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六微︰一曰權借在下,二曰利異外借,三曰托于似類,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參疑內爭,六曰敵國廢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譯文】六種隱微的情況︰一種是權勢轉借到下級,二是利益不同而下級借助外國勢力,三是下級偽托相似類似的事情進行欺騙,四是上下存在利害關系而且極端相反,五是參差不齊互相懷疑且在內部相爭,六是敵對國家參與本國官員的廢置。這六種情況,是君主應該明察的。
【說明】六微,就是六種隱微。這六種隱微的情況在任何一個集體中都存在,因此要求領導人、當權者都要善于覺察出這些隱微之情。
【原文】權勢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為百。故臣得借,則力多,力多,則內外為用,則人主壅。其說在老聃1之言失魚也。是以人主久語,而左右蠰2懷刷3。其患在胥僮之權厲公,與州侯之一言,而燕人浴矢也。
【注釋】1.老聃︰即老子,中國春秋時思想家。一說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曾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書的史官),後著《老子》一書。
2.蠰︰(yu育)《左傳•昭公十四年》︰“鮒也蠰獄。”《國語•齊語》︰“市賤蠰貴。”《孟子•萬章上》︰“百里奚自蠰于秦牧養牲者五羊之皮。”《韓非子•難言》︰“傅說轉蠰;孫子臏腳于魏。”這里用為賣,出售之意。
3.刷︰(shu 唰)《史記•楚世家》︰“王雖東取地于越,不足以刷恥。”《說文》︰“刷,刮也。禮有刷巾。”《文選•沈約和謝宣城詩》︰“刷羽 逶礎!卑喙獺逗渮欏罰骸八 嶧 塴!閉飫鎘夢 宄 囪┬ 狻 br />
【譯文】權勢不可以轉借他人。上級失去一種權勢,下級就可以得到百種權勢。所以臣下能夠借用,那麼力量就會增多,力量增多,那麼內外都可以利用,那麼君主就會被壅塞。這個說法在老聃的說失魚中。因此君主長時間說話,而左右臣下就可以賣弄自己而且心懷洗刷自己的目的。這種禍患發生在胥童勸說晉厲公之事中,與州侯同一樣言說,而燕國人用狗屎洗浴上。
【說明】本節是對第一條“權勢轉借到下級”的說明,在某種情況下,權勢經常被下級借去,因為上級忙不過來,于是就告訴下級,你去全權處理吧。就這樣,下級拿到這個“全權處理”的號令,把一種權勢變成了百種權勢。那麼他也就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增強自己的力量,而自己的力量得到增加,就會堵塞住上級的耳目,使得上級在各方面都要听他的。老子關于這個問題的論述,在《老子》三十六章中,“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這個意思是說,將要收斂的,必須一定要先脹滿它;將要削弱的,必須一定要先強壯它;將要廢棄的,必須一定要先推舉它;將要收取的,必須一定要先給與它。這就稱為微妙的預見。柔弱能勝剛強。魚兒不能離開水潭,國家最重要的武器不可以讓別人看到。俗話說︰“言多必失。”韓非所說的“久語”,就是多言,言談時間久了,下級肯定就會借此機會洗刷自己,盡管自己沒有什麼,也可以表現自己。至于故事,下面的段落中有詳細解釋。
【原文】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是以奸臣者,召敵兵以內除,舉外事以眩主,苟成其私利,不顧國患。其說在衛人之妻夫禱祝也。
故戴歇議子弟,而三桓1攻昭公;公叔內2齊軍,而翟黃召韓兵;太宰核蕩蠓蛑鄭 蟪膳=躺瓴緩Γ凰韭硐哺嬲醞 啦止媲亍 凰問 盼讕 椋 墜緗癱├礎 br />
【注釋】1.三桓︰指魯國的三家大夫孟孫、叔孫、季孫氏,他們三家當時掌握了魯國的政權。當時長期掌握實權的,主要是魯莊公的三個弟弟季友、叔牙、慶父的子孫,稱為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三家(他們都是魯桓公之後,也稱三桓),即所謂“政在大夫”。
2.內︰(na納)《禮記•月令》︰“無不務內。”《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逾垣而闢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荀子•臣道》︰“時關內之,是事暴君之義也。”《荀子•禮論》︰“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內。”《韓非子•揚榷》︰“內索出圉,必身自執其度量。”《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趙不內。”《史記•項羽本紀》︰“欲止不內。”《說文》︰“內,入也。自外而入也。”這里用為接納之意。
【譯文】君臣之間的利益不同,所以做臣子的就不會忠誠,所以臣下的利益能得到而君主的利益就沒有了。因此所謂的奸臣,招引敵國的力量用來除掉內部的對手,拿各種外交事務來迷惑君主,來成就他的私利,不顧國家的禍患。這個說法在衛國人一對夫妻各自禱祝上。
所以戴歇議論子弟,而三桓圍攻魯昭公;韓國的公叔要接納齊國的軍隊,而魏國的翟黃召來韓國的軍隊;吳國太宰伯喝八翟焦 蠓蛭鬧鄭 怨 拇蟪晌緲 己 納瓴緩Γ恢猩焦 乃韭硐裁芨嬲醞 汗 穆啦止嬡扒亍 焦 в海晃汗 乃問 褪樾鷗 讕 合喟墜緗袒搴 啾├礎 br />
【說明】本節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所作的說明,君臣之間的利益肯定不同,也就象是老板與雇員的利益肯定不同一樣,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人,深刻認識到這個問題,便采用了蛋糕政策,意思是讓每一個雇員都能吃上蛋糕。這個政策使大部分雇員變成了股東,盡管每一個雇員所佔股份很小,但畢竟也成了老板之一,這樣,老板與雇員之間的利益就趨向一致。韓非也清楚地認識到君臣之間的利益問題,但他沒有辦法解決,就只好提出忠誠問題。所謂忠誠,就是下級忠心對待上級,站在上級的立場、角度、價值觀上來處理事情。但要求每一個人都這樣,肯定行不通,于是便要求人們站在國家的立場上。
【原文】似類之事,人主之所以失誅,而大臣之所以成私也。是以門人捐水而夷射誅,濟陽自矯而二人罪,司馬喜殺爰騫而季辛誅,鄭袖言惡臭而新人劓,費無忌教 宛而令尹誅,陳需殺張壽而犀首走。故燒芻X而中山罪,殺老儒而濟陽賞也。
【譯文】相似類似之事,是君主之所以懲罰失當,而大臣之所以成就私利的原因。因此守門人捐水而夷射受到處罰,濟陽君自己派人攻打自己而使他的兩個仇人被懲處,司馬喜殺掉爰騫而使季辛被殺,鄭袖說新娘厭惡楚王的氣昧臭而使新娘被處割指鼻子的懲罰,費無忌教 宛陳列兵器而令尹卻誅殺了 宛,陳需殺了張壽而使犀首被迫出走。所以燒毀了柴草而中山國君處罰了公子,有一人殺死老先生而濟陽君卻賞賜了他。
【說明】本節是對第三條“下級偽托相似類似的事情進行欺騙”所作的說明,相似與類似不一樣,相似是表面上很相象,類似是事情的本質很相象,相象,但卻不一樣,臣下舉出相似或類似的事,當君主的如果不明察,就會按相似或類似的處理方法,其結果也就會大相徑庭。所以韓非舉出了好幾個例子,這些故事後面都會詳細解釋。
【原文】事起而有所利,其市1主之;有所害,秘反察之。是以明主之論也,國害則省2其利者,臣害則察其反者。其說在楚兵至而陳需相,黍種貴而廩吏覆。是以昭奚恤執販茅,而僖侯譙其次;文公發繞炙,而穰侯請立帝。
【注釋】1.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戰國策•齊策》︰“商品買賣責畢收,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齊策》︰“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韓非子•存韓》︰“以與韓人為市,則韓可深割也。”《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申子欲言之君,而恐君之欲疑己外市也。”這里用為交易之意。
2.省︰《書•洪範》︰“王省惟歲。”《詩•大雅•皇矣》︰“帝省其山,柞 拱巍!薄兌 #8226;復•象》︰“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爾雅•釋詁下》︰“省,察也。”邢m疏︰“省謂視察。”《易•觀•象》︰“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禮記•樂記》︰“省其文采。”《荀子•王制》︰“省農功。”《說文•眉部》︰“省,視也。”這里用為觀看、觀察、審視之意。
【譯文】事情發生而有利益,就是有交易的人主持的;有所害,就要秘密地從反面來察看。因此明白的君主的評論是,國家受害就要觀察誰能得到利益,臣子受害就要明察誰與他是對立面。這個說法在楚兵來到魏國邊境而陳需當上了魏國的相國,黍種價格貴而管糧倉的官吏被查處諸事中。因此昭奚恤拘捕賣茅草的人,而韓昭侯責問廚師的副手;晉文公追查燒烤上的頭發,而穰侯請求齊王稱帝。
【說明】本節是對第四條“上下存在利害關系而且極端相反”所作的說明,君臣上下之間都有利害關系,但其利害關系有時是相同的,比如國興大家興,國亡大家亡。但有時利害關系卻大不一樣,比如君亡臣子興,臣亡君主興等等。所以,在國家危難時,有誰大發國難財,那麼這個人可能就是敵人。某個人受害,那肯定先要尋找他的仇人。這些都是現代警察所說的“動機”。一個人有了動機,一般情況下就會有行為,行為了就會有結果。所以韓非認為,要尋找得利的人,誰得利,誰就有動機。
【原文】參疑之勢,亂之所由生也,故明主慎之。是以晉驪姬殺太子申生,而鄭夫人用毒藥,衛州吁殺其君完,公子根取東周,王子職甚有寵而商臣果作亂,嚴遂、韓@爭而哀侯果遇賊,田常、闞止、戴歡、皇喜敵而宋君、簡公殺。其說在狐突之稱“二好”,與鄭昭之對“未生”也。
【譯文】參差不齊互相懷疑的形勢,是混亂之所以產生的原因,所以明白的君主一定要謹慎。因此晉國的驪姬殺死了太子申生,而鄭君的夫人用毒藥毒死了鄭君,衛國的州吁殺掉他的君主衛桓公,公子根奪取了東周,楚國王子職很受寵愛而商臣果然發動叛亂,韓國的嚴遂、韓爭奪權勢而韓哀侯果然遇刺,齊國的田常、闞止、戴歡、皇喜勢均力敵而宋君、齊簡公被殺。這個說法在狐突談論“二好”,以及鄭昭回答“未生”中就有。
【說明】本節是對第五條“參差不齊互相懷疑且在內部相爭”所作的說明,內部管理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價值觀念不同而導致互相懷疑,這些情況在每一個領導集團中都有。所以現代企業倡導“企業文化”,其目的就是想要統一人們的價值觀念。水平參差不齊並不要緊,培訓提高就是,關鍵是人們的價值觀念。在現代價值觀念混亂的情況下,因為價值觀念不同而導致的工作目的不一樣、工作方法不一樣比比皆是,混亂皆是由此而生。所以,人們在組建領導班子的時候,一定要尋求價值觀念的統一。
【原文】敵之所務,在淫1察而就2靡3,人主不察,則敵廢置矣。故文王資費仲,而秦王患楚使;黎且去仲尼,而干象沮4甘茂。是以子胥宣王言而子常用,內5美而虞、虢亡,佯遺書而萇弘死,用雞 而鄶桀盡。
【注釋】1.淫︰《書•大禹謨》︰“罔淫于樂。”孔傳︰“淫,過也。”《左傳•隱公三年》︰“驕奢淫u。”孔穎達疏︰“淫,謂耆欲過度。”《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詩•關雎序》︰“不淫其色。”孔穎達疏︰“淫者,過也,過其度量謂之為淫。”《禮記•王制》︰“齊八政以防淫。”孔穎達疏︰“淫,謂過奢侈。”《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荀子•不苟》︰“小心則淫而傾。”《荀子•富國》︰“或佚或樂,或劬或勞,非特以為淫泰夸麗之聲。”《韓非子•有度》︰“屬官威民,退淫殆。”《韓非子•愛臣》︰“赦死宥刑,是謂威淫。”這里用為過度之意。
2.就︰《詩•小雅•我行其野》︰“昏姻之故,言就爾居。”《禮記•曲禮》︰“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莊子•齊物論》︰“不就利,不違害。”《荀子•勸學》︰“金就礪則利。”《楚辭•九章•哀郢》︰“去故鄉而就遠兮。”《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猶獸鹿也,唯薦草而就。”《廣韻》︰“就,即也。”這里用為靠近、走近之意。
3.靡︰(mi迷)《易•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荀子•榮辱》︰“靡之儇之。”梁啟雄柬釋︰“靡,借為摩。”《史記•甦秦列傳》︰“於是得周書《陰符》,伏而讀之,期年,以出揣靡。”司馬貞索隱︰“鄒誕本作‘揣靡’,靡讀亦為摩。”《說文》︰‘摩,研也。’謂研磨也。”這里用為切磋之意。
4.沮︰(ju舉)《詩•小雅•巧言》︰“亂庶遄沮。”《詩•小雅•小F》︰“謀猶回 ,何日斯沮?”《禮記•儒行》︰“沮之以兵。”《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荀子•強國》︰“是以為善者勸,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軍同力。”《商君書•靳令》︰“其次,為賞勸罰沮。這里用為阻止之意。
5.內︰(na納)《禮記•月令》︰“無不務內。”《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逾垣而闢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荀子•臣道》︰“時關內之,是事暴君之義也。”《荀子•禮論》︰“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內。”《韓非子•揚榷》︰“內索出圉,必身自執其度量。”《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趙不內。”《史記•項羽本紀》︰“欲止不內。”《說文》︰“內,入也。自外而入也。”這里用為接納之意。
【譯文】敵對國家所致力于的是,在于過度觀察而且靠近切磋,君主不明察,那麼敵人就參與官員的廢置了。所以周文王資助商朝的費仲,而秦王擔心楚國的使者;齊國的黎且使孔子離開,而楚國的干象阻止甘茂。因此伍子胥宣布吳王的話而子常被任用,虞、虢君主接受了美女而這兩國就滅亡,假裝遺失書信而萇弘被殺死,鄭桓公用雞血盟約而鄶國豪杰盡死。
【說明】本節是對第六條“敵對國家參與本國官員的廢置”所作的說明,別的國家怎麼能來參與本國官員的廢置呢?尤其是敵對的國家,這個問題有很多人不懂。敵我分明,那是在戰場上,在平常,敵我是不分明的。孫子兵法中的反間計,講的就是這種情況。敵人會派人來接近我們的官員,他會觀察上下左右內部外部的情況,然後用各種手段(包括賄賂)與高層協商,贊同或否定某人擔任某職。如果最高領導不明察,任用了敵對國家喜歡的人,那麼這個人就會為他們服務。如果想任用敵對國家不喜歡的人,那麼敵對國家就會千方百計阻撓、甚至誹謗,使這個人得不到任用。
【原文】“參疑”、“廢置”之事,明主絕之于內而施之于外。資其輕者,輔其弱者,此謂“廟攻”。參伍1既用于內,觀听又行于外,則敵偽得。其說在秦侏儒之告惠文君也。故襄疵言襲鄴,而嗣公賜令席。
【注釋】1.參伍︰即言多而錯雜,引申將多方面的情況放在一起加以比照檢驗。《韓非子•揚榷》︰“參伍比物,事之形也。”
【譯文】“參差不齊互相猜疑”、“廢置”之事,明白的君主在內部把它們杜絕而把它們在國外施行。資助那些職位還輕的官員,輔助那些權勢還弱的官員,這就叫“宗廟內的攻擊”。把多方面的情況加以比照檢驗用在內部,把觀察听聞施行在外,那麼敵國的詐偽之情就可以得到。這個說法在秦國侏儒把楚國的計謀告訴給秦惠文君之事中。所以襄疵說趙國襲擊鄴城,而衛嗣公把席子賜給縣令。
【說明】本節是上六節的一個小節,也屬于經文。對于這些隱微之情,明白的君主在內部杜絕,而把它們用在對外上。所謂“廟攻”,是指內部,春秋戰國時期,一個諸侯國的主要領導集團基本上是一家人,同屬一個宗廟,同祭一個祖先。所以“廟攻”即是攻廟,攻擊內部。一般人都知道,集團高官是很難收買的,只有那些職位還輕的、權勢還弱的人可以收買,收買後再逐步培養他們,並且使他們逐漸登上高位,掌握大權。這樣,敵國便成了囊中之物。
【原文】勢重者,人主之淵也;臣者,勢重之魚也。魚失于淵而不可復得也,人主失其勢重于臣而不可復收也。古之人難正言,故托之于魚。
【譯文】所謂重要的權勢,就是君主的深水潭;臣子,就是深水潭里的魚。魚失去了深水潭就不可能再得到,君主失去了權勢比臣下還嚴重而且不可能再收回來。古代的人難以直說,所以假托于魚身上。
【說明】本節是對第一條經文“權勢轉借到下級”所作的說明,這是引用老子的話,老子關于這個問題的論述,在《老子》三十六章中,“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這個意思是說,將要收斂的,必須一定要先脹滿它;將要削弱的,必須一定要先強壯它;將要廢棄的,必須一定要先推舉它;將要收取的,必須一定要先給與它。這就稱為微妙的預見。柔弱能勝剛強。魚兒不能離開水潭,國家最重要的武器不可以讓別人看到。所謂魚兒離不開水潭,就是說君主離不開權勢,臣下可以有權勢也可以沒有權勢,君主沒有了權勢就象魚兒離開了水潭一樣,只能等死了。所以,權勢是任何一個當領導的人必須要有的。
【原文】衛人有夫妻禱者,而祝曰︰“使我無故,得百來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對曰︰“益是,子將以買妾。”
【譯文】衛國有一對夫妻做祈禱,妻子祝禱說︰“使我平安無事,能得到一百來束布。”她的丈夫說︰“為什麼求這麼少呢?”妻子回答說︰“多了,你就會去買個小老婆。”
【說明】本節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的說明所舉的例子,不僅君臣之間的利益不同,夫妻間的利益也不同,丈夫要站在丈夫的立場、角度,妻子也要站在妻子的立場、角度。如果都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角度辦事過日子,那麼這個家庭非崩潰不可。既然兩人組成了一個家庭,都應該以家庭為主,都要站在家庭的立場、角度上辦事過日子。單位、國家也是這樣,如果都站在自己的立場、角度上為自己考慮,那麼就成一盤散沙了。這樣的單位、國家肯定是短命的。
【原文】荊王欲宦諸公子于四鄰,戴歇曰︰“不可。”“宦公子于四鄰,四鄰必重之。曰︰“子出者重,重則必為所重之國黨,則是教子于外市也,不便。”
【譯文】楚王想讓幾個兒子到四鄰國家去做官,戴歇說︰“不可以。”楚王說︰“公子們到四鄰國家去做官,四鄰國家必然要器重他們。”戴歇說︰“兒子出國受到器重,受到器重必然要為器重他們的國家結成朋黨,那麼這就是在教兒子在外搞交易,這很不便利國家。”
【說明】本節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的說明所舉的例子,君臣之間的利益不同,夫妻之間的利益不同,父子之間的利益也不同,作為兒子,誰都想單獨繼承一大筆財產,因此都想奪得繼承權。而奪取繼承權,靠的是智慧和力量,因此兒子們就會結交朋黨,爭取大國勢力的保護與支持。如果得手,那麼這個兒子就將是大國的傀儡;如果不得手,那麼兄弟之間將會反目成仇,並且會拉進國與國間的戰爭。而父親如果不願意放手,那麼兒子就會千方百計讓父親早早離開人世;父親如果放手讓兒子繼承,那麼兒子就會把父親支得遠遠的,不讓父親插手自己的事情。這個世上,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作想,很少有人能從大局考慮,所以至今人類社會紛爭不斷,著實令人悲哀呀!
【原文】魯孟孫、叔孫、季孫相戮力劫昭公,遂奪其國而擅其制。魯三桓公逼,昭公攻季孫氏,而孟孫氏、叔孫氏相與曰︰“救之乎?”叔孫氏之御者曰︰“我,家臣也,安知公家?凡有季孫與無季孫于我孰利?”皆曰︰“無季孫必無叔孫。”“然則救之。”于是撞西北隅而入。孟孫見叔孫之旗入,亦救之。三桓為一,昭公不勝。逐之,死于乾侯。
【譯文】魯國的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聯合起來齊心協力脅迫魯昭公,隨即奪取了魯國而改變了國家制度。魯國三桓公開逼迫魯昭公時,魯昭公攻打季孫氏,而孟孫氏、叔孫氏互相商議說︰“去救季孫氏嗎?”叔孫氏的車夫說︰“我,是個家臣,怎麼知道公家的事呢?有季孫氏與沒有季孫氏哪樣對我們更有利?”大家都說︰“沒有季孫氏必然就沒有叔孫氏。”車夫說︰“那麼就去救他吧。”于是他們從西北角沖開包圍打了進去。孟孫氏見到叔孫氏的戰旗沖進來,也出去救援。三桓軍隊匯合為一,魯昭公不能取勝。就被三桓逐出魯國,死在晉國的乾侯那個地方。
【說明】本節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的說明所舉的例子,君臣之間的利益不同,當然心思也就不同,魯昭公想保住君主地位,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卻想推翻他。魯國在僖公時,由桓公之子季友秉政,其後代稱季孫氏。季友之兄慶父、叔牙之後為孟孫氏、叔孫氏。這三家皆為桓公之後,故稱三桓。僖公以後到春秋末,魯的政權基本上由三家所把持。襄公時,季孫宿執政,三分公室,魯君實力被削弱。到昭公時,昭公被逐出魯國,流浪在外七年而卒。《左傳》說︰“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由于季氏頗得民心,故魯國出現“民不知君”的現象。但隨著三桓勢力的過于強大,三桓的家臣也非同一般。在春秋晚期,南蒯、陽虎、侯犯等先後起來反對季氏和叔孫氏,象陽虎就一度執掌魯的大權,即所謂的“陪臣執國命”。由此又反映出三家也在走向衰微。這種爭權奪利的事自春秋到戰國時期愈演愈烈。
【原文】公叔相韓而有攻1齊,公仲甚重于王,公叔恐王之相公仲也,使齊、韓約而攻魏。公叔因內2齊軍于鄭。以劫其君,以固其位,而信兩國之約。
【注釋】1.攻︰《周禮•太祝》︰“五曰攻,六曰說。”《論衡•順鼓》︰“攻者責也。”這里用為指責之意。
2.內︰(na納)《禮記•月令》︰“無不務內。”《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逾垣而闢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荀子•臣道》︰“時關內之,是事暴君之義也。”《荀子•禮論》︰“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內。”《韓非子•揚榷》︰“內索出圉,必身自執其度量。”《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趙不內。”《史記•項羽本紀》︰“欲止不內。”《說文》︰“內,入也。自外而入也。”這里用為接納之意。
【譯文】公叔伯嬰做了韓國的相國而有指責齊國的話,公仲朋在韓宣王手下很受器重,公叔伯嬰害怕韓宣王讓公仲朋當相國,于是使齊國與韓國約定去攻打魏國。公叔伯嬰因此接納齊國軍隊引入到韓國的國都鄭地。以此要挾他的君主,以鞏固他的地位,而且誠信于兩國的約定。
【說明】本節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的說明所舉的例子,韓宣王是想重用人材,以期能振興國家,而公叔伯嬰卻是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引齊軍入境,以期借齊軍勢力要挾君主,從表面上看,公叔伯嬰的行為光明正大,也是為國著想,但實際上攻魏是假,借勢是真,完全是他的私心在作怪。有這樣的大臣真是韓宣王的悲哀。
【原文】翟璜,魏王之臣也,而善于韓。乃召韓兵令之攻魏,因請為魏王構之以自重也。
【譯文】翟璜,是魏王的大臣,卻與韓國親善。于是他召來韓國的軍隊叫他們攻打魏國,接著他又請求魏王與韓國講和以此來加重自己的地位。
【說明】本節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的說明所舉的例子,這個翟璜,比公叔伯嬰還要明目張膽,居然借敵國之兵來加強自己的地位,而不思加強國家建設使國家強大,從而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有這樣的大臣,也是魏王的悲哀。
【原文】越王攻吳王,吳王謝而告服,越王欲許之。範蠡、大夫種曰︰“不可。昔天以越與吳,吳不受,今天反夫差,亦天禍也。以吳予越,再拜受之,不可許也。”太宰閡糯蠓蛑質樵唬骸敖僕鎂≡蛄既 耄 泄 鷦蚰背紀觥4蠓蠔尾皇臀舛 莢膠 俊貝蠓蛑質蓯槎林 駒唬骸吧敝 接胛饌 ! br />
【譯文】越王勾踐攻打吳王夫差,吳王夫差謝罪而宣告投降,越王勾踐想要答應他。範蠡、大夫種說︰“不可以。從前上天把越國送給吳國,吳王不接受,如今上天報復夫差,也是上天降下的災禍。現在把吳國送給越國,我們應當再次拜謝上天才能接受,不能準許吳國投降。”吳國太宰伯核鴕環饈樾鷗 焦 蠓蛑炙擔骸敖僕帽簧憊て笥帕嫉墓芬不岊恢罄闖裕 卸怨 冶幌 鷙竽背家不岊簧焙Α4蠓蛭 裁床環諾粑夤 顧 晌 焦 撓腔寄兀俊貝蠓蛑紙郵蓯樾旁畝梁螅 鋅 靨鞠き擔骸拔冶簧焙Γ 焦 胛夤 突嵩饈芤謊 拿 恕! br />
【說明】本節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的說明所舉的例子,一個國家有憂患,謀臣良將才能得到重用,如果太平無事,還要謀臣良將來干什麼呢?所以作為一個謀臣良將,他的想法就是要使國家有憂患,使君主有憂患,這樣才能保住他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否則,他也就無用武之地了。
【原文】大成牛從趙謂申不害于韓曰︰“以韓重我于趙,請以趙重子于韓,是子有兩韓,我有兩趙。”
【譯文】大成午從趙國到韓國來對申不害說︰“以韓國的力量來加強我在趙國的勢力,請讓我用趙國的力量來加強你在韓國的勢力,這樣你就好象有了兩個韓國,我也有了兩個趙國。
【說明】本節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的說明所舉的例子,歷史發展到今天,這種借助勢力的人也越來越多了,由于借助勢力,許多毫無本事的人也擁有了高官厚祿,由于借助勢力,才有了俗語︰“一朝天子一朝臣。”勢力倒了,那麼借助勢力的人必然也會轟然倒塌,喪失前途。為了維護後台勢力,這些人不得不出賣自己,出賣良心。究其實,其實自己擁有本事才是最可靠的,可以不必為勢力的倒台而跟著倒霉。
【原文】司馬喜,中山君之臣也,而善于趙,嘗以中山之謀微告趙王。
【譯文】司馬喜,是中山國君的臣子,而與趙國親善,經常把中山國君的計謀告訴趙王。
【說明】本節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的說明所舉的例子,這個司馬喜看來也是一個賣國求榮的家伙,自己的國家不維護,卻去向別人討好賣乖。別人是可以站得攏走得開的,而自己人卻無論如何走不開的。一旦別的人走開了,所借助的勢力也就完了。
【原文】呂倉,魏王之臣也,而善于秦、荊。微諷1秦、荊令之攻魏,因請行和以自重也。
【注釋】1.諷︰《後漢書•李雲傳》︰“論禮有五,諫諷為上。”《後漢書•張衡傳》︰“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廣雅》︰“諷,諫也。”這里用為婉言微辭或指責之意。
【譯文】呂倉,是魏王的大臣,而與秦國、楚國親善。他婉言微辭勸諫秦國、楚國來攻打魏國,因而又請求去講和來加重自己的地位。
【說明】本節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的說明所舉的例子,呂倉也與上面所說的幾位一樣只會借助外來勢力,殊不知,你求助于人,必然要感恩圖報,拿什麼作為回報呢?到最後只能是賣國求榮了。
【原文】宋石,魏將也;衛君,荊將也。兩國構難,二子皆將。宋石遺衛君書曰︰“二軍相當,兩旗相望,唯毋一戰,戰必不兩存。此乃兩主之事也,與子無有私怨,善者相避也。”
【譯文】宋石,是魏國的大將;衛君,是楚國的大將。魏、楚兩個國家交戰,二人都擔任了將領。宋石就送書信給衛君說︰“二軍力量相當,兩軍軍旗相望,希望一仗都不要打,交戰後必然不能兩軍都保存完好。這是兩個君主的事情,我與你沒有什麼仇怨,相互友好的話就回避吧。”
【說明】本節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的說明所舉的例子,國家有難,匹夫有責,這兩個大將居然為了保全自己而丟掉國家大事,不去作戰而采取回避的辦法,真的是個人利益高于國家利益了。
【原文】白圭相魏王,暴譴相韓。白圭謂暴譴曰︰“子以韓輔我于魏,我以魏待子于韓,臣長用魏,子長用韓。”
【譯文】白圭做了魏王的相國,暴譴做了韓國的相國。白圭告訴暴譴說︰“你用韓國的力量輔助我在魏國掌權,我用魏國的力量支持你在韓國掌權,我就能長期在魏國執政,你也能長期在韓國執政。”
【說明】本節是對第二條“君臣的利益不同”的說明所舉的例子,白圭教誨暴譴,其目的就是在于保住自己的私有利益,這種權術、手段只能暫用一時,因為當另一方的個人利益受到侵犯時,這種盟約也就靠不住了。
【原文】齊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飲于王,醉甚而出,倚于郎1門。門者刖2跪請曰︰“足下無意賜之余瀝3乎?”夷射曰︰“叱,去!刑余之人,何事乃敢乞飲長者!”刖跪走退。及夷射去,刖跪因捐水郎門 下,類溺4者之狀。明日,王出而呵之,曰︰“誰溺于是?”刖跪對曰︰“臣不見也。雖然,昨日中大夫夷射立于此。”王因誅夷射而殺之。
【注釋】1.郎︰(l ng狼)古廊字。室外有頂的過道及宮殿廷廊,置侍衛人員所在。《韓非子•十過》︰“道南方來,集于郎門之_。”《漢書•東方朔傳》︰“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漢書•董仲舒傳》︰“蓋聞虞舜之時,游于岩郎之上。”
2.刖︰(yue月)《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周禮•司刑》︰“刖五百。”《左傳•莊公十六年》︰“刖強 。”《韓非子•和氏》︰“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說文•刀部》︰“刖,絕也。”《廣雅•釋詁一》︰“刖,危也。”這里用為為古代削足之刑。
3.瀝︰(l 麗)水、淚、酒等液體下滴稱為瀝。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動滴瀝以成響,殷雷應其若警。”宋歐陽修《歸田錄》︰“以杓酌油瀝之。”這里用為剩酒之意。
4.溺︰本意為排泄小便。後來作“尿”。《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熱,故溺赤也。”《史記•範睢蔡澤列傳》︰“賓客飲者醉,更溺睢。”
【譯文】齊國的中大夫中有叫夷射的,在齊王那里陪同喝酒,醉醺醺才走出來,倚靠在宮中廊門上。一個受過刑的守門人跪下來請求說︰“足下不想賞賜給我一點剩下的酒嗎?”夷射說︰“呸,滾開!受過刑的人,怎麼竟敢向老子討酒喝?”守門人于是退下去了。等到夷射離開,守門人便在門前的屋檐下灑了點水,好象撒了泡尿的樣子。第二天,齊王出門來責問這件事,說︰“是誰尿在這里?”守門人回答說︰“我沒有看見。雖然如此,昨天中大夫夷射曾經在這里站過。”齊王因此譴責夷射並把他殺了。
【說明】本節是對第三條“下級偽托相似類似的事情進行欺騙”的說明所舉的例子,灑了一灘水,很象有人撒了泡尿,這很容易欺騙人,當領導的如果不明察,就會自以為是,也就受欺騙了。這事不能說是夷射的過錯,也不能說是守門人太狡猾,而是說明齊王太糊涂了。
【原文】魏王臣二人不善濟陽君,濟陽君因偽令人矯王命而謀攻己。王使人問濟陽君曰︰“誰與恨?”對曰︰“無敢與恨。雖然,嘗與二人不善,不足以至于此。”王問左右,左右曰︰“固然。”王因誅二人者。
【譯文】魏王的臣子中有兩個人和濟陽君關系不好,濟陽君因此偽造魏王的命令叫人攻打自己。魏王派人去問濟陽君說︰“誰與你有仇恨?”濟陽君回答說︰“我不敢與誰有仇恨。雖然這樣,也曾經和兩個人關系不好,不也不致于這樣。”魏王問左右侍衛,左右侍衛說︰“的確如此。”魏王因此誅殺了這兩個人。
【說明】本節是對第三條“下級偽托相似類似的事情進行欺騙”的說明所舉的例子,這個濟陽君與那受過砍足刑罰的守門人真是一樣,會用這種方法來陷害別人。這種情況的確很隱微,不詳加審查簡直就不能知道真相。所以當領導的人,對這種事情一定要明察。
【原文】季辛與爰騫相怨。司馬喜新與季辛惡,因微令人殺爰騫,中山之君以為季辛也,因誅之。
【譯文】季辛與爰騫相互怨恨。司馬喜最近也與季辛關系不好,因此暗中派人殺死爰騫,中山國君主認為是季辛干的,因此而誅殺了季辛。
【說明】本節是對第三條“下級偽托相似類似的事情進行欺騙”的說明所舉的例子,季辛雖然有殺人動機,可是不一定要去殺人。而最沒有關系的司馬喜反而殺了兩個人,這種案子交給一般人還真破不了案,因為他們簡單的頭腦只會認定,誰有殺人動機誰沒有殺人動機。
【原文】荊王所愛妾有鄭袖者。荊王新得美女,鄭袖因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為近王,必掩口。”美女入見,近王,因掩口。王問其故,鄭袖曰︰“此固言惡王之臭。”及王與鄭袖、美女三人坐,袖因先誡御者曰︰“王適有言,必亟听從王言。”美女前近王甚,數掩口。王悖然怒曰︰“劓1之。”御因揄刀而劓美人。
【注釋】1.劓︰(yi藝)原意為古代割鼻之刑。《易•睽•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書•盤庚中》︰“我乃劓珍滅之,無遺育。”孔傳︰“劓,割也。”《韓非子•奸劫弒臣》︰“豫讓乃自黔劓,敗其形容。”《玉篇•刀部》︰“劓,割也。”
【譯文】楚王所寵愛的妾中有個叫鄭袖的。楚王最近得到一個美女,鄭袖因而教她說︰“大王很喜歡別人掩著嘴,為了接近大王,你必須要掩口。”美女進宮,走近楚王時,便掩著嘴。楚王問她什麼緣故,鄭袖在一旁回答說︰“她本來就說過討厭大王的氣味。”等到楚王和鄭袖、美女三個人坐下時,鄭袖便事先告誡侍衛說︰“大王如果有什麼吩咐,必須立即听從大王的話。”美女走近楚王靠得很近,幾次用手掩著嘴。楚王勃然大怒說︰“把她鼻子割掉。”侍衛抽刀就把美女的鼻子割掉了。
【說明】本節是對第三條“下級偽托相似類似的事情進行欺騙”的說明所舉的例子,這是美女過于輕信鄭袖的話所造成的悲劇,不僅美女輕信了鄭袖的話,楚王也輕信了鄭袖的話,由此可見,別人的話是不能輕易相信的。
【原文】一曰︰魏王遺荊王美人,荊王甚悅之。夫人鄭袖知王悅愛之也,亦悅愛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擇其所欲為之。王曰︰“夫人知我愛新人也,其悅愛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養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為妒也,因為新人曰︰“王甚悅愛子,然惡子之鼻,子見王,常掩鼻,則王長幸子矣。”于是新人從之,每見王,常掩鼻。王謂夫人曰︰“新人見寡人常掩鼻,何也?”對曰︰“不已知也。”王強問之,對曰︰“頃嘗言惡聞王臭。”王怒曰︰“劓之!”夫人先誡御者曰︰“王適有言必可從命。”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
【譯文】另有一種說法︰魏王贈送給楚王一個美女,楚王非常喜愛她。楚王的夫人鄭袖得知楚王很喜愛,也很喜愛她,而且比楚王還喜愛。她自己的衣服和玩物珍寶,都讓美女來挑選然後送給她。楚王說︰“夫人知道我喜愛新來的美人,你喜愛她甚過于我,這是孝子用來供養父母親,忠臣之所以侍奉君主的行為啊。”夫人鄭袖知道了大王不認為自己是嫉妒了,便對新來的美人說︰“大王非常喜愛你,然而不喜歡你的鼻子,你去見大王時,要經常掩住鼻子,那麼大王就會經常和你在一起了。”于是新來的美人听從鄭袖的話,每次見楚王,都掩住鼻子。楚王對夫人說︰“新美人來見我時經常掩住鼻子,為什麼呢?”鄭袖回答說︰“我不知道其中原因。”楚王竭力追問她,鄭袖回答說︰“不久前听她說過厭惡大王的氣味很臭。”楚王發怒說︰“把她鼻子割掉。”夫人鄭袖事先告誡侍衛說︰“大王如果有什麼吩咐,必須服從命令。”侍衛因此抽刀就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說明】本節與上節基本一樣,想要說明的是用相似類似的事進行欺騙,陷害自己的對手、敵人,從而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原文】費無極,荊令尹之近者也。 宛新事令尹,令尹甚愛之。無極因謂令尹曰︰“君愛宛甚,何不一為酒其家?”令尹曰︰“善。”因令之為具于 宛之家。無極教宛曰︰“令尹甚傲而好兵,子必謹敬,先亟陳兵堂下及門庭。”宛因為之。令尹往而大驚,曰︰“此何也?”無極曰︰“君殆,去之!事未可知也。”令尹大怒,舉兵而誅 宛,遂殺之。
【譯文】費無極,是楚國令尹子常的親信。 (qi 竊)宛新近剛侍奉令尹,令尹很是喜愛他。費無極因此告訴令尹說︰“您很喜愛 宛,為何不到他家喝酒呢?”令尹說︰很好。“便叫費無極到 宛家里去置辦酒席。費無極教 宛說︰“令尹十分傲慢而且喜歡兵器,你必須小心恭敬,先趕快把兵器陳列在廳堂下面及大門前空地上。” 宛就照辦了。令尹到 宛家時大吃一驚說︰“這是為什麼呢?”費無極說︰“你很危險,趕快離開!事情還不知道怎樣發生。”令尹大怒,召集兵馬向 宛問罪,隨後就殺了 宛。
【說明】本節是對第三條“下級偽托相似類似的事情進行欺騙”的說明所舉的例子,兵器乃不祥之物,這個 宛也太傻了,竟然把兵器陳列出來,如果稍有一點分辨力,就不會听從別人的話。楚國令尹也是一個沒有分辨力的人,兵器僅是陳列出來,並沒有拿在人們的手上,害怕什麼呢?稍為冷靜一下,听听解釋,也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了。所以說︰“兼听則明。”
【原文】犀首與張壽為怨,陳需新入,不善犀首,因使人微殺張壽。魏王以為犀首也,乃誅之。
【譯文】犀首與張壽結了仇怨,陳需新近剛到魏國,與犀首的關系不好,因而派人暗殺了張壽。魏王以為是犀首干的,就誅殺了犀首。
【說明】本節是對第三條“下級偽托相似類似的事情進行欺騙”的說明所舉的例子,這件事與季辛事差不多,看見別人有仇,就利用別人的仇恨關系,暗中做手腳,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這些當君主的,也是糊涂得很,只要認為有動機就有可能作案,從而成了別人的工具。
【原文】中山有賤公子,馬甚瘦,車甚弊。左右有私不善者,乃為之請王曰︰“公子甚貧,馬甚瘦,王何不益之馬食?”王不許。左右因微令夜燒芻廄。王以為賤公子也,乃誅之。
【譯文】中山國有個很低賤的公子,他的馬很瘦弱,車子很破舊。國王侍從中有人和他的關系不好,就替他向國王請求說︰“這公子很貧窮,馬很瘦弱,大王何不給他一點馬料呢?”國王不允許。左右侍衛于是暗中叫人在夜里放火焚燒了國王存放馬料的倉庫。中山國王以為是賤公子干的,就把賤公子誅殺了。
【說明】本節是對第三條“下級偽托相似類似的事情進行欺騙”的說明所舉的例子,這也是一樁陷害人的案子,其實問題的關鍵不是誰陷害誰,而是判斷的人是否能明察。不能明察,就會出現一樁樁冤假錯案;能明察,能不受下級的欺騙,事情也就好辦了。
【原文】魏有老儒而不善濟陽君。客有與老儒私怨者,因攻老儒殺之,以德于濟陽君,曰︰“臣為其不善君也,故為君殺之。”濟陽君因不察而賞之。
【譯文】魏國有個年老的儒生與濟陽君關系不好。濟陽君門客中有一人和老儒生有私人恩怨,便去毆打老儒生並把他殺死了,以此來討好濟陽君,他說︰“我因為這個老儒生與你關系不好,便替你殺了他。”濟陽君不加審察而賞賜了這個門客。
【說明】本節是對第三條“下級偽托相似類似的事情進行欺騙”的說明所舉的例子,這個門客是很明顯的公報私仇,而糊涂的濟陽君卻被門客所利用,成為了門客的工具。
【原文】一曰︰濟陽君有少庶子,有不見知欲入愛于君者。齊使老儒掘藥于馬梨之山,濟陽少庶子欲以為功,入見于君曰︰“齊使老儒掘藥于馬梨之山,名掘藥也,實間君之國。君殺之,是將以濟陽君抵罪于齊矣。臣請刺之。”君曰︰“可。”于是明日得之城陰而刺之,濟陽君還益親之。
【譯文】另有一種說法︰濟陽君有幾個年輕的家臣,其中有一個沒有被濟陽君賞識而又想得到濟陽君寵愛的。當時齊國派了一個年老的儒生到馬梨山采藥,濟陽君的這個家臣想拿他來立功,就進去見濟陽君說︰“齊國派一個年老的儒生來馬梨山采藥,名為采藥,實際上是來偵察您的國家。您殺了他,那將會拿您濟陽君到齊國抵罪。我請求去剌殺他。”濟陽君說︰“可以。”于是第二天這個年輕的門客跑到城的北面去剌殺了老儒生,濟陽君就漸漸親近這個家臣了。
【說明】本節與上節基本一樣,只是傳說的不一樣,由此可見濟陽君真的是個糊涂人。事情不問青紅皂白,就輕信下級的話,最終會鑄成大錯。
【原文】陳需,魏王之臣也,善于荊王,而令荊攻魏。荊攻魏,陳需因請為魏王行解之,因以荊勢相魏。
【譯文】陳需,是魏王的大臣,與楚王的關系很好,因而叫楚國來攻打魏國。楚國來攻打魏國了,陳需就請求為魏王去楚國進行調解,因而他靠楚國的勢力當上了魏國的相國。
【說明】本節是對第四條“上下存在利害關系而且極端相反”的說明所舉的例子,君主的利益是保護好自己的國家,而大臣的利益則是被提升並鞏固自己的地位,因此陳需就要勾結外國以顯示自己的能力,並以此而得到提拔。陳需就沒有好好想一下,萬一楚國就此真的攻打了魏國,那麼他陳需就會死無葬身之地了。再就是魏王,他也不想一想,楚國為什麼來攻打魏國?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就靠陳需去講和,然後就提拔了陳需。這種糊涂君王,永遠也維護不了自己的利益。
【原文】韓昭侯之時,黍種嘗貴甚。昭侯令人覆廩,吏果竊黍種而糶之甚多。
【譯文】在韓昭侯的時候,黍米的種子價格曾經很貴。韓昭侯叫人去檢查糧倉,管糧倉的官吏果然盜竊了黍米的種子而且把它們賣掉很多。
【說明】本節是對第四條“上下存在利害關系而且極端相反”的說明所舉的例子,君主的利益是讓人民都能富裕,才能保住一方平安;而這些小官吏的利益則是讓自己先富裕起來,因此他們不惜偷盜國家糧倉,觸犯法律。偷盜人如果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那麼他富裕起來後,他的兒女、子孫後代都來偷盜他的錢財,又對不對呢?這不是歸到報應說,而是說每個社會都有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和法律,家長采用這種行為得到了富裕,那麼他的兒女、子孫後代也會學習他的這種行為。所以,自己身處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就要遵守這個社會的社會行為規範和法律。
【原文】昭奚恤之用荊也,有燒倉X者,而不知其人。昭奚恤令吏執販茅者而問之,果燒也。
【譯文】昭奚恤治理楚國的時候,有一個放火焚燒了糧倉的人,卻不知道是誰。昭奚恤令差役抓來賣茅草的人一審問,果然是那個人放的火。
【說明】本節是對第四條“上下存在利害關系而且極端相反”的說明所舉的例子,這個放火的人和偷黍米種子的人一樣,只想著讓自己富裕,而不惜以身試法。不要說國家有法律,其實每個家庭里面都有規矩,為了自己而去破壞規矩、法律,當然也就不行了。
【原文】昭僖侯之時,宰人上食而羹中有生肝焉,昭侯召宰人之次而誚之曰︰“若何為置生肝寡人羹中?”宰人頓首服死罪,曰︰“竊欲去尚宰人也。”
【譯文】在韓昭侯的時候,廚師端上飯菜而肉汁中有生肝,韓昭侯召廚師的助手來而譏誚他說︰“你為什麼要把生肝放在我的肉羹中?”這廚師助手便叩頭求饒承認犯了死罪,他說︰“我私下想除去廚師啊。”
【說明】本節是對第四條“上下存在利害關系而且極端相反”的說明所舉的例子,廚師管伙食,而就會有人想除去他,想除去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自己想當廚師。這也是一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陷害他人的例子,因為廚師不可能把生肝放到肉羹中,所以,韓昭侯認為有人想在這件事中得到利益,這個人必然也就是廚師身邊的人。如果是下毒,那又是另一碼事了。
【原文】一曰︰僖侯浴,湯中有礫。僖侯曰︰“尚浴免,則有當代者乎?”左右對曰︰“有。”僖侯曰︰“召而來。”譙之曰︰“何為置礫湯中?”對曰︰“尚浴免,則臣得代之,是以置礫湯中。”
【譯文】另一種說法︰韓昭侯洗澡,洗澡水中有小石子。韓昭侯說︰“管洗澡水的差役如果被免職了,那麼有沒有誰能代替他的呢?”左右侍衛回答說︰“有。”韓昭侯說︰“召他來。”于是責問他說︰“你為什麼把石子放在洗澡水中?”那人回答說︰“如果管洗澡水的官員被免職了,那麼我就能取而代之,因此把石子放進洗澡水中。”
【說明】本節與上節基本一樣,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陷害他人的人,其實這是最愚蠢的行為,即使暫時可以達到目的,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總有一天,人們都會知道的。
【原文】文公之時,宰臣上炙1而發繞之。文公召宰人而譙之曰︰“女2欲寡人之哽耶,奚為以發繞炙?”宰人頓首再拜請曰︰“有死罪三︰援礪3砥刀,利猶干將4也,切肉肉斷而發不斷,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貫臠5而不見發,臣之罪二也;奉熾爐,炭火盡赤紅,而炙熟而發不燒,臣之罪三也。堂下得無微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譙之,果然,乃誅之。
【注釋】1.炙︰(zh 自)《詩•小雅•楚茨》︰“或燔或炙,君婦莫莫,為豆孔庶。”《詩•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詩•大雅•行葦》︰“ 醢以 ,或燔或炙。”《詩•大雅•鳧 》︰“旨酒欣欣,燔炙芬芬。”《禮記•曲禮》︰“毋嘬炙。”《禮記•禮運》︰“以烹以炙。”《韓非子•難言》︰“翼侯炙;鬼侯臘;比干剖心。”《史記•刺客傳》︰“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說文》︰“炙,炮肉也。從肉,在火上。”這里用為燒烤,把去毛的獸肉串起來在火上薰烤之意。
2.女︰《詩•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