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與敵戰,若敵人行陣不齊,士卒喧嘩,急出兵以擊之,則勝。法曰︰亂而取之。
吳人伐州來ヾ,楚率諸侯之師救之。吳公子光ゝ曰︰“諸侯從于楚者眾,而皆小國也,畏楚而不獲已,是以來。吾聞之曰︰作事威克其愛,雖小必濟。胡、沈ゞ之君幼而狂;陳大夫齒壯而頑;頓與許、蔡疾楚政;楚帥賤多寵,政令不一。七國同役而不同心。帥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也。若分師先以犯胡、沈與陳,必先奔。三國敗,諸侯之師乃搖心矣。諸侯乘亂,楚必大奔。請先者去備薄威;後者敦陣整旅。”吳子從之。戊辰晦戰于雞父,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與陳,三國爭之。吳為三軍,以擊于後︰中軍從王,光帥右掩,余師左。吳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國亂,吳師擊之。三國敗,獲胡、沈之君及陳大夫。舍胡、沈之囚奔許與蔡、頓曰︰“吾君死矣。”師噪而從之,三國奔,楚帥大奔。
【注釋】
ヾ吳人伐州來︰州來為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公元前529 年為吳國所滅;以後,州來又被楚國佔領,成為楚邑︰公元前519 年並入吳國。故址在今安徽鳳台。此處所指吳國討伐州來的戰爭發生在公元前519 年。
ゝ公子光︰即以後的吳王闔閭,名姬光,為吳王諸樊之子,故稱公子。此時的吳王為王僚。
ゞ胡、沈︰連同下文的陳、頓、許、蔡都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胡在今安徽阜陽,公元前495 年被楚滅;沈在今河南平與以北,公元前506 年為蔡滅;陳在今河南和安徽交界處,前479 年被楚滅;頓在河南商水北,前496年為楚滅;許初在今河南許昌東,後相繼遷往河南葉縣、安徽毫縣、河南西峽和魯山境內,戰國初期被楚滅;蔡初在河南上蔡境,先後遷至新蔡和下蔡(即州來)境內,前447 年為楚滅。
【譯文】
一般作戰,如果敵人隊伍不整齊,士兵大聲喧嘩,這時立即出兵進攻,就可以勝利。兵法說︰敵人出現混亂時就乖機攻取。
春秋時,吳國討伐州來時,楚國率領諸侯國的軍隊救援州來。吳國公子姬光說︰“諸侯服從于楚國的確實不少,但都是小國,他們因為懼怕楚國而不能不來。我听說,凡事如果用威武勝過仁愛,雖然小也一定能成功。胡國和沈國的國君年幼但狂妄;陳國的大夫年壯可是愚蠢;頓國、許國和蔡國妒忌楚國的政治地位;楚國領兵的人卑賤而受寵愛,因此政令不一致。這七個國家同行但不能同心。領兵的卑賤就不能使軍隊統一,因而沒有大的威望,楚國是可以打敗的。如果我們能分兵先用一部分兵力進攻胡國、沈國和陳國,他們就一定會先敗逃。這三國敗了,諸侯國的軍心就動搖了。諸侯一混亂,楚軍也必然敗逃。因此,請先讓少戒備、威嚴差的部隊先出動,後出動嚴整的部隊,要嚴陣以待。”吳王听從了這個計策。戊辰年(公元前533 年)末,吳國軍隊和七國軍隊交戰于雞父(今河南固始縣東南)吳國用犯人3000 先攻胡國、沈國和陳國,三國軍隊迎戰。吳軍分成三部分,跟在犯人後面進攻,中軍由吳王帶領,姬光率右軍掩護,其余軍隊在左邊。吳國的犯人時而奔跑,時而停止,三國軍隊就亂了。吳軍向三國軍隊發動進攻,三國軍隊大敗。
吳軍俘獲胡、沈兩國國君以及陳國的大夫,釋放了胡、沈兩國的俘虜。俘虜逃奔到許國、蔡國和頓國時說“我們的國君死了。”于是這些國家的軍隊也吵吵嚷嚷跟著跑,致使這三國大敗而逃。最後,楚國的軍隊也終于戰敗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