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周文 【召公諫厲王止謗】(周語上《國語》)

類別︰集部 作者︰吳乘權、吳大職選編 書名︰古文觀止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1) 。召公(2) 告曰︰“民不堪命矣(3) !”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4) ,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5) 。”召公曰︰“是障之也(6)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 。川雍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8)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9)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10),瞽獻典(11),史獻書(12),師箴(13),瞍賦(14),朦誦(15),百工 諫(16),庶人傳語(17),近臣盡規(18),親戚補察(19),瞽、史教誨,耆艾修之(20),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22)。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23),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24)。夫民慮之于心, 而宣之于口, 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25)? 若壅其口, 其與能幾何(26)?”

    王弗听(27) ,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28) 。

    注釋︰

    (1) 厲王,周厲王,名胡,夷王之子,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被國人流放,是西周後期最凶暴的君主之一。虐︰殘暴。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中的人,有參政的權利和服軍役、納軍賦的義務。謗︰議論指責他人的過失。

    (2) 召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王朝的卿士。

    (3) 不堪︰受不了。命︰政令。

    (4) 衛巫︰衛國的巫者。巫︰以降神事鬼為職業的人。監︰監視。

    (5) 弭謗︰阻止別人的指責。弭︰阻止,消除。乃︰這里是“終于”的意思。

    (6) 障︰阻擋。

    (7) 川︰河流。

    (8) 壅︰堵塞。潰︰水沖 破堤壩。如之︰像這樣。之,指代“壅而潰”。

    (9) 是故︰因此。為川者︰治水的人。決︰引水。導︰疏導使水流通。為民者︰統治人民的人。宣︰開導。

    (10) 听政︰指處理政務。公卿︰周王朝有三公九卿等國家高級官員。 列士,指上士、中士,下士。獻詩,指把采自民間的詩歌獻給天子,用以考察民情和政治得失。

    (11) 瞽︰盲人,這里指樂官。古代的樂官由盲人擔任。

    (12) 史︰史官。書︰指歷史典籍。

    (13) 師箴︰少師進獻規勸的言辭。師,少師,一種樂官。箴︰勸戒之辭。

    (14) 瞍賦︰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諷諫之詩。瞍,沒有眸子的盲人。賦,吟詠,誦讀。

    (15) 朦誦,有眸子的盲人誦讀勸誡的之辭。朦,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

    (16) 百工諫︰從事各種工藝的人。

    (17) 庶人︰平民百姓。

    (18) 近臣︰指天子左右的人。盡︰同“進”。規︰規勸的話。

    (19) 補︰彌補天子的過失。察︰監察天子的行為。

    (20) 耆艾︰指年老的人。古時*1歲的人稱耆,51 歲的人稱艾。修︰整治。

    (21) 是以︰因此。悖︰背,違背。

    (22) 其︰指土地。原︰寬闊平坦的土地。隰︰低下潮濕的土地。衍︰低下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3) 善敗︰指國家政事的好壞。興︰發。

    (24) 備︰防範,防止。所以︰用來。阜︰增多。

    (25) 成︰思慮成熟。行︰這里有自然流露的意思。胡︰何,怎麼。壅︰堵塞。

    (26) 若︰假如,如果。其︰那。與︰贊助的人。幾何︰多少。

    (27) 弗听︰不听。

    (28) 三年︰指過了< 年。流︰放逐,流放。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縣。

    譯文︰

    周厲王暴虐,國都里的人公開指責厲王。召穆公報告說︰“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厲王發怒,尋得衛國的巫者,派他監視公開指責自己的人。巫者將這些人報告厲王,厲王就殺掉他們。國都里的人都不敢說話,路上踫見,只彼此用眼楮示意。

    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 “我能止住謗言了,大家終于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是堵他們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的後果更嚴重。河水被堵塞就會沖破堤壩,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像河水一樣。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暢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們,讓他們直言不諱。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列士獻詩,樂官獻曲,史官獻書,少師獻箴言,盲者朗誦詩歌,朦者背誦典籍,各類工匠在工作中規諫,百姓請人傳話,近臣盡心規勸,親戚彌補監察,太師、太史進行教誨,元老大臣整理闡明,然後君王考慮實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會違背事理。百姓有口,好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樣,財富就從這里出來;好像土地有高原、窪地、平原和灌溉過的田野一樣,衣食就從這里產生。口用來發表言論,政事的好壞就建立在這上面。實行好的而防止壞的,這是豐衣足食的基礎。百姓心里考慮的,口里就公開講出來,天子要成全他們,將他們的意見付諸實行,怎麼能堵塞呢?如果堵塞百姓的口,統治還能維持多久?”

    厲王不听,于是國都里的人再不敢講話。三年以後,便將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賞析︰

    文章記述周厲王施行暴政,導致民怨沸騰,不但不听召公的勸告改過自新,反而以暴虐的手段來殘酷地壓制人民的議論和批評,結果激起民憤,被流放到邊遠地區。由此說明統治者必須重視和傾听人民的意見,注意實現人民的利益,否則就好像周厲王那樣難逃被人民推翻的下場。


如果你對古文觀止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古文觀止》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