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于勢而不得不事也。故為人臣者,窺覘1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弒主也。為人主而大信其子,則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兌傅趙王而餓主父2。為人主而大信其妻,則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優施3傅麗姬4殺申生5而立奚齊6。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余無可信者矣。
【注釋】1.覘︰(ch n摻)《國語•晉語六》︰“公使覘之,信。”《禮記•檀弓下》︰“晉人之覘宋者返。”《淮南子•m真訓》︰“其兄掩戶而入覘之。”《說文》︰“覘,窺也。”這里用為暗中察看之意。
2.主父︰即趙武靈王,名雍。戰國時期趙國的君主,公元前325∼299年在位。前299年,他把王位傳給小兒子何(趙惠文王),自號“主父”。前295年,李兌幫助趙惠文王與趙武靈王長子章爭奪君權,與公子成合謀,把趙武靈王圍困在沙丘宮達三個月,趙武靈王因此被餓死。
3.優施︰人名。春秋時期晉獻公跟前的一個藝人。
4.麗姬︰人名。或稱驪姬。春秋時期晉獻公征伐麗戎時俘獲的一個漂亮女人,作為自己的妾。
5.申生︰人名。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
6.奚齊︰人名。麗姬的兒子。
【譯文】君主的禍患在于信任別人。信任人,那就會被別人控制。臣子對于君主,是沒有骨肉之親的,是因為受到形勢約束而不得不侍奉君主。所以作為別人的臣子,窺伺暗查他們的君主的心思沒有一刻停止過,而君主卻懈怠傲慢處在上位,這就是世上會發生劫持君主殺害主人的原因。做君主的如果非常相信自己的兒子,那麼奸臣就會憑借這兒子來使自己陰謀得逞,所以李兌輔佐趙惠文王而把趙武靈王餓死了。做君主的如果非常相信自己的妻子,那麼奸臣就會憑借這妻子來使自己陰謀得逞,所以優施輔佐驪姬進讒言殺死了申生而立奚齊為太子。憑妻子的親近和兒子的親密尚且不可以相信,那麼其余的人也就沒有可信任的了。
【說明】備內,就是防備內部,也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後院起火”。如果僅是內部謀反,一般很難成功,關鍵的是內外勾結,所以能使領導人防不勝防。韓非所舉的這兩個例子,就是內外勾結。但韓非這個不能相信所有人的觀點卻很偏激,在這個世界上干任何事,一個人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凡事都必須要依靠別人。所以,對人,並不是相信不相信的問題,而是認識不認識人的問題。如果能真正認清一個人,那麼就可以完全相信他;如果對一個人了解不夠,當然也就不能相信了。比如驪姬,雖然是自己所寵愛的女人,但她平日里經常顯露出喜歡權勢、喜歡炫耀等等,那麼就要防備她,不能完全相信她。所以,最關鍵的是,領導人自己首先得做一個明白人,才不會被別人欺騙,乃至劫弒。
【原文】且萬乘之主、千乘之君,後妃、夫人、 子1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語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則其為之反也,其母惡者其子釋。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2也,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則身見疏賤,而子疑不為後,此後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為後而子為主,則令無不行,禁無不止,男女之樂不減于先君,而擅萬乘不疑,此鴆毒扼昧之所以用也。故《桃左春秋》曰︰“人主之疾死者不能處半。”人主弗知,則亂多資。故曰︰利君死者眾,則人主危。故王良3愛馬,越王勾踐愛人,為戰與馳。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後妃、夫人、太子之黨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則勢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于利己死者。故“日月暈圍于外,其賊在內;備其所憎,禍在所愛。”是故明王不舉不參之事,不食非常之食;遠听而近視以審內外之失,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4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執後以應前,按法以治眾,眾端以參觀;士無幸賞,賞無逾行;殺必當,罪不赦,則奸邪無所容其私。
【注釋】1. ︰(d 敵)古通“嫡”。正妻生的長子稱嫡子,省稱“嫡”。《公羊傳•隱公元年》︰“立 以長,不以賢。”《韓非子•亡征》︰“輕其 正,庶子稱衡。”《列子•力命》︰“齊公族多寵,嫡庶並行。”《漢書•杜周傳附翟義》︰“此必 妾將有爭寵相害而為患者。”《篇海類編•人事類》︰“ , 庶,與嫡同。”這里用為正室長子之意。
2.解︰通“懈”。《詩•大雅•假樂》︰“不解于位,民之攸。”《禮記•雜記一》︰“三日不解。”《易•雜卦傳》注︰“解,緩也。”本意為松懈、懶散、做事不抓緊之意。這里引申為減弱之意。
3.王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善御者。
4.偶︰( u藕)《書•君]》︰“汝明耘紀 ,乘茲大命。”這里用為配合之意。
【譯文】況且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君主、擁有千乘兵車的中等君主,其後妃、夫人、正妻兒子做太子的,或者有想要他們的君主早點死去的想法。怎麼樣知道他們會這樣呢?所謂的夫妻,沒有骨肉的恩情,相愛就親近,不愛就會疏遠。俗話說︰“母親很好那麼她的兒子就會被父親抱在懷里。”那麼反過來說,母親被厭惡那麼她的兒子就沒人抱。成年男子到了五十歲而愛好女色的本性沒有減弱,婦女年齡到了三十歲美麗的容顏就衰退了。以衰退了容顏的婦女來侍奉好色的男人,那麼就會被疏遠和看不起,而她的兒子也就懷疑自己不能成為繼承人,這就是後妃、夫人希望她們的君主死去的原因。而唯有母親成了太後而兒子成了君主,那麼發布命令無不施行,下達禁令無不停止,男女之間的歡樂不會比先前的君主差,而獨攬擁有萬乘兵車的大國政權毫無疑問了才能放心,這就是鴆酒毒殺絞縊扼殺之所以被使用的原因啊。所以《桃左春秋》說︰“君主生病去世的不能達到半數。”君主不知道這些,那麼混亂就會有更多憑借了。所以說︰認為君主死了對自己有利的人眾多,那麼君主就危險了。所以王良愛馬,越王勾踐愛人,是為了打仗和趕路。醫生善于吮吸別人的傷口,口含別人的膿血,並不是和病人有骨肉之親,是因為有利益加在這些事上。所以造車的人造成車子,那就是想要別人富貴;木匠造成棺材,那就是想要人死亡。並不是造車人仁愛而木匠壞,而是因為別人不富貴,那麼車子就賣不出去;人不死亡,那麼就沒有人來買棺材。木匠的人之常情並不是憎恨別人,而是因為他的利益是在別人的死亡上。所以後妃、夫人、太子的黨羽結成後就希望君主快死去,君主不死,那麼他們的權勢就不會大。他們的人之常情並不是憎恨君主,而是他們的利益是在君主的死亡上。所以君主不能不對那些因為自己的死亡而有利可圖的人多加小心。所以說“日月有光圈圍繞在外,它的毛病在內部;防備自己所憎恨的人,禍根卻在所愛的人身上。”所以明白的君王不舉薦沒有經過參驗的事情,不吃不尋常的食物;既打听遠方的情況也要觀察身邊之事來審察內外的失誤,省察相同和不同的言論來了解黨派的區分,配合各種檢驗結果來督責臣下陳述問題的真實;拿事後的結果來對照事前的言行,按法令來治理民眾,根據各方面情況來檢驗觀照;對讀書人沒有僥幸的獎賞,獎賞不會逾越等級;誅殺必須與罪行相當,有罪一概不赦免;那麼奸邪之人就沒有地方可以容納陰私了。
【說明】本節接著對防內作出說明,自己最親近的人為什麼會謀算自己?那就是“利益”!自夏啟王天下以來,天下就成了人的天下,到夏朝末期,私有制愈演愈烈,所以商湯奪天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私有制更是畸形發展,人人都在為自己的土地而算計,而奮斗,而拋頭顱灑鮮血,人們都為了自己的私有利益而不顧社會的公有利益,不顧家庭的公有利益,不顧親人的利益,人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開始喪失了群體意識,而且也喪失了人類的良知。這種畸形狀況一直發展到今天,私有制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制度。但是現在的人們卻忘記了,一個人必須是要依賴別人的勞動成果才能生存下去的,就是魯濱遜,也依賴了別人制造的工具和前人留下的智慧。人們在沉醉于私有利益的時候,往往就不在乎別人的利益,被眼前利益蒙蔽,從而也就成了睜眼瞎。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私有利益在作怪。因此,只要真正認清利益的根本所在,也就能很好地處理問題,解決問題。
【原文】徭役多,則民苦;民苦,則權勢起;權勢起,則復除1重;復除重,則貴人富。苦民以富貴人,起勢以藉人臣,非天下長利也。故曰︰徭役少,則民安;民安,則下無重權;下無重權,則權勢滅;權勢滅,則德在上矣。今夫水之勝火亦明矣,然而釜2 3間之,水煎沸竭盡其上,而火得熾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勝者矣。今夫治之禁奸又明于此,然守法之臣為釜 之行,則法獨明于胸中,而已失其所以禁奸者矣。上古之傳言,《春秋》所記,犯法為逆以成大奸者,未嘗不從尊貴之臣也、然而法令之所以備,刑罰之所以誅,常于卑賤,是以其民絕望,無所告 。大臣比周5,蔽上為一;陰相善而陽相惡,以示無私;相為耳目,以候主隙;人主掩蔽,無道得聞;有主名而無實,臣專法而行之——周天子6是也。偏借其權勢,則上下易位也。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權勢也。
【注釋】1.除︰《詩•唐風•蟋蟀》︰“今我不樂,日月其除。”《詩•小雅•斯干》︰“風雨攸除,鳥鼠攸去,君子攸芋。”《詩•小雅•天保》︰“俾爾單厚,何福不除?”《老子•五十三章》︰“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周禮•地官•山虞》︰“若祭山林,則為主而 除。”鄭玄注︰“ 除,治道路場壇。”《荀子•議兵》︰“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勢詐、除厄其下,獲其功用而已矣。”《六書故•地理二》︰“闢草移地為除。凡除治皆取此義。”《玉篇•阜部》︰“除,開也。”張溥《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這里用為修治、修整之意。
2.釜︰古量器。春秋、戰國時代流行于齊國。現有戰國時的禾子釜和陳純釜,都作壇形,小口大腹,有兩耳,無足。《詩•召南•采 》︰“于以湘之,維 及釜。”《詩•檜風•匪風》︰“誰能亨魚?溉之釜 。”如︰釜庾(釜和庾,均古量器名。引申指數量不多);釜鼓(釜和鼓。古代量器名);釜鐘(釜和鐘,皆古量器名。亦指數量不多)
3. ︰(z ng贈)古同“甑”。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詩•檜風•匪風》︰“誰能亨魚?溉之釜 。”
4.澹海 u訴)《易•履•九四》︰“履虎尾, 澹 佔 !薄妒 #8226;邶風•柏舟》︰“薄言往訴,逄彼之怒。”朱熹注︰“朔,告也。”《荀子•致士》︰“凡流言、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澹 還俁 庵琳摺!薄端滴 #8226;言部》︰“訴,告也。澹 虼鈾貳 摹!閉飫鎘夢 闥咧 狻 br />
5.比周︰《荀子•儒效》︰“故曰︰貴名不可以比周爭也,不可以夸誕有也,不可以勢重脅也,必將誠此然後就也。”《荀子•臣道》︰“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韓非子•有度》︰“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這里用為結黨營私之意。
6.周天子︰這里是指東周天子,即春秋戰國時期的周朝統治者,戰國時期,自周顯王起,周天子就一直寄居在西周公和東周公的封邑內,已經名存實亡。
【譯文】徭役多了,那麼民眾就勞苦;民眾勞苦,那麼權勢就會興起;權勢興起,那麼反復修治就會越來越重;反復修治越來越重,那麼地位高貴的人就會越來越富裕。辛苦民眾來富裕地位高貴的人,就會造成勢力讓臣子有所憑借,這不是天下的長久利益。所以說,徭役少,那麼民眾就安定;民眾安定,那麼臣下就沒有重權;臣下沒有重權,那麼權勢就會消除;權勢消除,那麼德行就在上面了。如今水能勝火的道理是很明顯的,然而用鍋把水火隔開,水在鍋的里面被燒開煎干,而火卻能在鍋的下面猛烈燃燒,水就失去了勝過火的作用。如今那法治能夠禁止奸邪的道理與此相同,然而守法的臣子竟然充當了蒸鍋,那麼法治就在君主心里單獨地明白,而已失去了之所以禁止奸邪的作用了。從遠古的傳說,《春秋》所記載來看,違反法令造反作亂而成為大奸臣的,未嘗不是出自于尊貴的大臣。然而法令之所以防備的,刑罰之所以誅殺的,常常都是卑賤的老百姓,因此民眾感到絕望,沒有地方去告狀傾訴。大臣們結黨營私,蒙蔽君主抱成一團;暗地里友好而表面上假裝互相憎惡,用來表示自己沒有私心;他們互相作為彼此的耳目,來等候君主的疏漏;君主被蒙蔽了,沒有門路來了解他們的陰謀;有君主的名義卻沒有君主的實權,大臣壟斷了國家法令而獨斷專行——周朝天子就是這樣的。偏的借用了正的權勢,那麼君臣上下就改變了地位。這是說君主不可以讓臣下借用權勢。
【說明】本節緊接著對利益作了補充說明,人人都想要自己生活得更好,自己生活得比別人更好,按韓非的說法,這就造成了權勢的興起。因為有權管理別人,也就有權生活得更好一些。其實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是這樣的,這個問題韓非的老師荀子論述得更多更好,這里就不再贅言了。自從周朝建立以後,確實出現了新的官僚階層,而這些官僚階層確實比普通人生活得更好,因此導致人們無不向往更好的生活而讀書當官。學而優則仕就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的。權勢既然能使生活方式變得更好,能獲得更多的利益,當然人們就首先要獲得權勢。然而君主在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所以人們的目光就放在大臣的地位上,大臣做得再好,也是君主得到利益,所以大臣們無不自己想做君主,所以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共有一百多個國家,經過不斷兼並,到戰國初年,只剩下十幾國。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國七雄”。除七雄外,越在戰國初也稱雄一時,但不久即走向衰亡。小國有周、宋、衛、中山、魯、滕、鄒、費等,後來都先後被七國所吞並。春秋末崛起者為吳、越兩國。除以華夏族為主的大大小小國家之外,還有不少的戎、狄、蠻、夷交錯其間。在長期的相互混戰之中,不少小國被強國所吞並。見于《左傳》的一百二十余國,到春秋末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了。再到戰國末期,就只剩下了秦國。這種演變,也就是利益的驅使作用。而孔子所描述的,“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則是對這種演變的最好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