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浮圖文瑛ゝ,居大雲庵,環水,即甦子美滄浪亭之地也ゞ。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 ︰“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々”
余曰︰“昔吳越有國時ぁ,廣陵王鎮吳中あ,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佑ぃ,亦治園于其偏。迨淮海納土い,此園不廢。甦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後禪者居之ぅ。此滄浪亭為大雲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于荒殘滅沒之余,此大雲庵為滄浪亭也う。
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 。嘗登姑甦之台 ,望五湖之渺茫 ,群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 ,闔閭、夫差之所爭 ,子胥、種、蠡之所經營 ,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為者哉?雖然,錢 因亂攘竊 ,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欲垂名于千載之後,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 ,則有在矣!”
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游,呼之為滄浪僧雲。
注釋︰
ヾ作者的這篇文章記述了淪浪亭的演變過程,並從歷史的強烈對比中,贊美了甦舜卿的滄浪亭;而那些盛極一時的宮館園囿,卻早已不存在了。作者的寄寓是很深的。語言樸素簡潔,而又明暢自然,能于平淡直樸中見出深意,這正是作者散文的特點。
ゝ浮圖︰即浮屠,梵語音譯,指佛。這里是指信奉佛事的僧人,也叫和尚。文瑛,生平不詳。庵︰小廟,多為女尼所居。
ゞ甦子美︰甦舜卿,字子美,北宋詩人。宋仁宗景 元年(1034年)進士。詩歌奔放豪健,風格清新,與梅聖俞齊名,世稱“甦梅”。為權臣忌恨而被貶逐,後退居甦州,營作滄浪亭(1045年建),並作文為記。該亭在今江甦省甦州市。
々亟(q ),多次,屢次。 亭之勝,滄浪亭的美麗景色。 所以,表原因。
ぁ吳越︰指吳越王,即唐末錢 ,官拜節度使。後擁兵自重,建國吳越,稱吳越國王,是五代十國時的十國之一,轄地包括今浙江、江甦西南、福建東北部地區。
あ廣陵王︰指吳越王錢 的兒子錢元 。吳中︰指甦州一帶地區。 あ子城︰附屬于大城的小城,這里指內城。
ぃ外戚︰指帝王的母族或妻族。孫承 ︰錢 的孫子錢m的岳父。
い迨︰到,等到。淮南︰唐代設置的淮南道,治所在揚州。納土︰指將國土貢獻給了宋王朝。
ぅ禪者︰指信奉佛教的人,即佛教徒。
う復,恢復,重建。 構,房屋建築,這兒指亭子。 荒殘,荒廢、殘破。 滅沒,埋沒。 餘,這兒指廢墟。
夫(f ),句首語氣詞。 朝(ch o)市,朝廷和集市。 易,替換,變更。
姑甦台︰在姑甦山上,春秋時吳王闔閭建。
五湖︰這是泛指包括太湖在內附近所有的湖泊。
太伯︰周代太王古公父的長子。虞仲︰古公父的次子。傳說太子準備將幼子季歷立為王,于是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就遠避江南,遂為當地君長,成了春秋時吳國的開國者。
闔閭︰春秋時吳國的國王(公元前514-公元前496年)。夫差︰闔閭的兒子,吳國的國王(公元前496-公元前475年)。
子胥︰姓伍,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他的父親伍奢、哥哥伍尚,被楚平王殺害,他投奔到吳國,曾輔助吳王夫差伐越。仲蠡︰指文種和範蠡。文種,春秋末年越國大夫,楚人;範蠡,春秋末年楚人,曾輔助越王滅吳。
錢 ︰吳越國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公元907-公元932年)。傳位四世,後統一于宋王朝。 釋子︰佛教徒的通稱。因出家修行的人,都舍棄了俗姓,以佛釋迦為姓,又取其弟子之意,故稱為釋子。
澌︰冰塊。因冰塊不能持久,容易消融,所以又有溶化的意思。這里的澌然,就是冰塊消融的樣子。
譯文︰
文瑛和尚,住在大雲庵,流水環繞,是甦子美滄浪亭的故址。他多次求我寫滄浪亭記,說︰“以前甦子美所記的,是滄浪亭的勝景,于今請您記敘的,是我為什麼要建這個亭子。”
我說︰先前吳越立國的時候,廣陵王鎮守吳中,造了一座花園在內城的西南面,他的外戚孫承估,也造了一座花園在它的旁邊。直到淮南一帶地方都歸了宋朝時,這些花園也還沒有荒廢掉。甦子美開始建築的滄浪亭,到後來是和尚居住了。這樣滄浪亭就改成了大雲庵。自有了大雲庵以來又二百年了。文瑛尋訪古代遺跡舊事,在這荒蕪殘破的廢墟之上重新恢復了甦子美的滄浪亭,這樣又從大雲庵改成滄浪亭。
從古到今由于時代變遷,宮廷和街市也發生了變易。我曾登上姑甦山上的姑甦台,眺望那浩淼遼闊的五湖,蒼翠蔥籠的群山,而古時太伯、虞仲所創建的,闔閭、夫差所爭奪的,子胥、文種和範蠡所經營的,如今統統都沒有了,這大雲庵和滄浪亭又值得什麼呢?盡管如此,那錢 因天下紛亂才竊取了權位,佔據了吳越這塊地方,國富兵強,傳了四世,他的子孫和姻戚,都趁著這個機會奢侈僭位,大建宮館苑囿,盛極一時,而甦子美的滄浪亭,卻被文瑛和尚敬重如此。可見讀書人想要垂名千載,不像冰塊那樣一下子被溶解消失掉,這確實是有一番道理存在的呢。
文瑛好讀書又喜做詩,常和我們在一起(徒步雲游),大家稱他為滄浪僧。
賞析︰
本文選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滄浪亭,是甦州市的四大古名園之一。它原是五代廣陵王錢元 的池館,又說是五代末中吳軍節度使孫承 的別墅。到北宋時,詩人甦舜欽購得,並臨水築亭,題為“滄浪亭”,園也因亭而得名。後來又屢易其主。南宋初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居,故又名韓園。由元至明為佛寺。本文就是歸有光應僧人文瑛之請而作。它記述了滄浪亭的歷代沿革、興廢,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來的遺跡蕩然無存,錢 等以權勢購築的宮館苑囿也成陳跡,只有甦子美的滄浪亭能長留天地間。從中悟及了讀書人垂名于千載的特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