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2),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3),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面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
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4),其平居無事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5),無所獲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6)。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危矣。千金之子(7),不死于盜賊。何哉?其身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8),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9)。莊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10)。由是觀之,猶有剛強不能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11)。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注釋︰
(1)節︰氣節,操守。
(2)卒︰同“猝”,突然。
(3)圯︰橋。音怡。圯橋,故址在今江甦淮寧北。相傳張良遇黃石公于圯上。老人故意折辱他,他都忍氣順從,遂授以兵書。說︰“讀此可以為王者師。”
(4)鑊︰音獲。一種烹飪器具,形似大鼎而無足。古代有以鼎鑊烹人的酷刑。
(5)賁、育︰古代勇士孟賁、夏育。
(6)一擊之間︰張良曾與刺客同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國搜捕。
(7)千金之子︰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8)鮮腆︰無禮。
(9)肉袒︰脫衣露體,表示謝罪。事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10)當淮陰破齊︰淮陰指韓信。他平定齊地時,請求劉邦封他為“假王”。劉邦當時處境危急,因此發怒,經張良提醒,乃封韓信為齊王,使其出兵攻滅項羽。
(11)稱︰適合,相當。
譯文︰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斗,這不足以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故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是,又怎麼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聖賢相互提醒告誡的意義。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也太荒謬了。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並不在于授給張良兵書(而在于使張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韓國已滅亡時,秦朝正很強盛,秦王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種住在家里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法過分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踫的,而他的末余之勢可以駕馭(連上句意思是︰在鋒芒之勢上,是沒有可乘之機的)。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一次狙擊中求得一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一根頭發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
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里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里太不值得。張良有超過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幸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借這點而成就大功業,所以到最後,老人說︰“這個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對人謙讓,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棄對鄭國的進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僕,好幾年都不懈怠。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願,卻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余,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為什麼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並沒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僕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驚恐,項羽不能使他發怒。
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于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不能忍耐,因此戰爭中是百戰百勝,因此隨隨便使用他的刀鋒(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養那完整的刀鋒(把自己的精銳實力保養得很好,等待對方的衰弊),這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為此發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氣度,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
司馬遷本來猜想張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偉的,誰料到他的長相竟然像婦人女子,與他的志氣和度量不相稱。啊!這就是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吧(言外之意︰正因為張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盡管他狀貌如婦人,卻能成就大業,遠比外表魁梧的人奇偉萬倍)!
賞析︰
該文系1061年(宋仁宗嘉 六年),作者為答御試策而寫的一批論策中的一篇。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筆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體現了甦軾史論汪洋恣肆的風格。
這篇散文是甦軾早年所作,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的博聞才識和獨具匠心。文章的主旨在于闡發“忍小忿而就大謀”,為使論點具有說服力,作者廣征史實,不僅引用了鄭伯肉袒迎楚,勾踐臥薪嘗膽等善于隱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項羽、劉邦等不善于隱忍的反面典型,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論證發揮。作者引證史實層層遞進,流轉變化,不離其宗,抓住留侯能忍這一主線,進一步闡明張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業。這篇文章能開能合,氣勢俊逸奔放,雖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簡意賅,分析透徹,鞭闢入里,顯示了青年甦軾杰出的文學才華,千百年來成為立論文章的典範。
詩有詩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論文章,這篇文章開宗明義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句話凝結了青年甦軾對世事人生波折的經驗,有意無意之中為以後的奮斗撰寫了座右銘。甦軾當年,屢遭貶謫,正是以忍為大德,才造就一個詞、文、詩、書、畫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于此,才為宋代文壇上開創了獨具一格的豪放派。因此可以說,作者明寫留侯之忍,實際上是以古喻今,告誡自己不能鋒芒太露,面對復雜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