兵作戰的方式在于變化莫測。《六韜•龍韜•軍勢》中指出︰未戰而先操勝算的,是先示弱于敵人,造成敵人的錯誤,然後去進攻它。這樣只費一半的力氣,就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示形作為一種軍事藝術,是以偽裝和欺騙為手段,促使對方產生某種錯覺,導致其判斷失誤並采取有利于示形者的行動,從而為示形者爭取或保持主動權創造有利的條件。
由于示形主要都集中在軍事關鍵時刻運用,所以歷來受到軍事家和軍事理論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例如《孫臏兵法》中關于“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草廬經略》中關于“虛實在我,貴我能誤敵”、“虛而虛之,使敵轉疑以我為實”、“實而實之,使敵轉疑以我為虛”等論述,都說明了這個問題。
兵家常把詭詐作為克敵制勝的重要謀略,強調作戰的方式在于變幻莫測,隱真示假,這一原則仍然為現代戰爭所采用。現代市場競爭決定企業的興衰存亡,競爭對手之間為了自己的生存發展,必然會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謀略和手段。
中外古今有眾多運用示形這一法寶而取勝的實例。如甦德之戰前,德國為了隱蔽侵略企圖,利用宣傳機器大放煙幕迷惑甦聯,並與甦聯簽訂《甦德友好條約》,同時還把當時德國最新研制的戰斗機的圖紙和設計方案送給甦聯,以示友好。這樣就給人們以甦德友好的印象,以為德國決不會入侵甦聯,致使當時甦聯領導人和甦聯人民放松了警惕。盡管情報部門源源不斷地獲得消息表明德國將要入侵甦聯,但甦聯領導人沒有相信。德國正是利用偽裝、欺騙的手法,成功地實施了對甦聯的戰略突襲,使甦聯在戰爭初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示形過程中,示形者首先必須發出某種形象或聲音信息刺激對方的感覺,進而使其獲得某種知覺,引起對方的注意,並經過思維得出某種結論。示形的目的,就是使對方的知覺不能正確認識所示之形,從而形成錯覺。如戰斗中敵被火力偵察引誘暴露其火力點;海灣戰爭中美軍對伊拉克偽裝陣地的空襲等,都是因感覺不正確造成錯覺所引起的。
示形者在示形時,必然會考慮對方將領的個性,考慮到對方的需要,激起對方的某種願望、意向和情緒,從而誘使對方就範。1947 年3 月在胡宗南進犯延安時,毛澤東利用敵急欲攻佔延安的心理,“順詳敵意”,主動撤退,誘敵深入,取得了三戰三捷的輝煌戰績。
在西方世界,由于根本對立的經濟利益矛盾,企業之間你死我活的競爭表現異常殘酷,不僅爾虞我詐,損人利己,投機倒把,利誘收買,甚至施加暴力,不擇手段,以達整垮、吞並競爭對手的目的。有的還運用一切可以使用的“現代化”技巧。
商戰如兵戰,商戰勝于兵戰。既有競爭,就會有詭詐之木。對市場競爭中層出不窮的詭詐之術,我們必須有充分的認識,高度的警惕,要能識別對方施展的詭詐手法,並采取相應的對策,以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利益。不知己知彼,不懂市場競爭中的詭詐之術,就不可能取得勝利,也不可能開拓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