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立政第二三

類別︰經部 作者︰不詳 書名︰尚書

    周公若曰︰“拜手稽首(1),告嗣天子王矣。”用咸戒于王曰(2)︰“王左右常伯(3)、常任(4)、準人(5)、綴衣(6)、虎賁(7)。”

    周公曰︰“嗚呼!休茲知恤,鮮哉(8)!古之人迪惟有夏(9),乃有室大競(10),吁俊尊上帝迪(11),知忱恂于九德之行(12)。乃敢告教厥後曰(13)︰‘拜手稽首後矣(14)!’曰︰‘宅乃事(15),宅乃牧(16),宅乃準(17),茲惟後矣。謀面(18),用丕訓德(19),則乃宅人(20),茲乃三宅無義民(21)。’

    “桀德(22),惟乃弗作往任(23),是惟暴德(24)。罔後(25)。

    “亦越成湯陟(26),丕上帝之耿命(27),乃用三有宅(28),克即宅(29),曰三有俊(30),克即俊。嚴惟丕式(31),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32),用協于厥邑(33),其在四方,用丕式見德(34)。

    “嗚呼!其在受德(35),   癱┐輪 耍6),同于厥邦;乃惟庶習逸德之人(37),同于厥政。帝欽罰之(38),乃任矣邢模9),式商受命(40),奄甸萬姓(41)。

    “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42),灼見三有俊心(43),以敬事上帝,立民長伯(44)。立政(45)︰任人、準夫、牧作三事(46);虎賁、綴衣、趣馬(47)、小尹(48)、左右攜僕(49)、百司庶府(50);大都小伯(51)、藝人(52)、表臣百司(53);太史(54)、尹伯(55)、庶常吉士(56);司徒、司馬、司空(57)、亞旅(58);夷、微、盧A(59);三亳阪尹(60)。

    “文王惟克厥宅心(61),乃克立茲常事司牧人(62)。以克俊有德(63)。文王罔攸兼于庶言(64);庶獄庶慎(65),惟有司之牧夫是訓用違(66);庶獄庶慎,文王罔敢知于茲(67)。亦越武王,率惟牧功(68),不敢替厥義德(69),率惟謀從容德(70),以並受此丕丕基(71)。  “嗚呼!孺子王矣(72)!繼自今我其立政。立事(73)、準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74),丕乃俾亂(75)。相我受民(76),和我庶獄庶慎(77),時則勿有間之(78)。自一話一言(79),我則末惟成德之彥(80),以V我受民。

    “嗚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81)。繼自今文子文孫(82),其勿誤于庶獄庶慎,惟正是V之(83)。

    “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立事、牧夫、準人,則克宅之,克由繹之(84),茲乃俾V(85),國則罔有(86)。立政用人(87),不訓于德(88),是罔顯

    在厥世(89)。繼自今立政,其勿以人,其惟吉士,用勱相我國家(90)。

    “今文子文孫、孺子王矣!其勿誤于庶獄,惟有司之牧夫(91)。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跡(92),方行天下(93),至于海表(94),罔有不服。以覲文王之耿光(95),以揚武王之大烈(96)。嗚呼!繼自今後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97)。”

    周公若曰︰“太史!司寇甦公式敬爾由獄(98),以長我王國(99)。茲式有慎(100),以列用中罰(101)。”

    【注釋】

    (1) 拜手稽首︰古代最恭敬的拜跪禮。

    (2) 咸︰箴,勸告。

    (3) 左右︰教導。《爾雅•釋詁》︰“左右,導也。”常伯︰治民的官,就是下文的牧和牧人。

    (4) 常任︰治事的官,就是下文的事和任人。

    (5) 準人︰執法的官,就是下文的準。

    (6) 綴衣︰掌管國王衣服的官。

    (7) 賁︰守衛王宮的武官。

    (8) 休︰美好。茲︰則,連詞。恤︰憂。王先謙說︰“周初文言休恤相對成義,《召誥》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及此可證也。”鮮︰讀上聲,少。

    (9) 迪惟︰語氣助詞。

    (10) 乃︰其,他們的。有室︰指卿大夫。競︰強。

    (11) 吁︰呼吁。俊︰通駿,長。迪︰教導。

    (12) 忱恂︰誠信。九德︰九種德行。見《書•皋陶謨》。

    (13) 後︰指諸侯。《書•堯典》︰“群後四朝。”

    (14) 拜手稽首︰古代君對臣也可以行這種大禮。《逸周書•世俘》“王拜手稽首”可證。

    (15) 宅︰度量,考察。事︰就是常任。

    (16) 牧︰就是常伯。

    (17) 準︰就是準人。

    (18) 謀面︰以貌取人。

    (19) 丕訓︰不順,不依從。

    (20) 則︰若。乃︰如此,這樣。宅人︰考慮人。

    (21) 三宅︰就是宅事、宅牧、宅準。義︰賢。

    (22) 德︰升于帝位。《說文》︰“德,升也。”

    (23) 作︰用。往任︰往日任人的法則。

    (24) 是︰于是。惟︰只。暴德︰凶德。

    (25) 罔後︰無後,指亡國。

    (26) 越︰及,到了。陟︰升,升帝位。

    (27) ︰受福,引申為受。耿︰明。

    (28) 乃︰其。三有宅︰三宅。有,助詞。三宅,指上文的事、牧、準。

    (29) 克即宅︰即,就。《蔡傳》說︰“言湯所用三宅,實能就是位而不曠其職。”

    (30) 曰︰讀為越,與。三有俊︰孫詒讓說︰“當即三宅之屬官。蓋三宅各有正長,有屬吏,三宅之屬吏皆用賢俊,故謂之三有俊。”

    (31) 嚴惟︰敬念。丕式︰大法。指上帝用人的大法。

    (32) 商邑︰指商都。

    (33) 協︰和洽。

    (34) 見︰同現,顯。

    (35) 受︰紂王名。[德]升,升于帝位。

    (36) 。呵俊P 蹋何  傷呷璧娜耍 復Ё阜 傻淖鍶恕P蹋  br />
    (37) 庶︰眾多。習︰指近習,即左右親幸。《韓非子•五蠹》︰“今世近習之請行。”

    (38) 欽︰孫星衍說︰“猶重也。”

    (39) 有夏︰周人自稱為夏。《康誥》︰“用肇造我區夏。”

    (40) 式︰讀為代,代替。

    (41) 奄︰安撫。甸︰治理。萬姓︰萬民。

    (42) 克知三有宅心︰能知事、牧、準三宅的心。

    (43) 灼︰明。

    (44) 長伯︰官長。

    (45) 立政︰建立官長。

    (46) 作︰為。

    (47) 趣馬︰負責養馬的官。

    (48) 小尹︰趣馬的屬官。

    (49) 左右攜僕︰君王的近侍官員。

    (50) 百司庶府︰司和府都是官名。《禮記曲禮》有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等名;《周禮》有太府、王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等官。

    (51) 大都小伯︰大都小都的官長。曾運乾說︰“伯,長也。大都言都不言伯,小都言伯不言都,互文見義也。”

    (52) 藝人︰征收賦稅的官。

    (53) 表臣百司︰外臣百官。

    (54) 太史︰史官之長。

    (55) 尹伯︰官長,各官之長。

    (56) 常︰祥。吉︰善。

    (57) 司徒、司馬、司空︰就是三卿。

    (58) 亞旅︰大夫。

    (59) 夷︰東方的國家。微︰南方的國家。盧︰西方的國家。A,君長。

    (60) 三毫︰南毫、西毫、北毫,都是殷商的故都,阪︰夏的故都。尹︰官長。王船山說︰“三毫者,殷之故都也。阪者,安邑之阪,夏之故都也。武王初定天下,于二代之墟立王官以尹之,所以安輯之也。”

    (61) 惟克厥宅心︰就是“惟克知厥宅心”,承上文而省。

    (62) 常事司牧人︰指上述各官員。

    (63) 以︰而。俊︰俊彥。

    (64) 兼︰兼包。庶言︰教令。

    (65) 庶獄︰各種獄訟案件。庶慎︰各種敕戒的事。《廣雅•釋詁》︰“慎,敕也。”

    (66) 之︰和。用違︰用與不用,用否。

    (67) 敢︰表敬副詞。

    (68) 率惟︰語氣助詞。敉︰終,完成。功︰事業。指文王的事業。

    (69) 替︰廢棄。義德︰善德。

    (70) 容德︰寬容的美德。

    (71) 並︰同,共同。指文王武王共同。丕丕︰大而又大。基︰事業。

    (72) 孺子︰指成王。

    (73) 事︰就是常任。

    (74) 若︰善。

    (75) 丕︰語氣助詞。俾︰使。亂︰治理。

    (76) 相︰治理。受民︰接受上天和祖先所賜予的民眾。

    (77) 和︰平治。

    (78) 時︰這些事。間︰代替。

    (79) 自︰雖。

    (80) 末︰終。惟︰謀,謀于。彥︰俊彥,美士。成德之彥,盛德的人。

    (81) 旦︰周公名。已受︰《漢石經》作“以前”,當從之。已和以古代通用,受和前形近而誤。徽言︰美言。

    (82) 文子文孫︰善子善孫,賢子賢孫。《禮記•樂記》注︰“文,善也。

    (83) 正︰長官,指治獄的官。

    (84) 由繹︰疑即誘掖,同音通用。《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鄭箋︰“扶持也。”

    (85) 俾︰使。

    (86) 罔有︰罔尤,無過。尤和有同聲通用。罔尤,卜辭作亡尤,是殷周時代的常語。

    (87) 人︰貪利奸佞的人。

    (88) 訓︰順。

    (89) 是︰于是。在︰終。

    (90) 勱︰勉力。相︰治理。

    (91) 惟有司之牧夫︰就是“惟有司和牧夫是V”,因語急而省略。之。和。連詞。

    (92) 詰︰治理。戎兵︰指軍隊。陟禹之跡︰步禹之跡。禹平水土,足跡遍于天下。步禹之跡,是指統一天下。

    (93) 方行︰遍行。

    (94) 海表︰海外。

    (95) 覲︰見,指顯揚。耿︰明。

    (96) 揚︰續。烈︰業。

    (97) 常人︰吉士。常與祥通,祥,善。

    (98) 司寇︰官名,掌管刑罰。甦公︰甦忿生。《左傳》成公十一年說︰“甦忿生以溫為司寇。”杜預注︰“甦忿生,周武王司寇甦公也。”式︰法。這里用作動詞,規定,法定。爾︰語氣助詞。由︰用。

    (99) 長︰延長。

    (100) 有︰又。

    (101) 列︰今例字。以例用中罰,依據條例使用中罰。《周禮》“刑平國用中典”,鄭注︰“平國,承平守成之國。用中典者,常行之法。”

    【譯文】

    周公這樣說︰“跪拜叩頭,報告繼承天子的王。”周公因而勸誡成王說︰“王要教導常伯、常任、準人、綴衣和虎賁。”

    周公說︰“啊!美好的時候就知道憂慮的人,很少啊!古代的人只有夏代的君王,他們的卿大夫很強,夏王還呼吁他們長久地尊重上帝的教導,使他們知道誠實地相信九德的準則。夏代君王經常教導他們的諸侯道︰‘跪拜叩頭了,諸侯們!’夏王說︰‘考察你們的常任、常伯、準人,這樣,才稱得上君主。以貌取人,不依循德行,假若這樣考察人,你們的常任、常伯和準人就沒有賢人了。’

    “夏桀即位後,他不用往日任用官員的法則,于是只用些暴虐的人,終于無後。

    “到了成湯登上帝位,大受上帝的明命,他選用事、牧、準三宅的官,都能就三宅的職位,選用三宅的屬官,也能就其屬官之位。他敬念上帝選用官員的大法,能夠很好地任用各級官員,他在商都用這些官員和協都城的臣民,他在天下四方,用這種大法顯揚他的聖德。

    “啊!在商王紂登上帝位,強行把罪人和暴虐的人聚集在他的國家里;竟然用眾多親幸和失德的人,共同治理他的政事。上帝于是重重地懲罰他,就使我們周王代替商紂王接受上天的大命,安撫治理天下的老百姓。

    “到了文王、武王,他們能夠知道三宅的思想,還能清楚地看到三宅部屬的思想,用敬奉上帝的誠心,為老百姓建立官長。設立的官職是︰任人、準夫、牧作為三事;有虎賁、綴衣、趣馬、小尹、左右攜僕以及百司庶府;有大小邦國的君主、藝人,外臣百官;有太史、尹伯;他們都是善祥的人。諸侯國的官員有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夷、微、盧各國沒有君主;還設立了商和夏的舊都管理官員。

    “文王因能夠度知三宅的思想,就能設立這些官員,而且能夠是俊彥有德的。文王不兼管各種教令。各種獄訟案件和各種禁戒,用和不用只順從主管官員和牧民的人;對于各種獄訟案件和各種禁戒,文王不敢過問這些。到了武王,完成了文王的事業,不敢丟棄文王的善德,謀求順從文王寬容的美德,因此,文王和武王共同接受了這偉大的王業。

    “啊!您現在已是君王了。從今以後,我們要這樣設立官員。設立事、準人、牧夫,我們要能明白了解他們的優點,才能讓他們治理政事。管理我們所接受的人民,平治我們各種獄訟和各種禁戒的事務,這些事務不可代替。雖然一話一言,我們終要謀于賢德的人,來治理我們的老百姓。

    “啊!我姬旦把前人的美言全部告訴君王了。從今以後,繼承的賢子賢孫,千萬不要在各種獄訟和各種禁戒上耽誤時間,這些事只讓主管官員去治理。

    “從古時的商代先王到我們的周文王設立官員,設立事、牧夫、準人,就是能夠考察他們,能夠扶持他們,這樣才讓他們治理,國事就沒有失誤。假如設立官員,任用貪利奸佞的人,不依循于德行,于是君王終世都會沒有光彩。從今以後設立官員,千萬不可任用貪利奸佞的小人,應當任用善良賢能的人,用來努力治理我們的國家。

    “現在,先王賢明的子孫,您已做君王了!您不要在各種獄訟案件上耽誤,只讓主管官員和牧夫去治理,您要能夠治理好軍隊,步著大禹的足跡,遍行天下,直至海外,沒有人不服從。以此顯揚文王聖德的光輝,繼續武王偉大的功業。啊!從今以後,繼位君王設立官員,必須任用善良的人。”

    周公這樣說︰“太史!司寇甦公規定要認真地處理獄訟案件,使我們的王國長治久安。現在規定慎之又慎,依據常例,使用中罰。”


如果你對尚書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尚書》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