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與敵戰,若我軍曾經挫衄,須審察士卒之氣,氣盛則激勵再戰;氣衰則且養銳,待其可用而使之。法曰︰謹養勿勞,並氣積力。
秦始皇問李信ヾ曰︰“吾欲取荊,度用幾何人?”對曰︰“不過二十萬人。”及問王翦ゝ曰, 曰︰“非六十萬不可。”王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乃命信及蒙恬ゞ將二十萬人伐荊。翦不用,遂謝命歸頻陽。信及蒙恬攻楚,大破之,及引兵西,與蒙恬會城文。荊人因隨之,三日不頓舍,大敗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信奔還。王怒,自至頻陽見王翦,強起之。對曰︰“老臣悖亂,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王從之,翦遂將兵,王送至灞上。荊人聞之,悉兵以御翦,翦堅壁不戰,日休士卒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與士卒同甘苦。久之,問軍中戲々乎?對曰︰“方投石超距ぁ。”翦曰︰“可用矣。”荊人既不得戰,乃引而東。翦追擊大破之。至蘄南,殺其將軍項燕,荊兵遂敗走,翦乘勝略定城邑。
【注釋】
ヾ秦始皇︰名贏政,秦王朝的建立者。他先後兼並韓、趙、燕、魏、楚、齊六國。于公元前221 年稱帝。本文戰例發生在公元前224 年,當時秦尚未統一中國,贏政還是秦王。
李信︰秦國將領。曾率軍擊敗燕軍,俘獲燕太子丹。
ゝ王翦︰戰國末秦國的名將。頻陽(今梢西省富平東北)人。先後率兵攻破趙國、燕國,攻滅楚國,後因功晉封武成侯。
ゞ蒙恬︰秦國名將。先祖為齊國人,自祖父驁起世代為秦將。秦統一六國後,他率兵擊退匈奴,收回南地(今內蒙古河套一帶),並奉命築長城。後為秦二世所迫而自殺。
々戲︰游戲,軍中以投石、超距、角力、舞劍等比賽為戲。
ぁ投石超距︰投石,以木板投擲石塊,或以手飛石,遠者為勝;超距,立一橫木,跳躍而過,以此競勝,此處指投擲,跳躍障礙物等軍事訓練。
【譯文】
凡對敵作戰,假若我軍曾經被敵人挫敗,那就必須細心觀察士卒的士氣︰士氣旺盛,就可以鼓勵他們再戰;士氣衰落,就應暫且養精蓄銳,等到士卒士氣高昂,再使用他們打仗。兵法說︰注意休整部隊,勿使過于疲勞,提高斗志,養精蓄銳,積蓄力量。
秦始皇問李信說︰“我打算攻取楚國,你估計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說︰“還過20 萬人。”又問王翦,王翦說︰“非60 萬人不可。”秦始皇說︰“王將軍老了,怎麼這麼膽怯呢!”于是命令李信和蒙恬率領20 萬人征伐楚國。王翦不被重用,于是托病回到老家頻陽(今陝西富平東北)。李信與蒙恬進攻楚國,大破楚軍,于是率兵西行,與蒙恬會師于城文(今河南保豐東)。楚軍緊緊尾隨他們,三天三夜沒有停頓宿營,結果大敗李信的部隊,攻人秦軍兩座營壘,殺死七名都尉,李信逃回秦國。秦王非常憤怒,親自到頻陽看望王翦,強令王翦率兵征討。王翦回答說︰“老臣已老糊涂了,大王如果不得已一定要用我的話,非給我60 萬人不可。”秦王答應了他的要求,于是王翦率兵出征,秦王親自送他到灞上。楚人听到王翦出征的消息,便出動全部兵力來防御王翦的部隊。王翦堅守營壘不與交戰,每天讓士卒休息洗澡,供給好飲食,撫慰他們,與士卒同甘苦。日子久了,王翦問軍中作游戲嗎?回答說︰“正在投石、跳遠。”王翦說︰“這些士卒可以打仗了”。楚人既沒有機會與秦軍交戰,只好向東撤退。王翦乘機追擊並大敗楚軍。到了蘄南,殺死了楚國將領項燕,楚軍大敗而逃,王翦乘勝佔領了楚國許多城邑。
【簡析】
朱熹在《朱子全書•性理》中說︰“氣一也,主于心者,則為志氣;主于形體者,則為血氣”。意思是說︰“氣就是‘一’,它在人的思想上起主導作用,就是我們常說的‘志氣’;在人的形體中起主導作用,就是我們常說的‘血氣’”。
主將持法不公正,土卒離心離德,將官、士卒不和,上下不團結,這就是士氣虛,不僅僅是士兵疲憊、糧食缺少才是虛呢!主明將賢,上下同心,彼此之間感情很深,意氣相投,這就是士氣充實,不只是士兵強壯、儲積充實才是實呢!所以,在戰爭中取勝,在于士氣高昂;失敗則在于士氣沮喪。軍隊士氣旺盛就勇于戰斗;士氣空虛就會敗走,但勝兵之氣也不是一直充實,敗兵之氣也不是始終空虛。虛氣和實氣都取決于人心向背。對于這個道理,明智的將領常能掌握,而糊涂的將領卻往往不懂。
戰爭的勝負,靠的是士氣。士兵能決定戰爭的勝負,但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氣”。氣有削弱、增長之時,不會總處于飽滿狀態。這在于將帥對士氣治理如何。作為士兵,不管有多雄壯的心氣,在大戰之後,即使取得全勝,他的心氣也必會有所削弱。這就需要將帥通過調治使之再度旺盛,以備再用。這樣才可能使士氣經常飽滿。如果一次用後不再調治,再用時,其氣已經雜濁而不旺盛,第三次用時,其氣就枯竭了。如果打了敗仗,士氣就更需調治了。
善于用兵的人,貴在有辦法培養士氣,而要培養士氣,就要先得士心。將帥對于士兵,不得其心,沒有能得其力的,不得其力,沒有能讓其效死的。所以,將帥對他們要以恩信相結,就像父親愛護他的兒子;用禮義開導他們,就像教師給弟子示範;卑身下士,和他們同甘共苦,士卒有了疾病,要親自探視,並慰問其家室,讓妻子給士兵做些縫縫補補的活計,分擔軍隊里的一些勞役。這樣,士卒就會赴湯蹈火,奮不顧身,他們並不是厭惡生,喜歡死。而是確實出于效命報上之心。
從企業管理而言,高明的企業領導者最善于“以義勵氣”,向員工講明企業存在的意義,為員工指明奮斗的方向,在員工的思想上,使員工以企業之義為義,以企業的目標為目標。這樣,員工們就會與企業榮辱與共,萬眾一心努力工作。當然,勵之以情也很必要。要尊重愛護下屬,與下屬同甘共苦。這樣,下屬就會奮勇效力。勵之以惠,也是常用之法。1986 年夏,海口市罐頭廠設置了“科技重獎”,以改變企業的窘困局面。這項激勵措施實施後,使這家資債相抵僅剩2 萬元的國營大廠,在5 年之內成了擁有固定資產6000 萬元,上交稅利4000 萬元的實力雄厚的企業。幾年中,該廠對員工既勵之以義、以情,又勵之以惠,投入獎金共計50 萬元,但其所獲效益卻是200 倍之巨。設置“科技重獎”之後,該廠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被空前激活,鄭子龍科研小組發明了天然椰子汁的制造技術,被稱力“世界首創,中國一絕”,產品暢銷國內外,給廠里創造了幾千萬元的利潤。鄭子龍本人也得了重獎。這樣又進一步推動了該廠的技術革新和創造發明,提高了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