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生決 一百九十九卷•永嘉禪師

類別︰子部 作者︰洪應明 書名︰仙佛奇蹤

    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贊譽成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涂何苦何樂。

    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

    

    【提要】

    若心、身、報應皆與空相應,即是說體認心、身、報應皆空幻不實,就

    不會為毀譽憂喜;為身體的受害和善待而感到樂苦;也不會為受到賞與和掠

    奪而有得失之感。認識空義才能斷除情欲煩惱。

    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非有非

    無即墮非。

    【提要】

    按大乘般若中觀理論,在對立的雙方中不應偏頗一面而作判斷,說有說

    無皆為“邊見”(片面見解),而應看到二者的結合,即非有非空,亦有亦

    空,對心也應持這種見解,心非有非無,亦有亦無。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得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潔身。

    潔身覺了無一物,本原自性天真物。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注釋】

    “無明”即痴,不明佛理。“無明實性”即無明之本體。法身為佛的三

    身之一,是佛法的人格化,認為它無形無象,但無所不在,無時不在。五陰

    指構成世界和眾生的五大要不︰色、受、想、行、識。“三毒”,指貪、嗔、

    痴。

    【提要】

    修行者應清閑自在,不必為求解脫而修行,也不應隨從世俗而妄想。實

    際上,無明煩惱的本體即為佛性,世俗幻化之身與佛也無別。因一切皆空,

    無需刻意分辨佛與眾生,超凡入聖。

    寂寂生無記,惺惺生亂想。寂寂雖能治亂想,而還生無記。惺惺雖能治

    無記,而還生亂想。故曰︰惺惺寂寂是無記,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亂想,惺

    惺非。

    【注釋】

    “寂寂”,靜默、落寞。“無記”,無是無非,不作判斷。“惺惺”,

    聰慧、機警。

    【提要】

    寂靜的狀態可使心達到不念是非善惡的境地,而機警靈敏可使人產生亂

    想。寂寂與惺惺作用不同,二者可以相輔互補。因此,惺惺與寂寂不可偏廢

    (“惺惺寂寂是”),而如果偏于寂寂,或偏于惺惺,皆是不可取的。因為

    這是違背自然的。

    凡人多于事礙理,境礙心。常欲逃境以安心,遺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

    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提要】

    事與理,境與心,是兩個方面。一般修道者認為要達到安心,應離開外

    境;在對待理與事關系上,認為理比事重要。但不知道心決定境,制限境;

    理決定事,制限事。因此,修行者應先從心、理上做起,當認識心空理寂之

    時,也自然會領悟境空事寂了。


如果你對仙佛奇蹤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仙佛奇蹤》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