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君所以治臣者有三︰
【譯文】君主用來統治臣下的方法有三種。
【說明】內,主要是針對內部;外,則是針對外面;儲,是集聚匯編的意思;說,就是各種論述說明。儲說由于篇幅較大,而針對的對象不一樣,所以分為六篇,《內》、《外》、《上》、《下》、《左》、《右》,是用來區別篇名的。每篇先列出論綱,叫做“經”,然後的文字對每一條經文用若干事例來說明,叫做“說”。“經”的文辭簡單扼要,便于記誦;“說”的文字詳盡具體,便于閱讀。所以我們讀“說”的時候可以回過頭來看“經”,這樣就可以能更深刻理解了。本篇是論述君主統治外臣的方法。
【原文】勢不足以化,則除之。師曠之對,晏子之說,皆舍勢之易也而道行之難,是與獸逐走也,未知除患。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說《春秋》也︰“善持勢者,蚤1絕其奸萌。”故季孫讓2仲尼以遇3勢,而況錯4之于君乎?是以太公望殺狂 5,而臧獲6不乘驥。嗣公知之,故而駕鹿;薛公知之,故與二欒博。此皆知同異之反也。故明主之牧7臣也,說在畜烏。
【注釋】1.蚤︰《詩•豳風•七月》︰“四之日其蚤。”《禮記•禮器》︰“不麾蚤。”《禮記•中庸》︰“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荀子•大略》︰“殺大蚤,朝大晚,非禮也。”《韓非子•揚榷》︰“主不蚤止,狗益無巳。”《淮南子•天文》︰“日至于曾泉,是謂蚤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這里用為“早”之意。
2.讓︰《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且讓之。”《國語•周語》︰“讓不貢。”《孟子•告子下》︰“掊克在位,則有讓。”《荀子•榮辱》︰“巨涂則讓,小涂則殆。”《小爾雅》︰“詰責以辭謂之讓。”《史記•齊世家》︰“魯人以為讓。”《說文》︰“讓,相責讓也。”《廣雅》︰“讓,責也。”這里用為責備之意。
3.遇︰《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遇臣厚。”《廣絕交論》︰“餃恩遇。”這里用為對待、相待之意。
4.錯︰通“措”。《易•序卦》︰“禮義有所錯。”《禮記•仲尼燕居》︰“君子明于禮樂,舉而錯之而已。”《荀子•榮辱》︰“則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荀子•大略》︰“錯質之臣不息雞豚,冢卿不修幣。”《韓非子•有度》︰“威不貸錯,制不共門。”《洪武正韻•暮韻》︰“錯,同措。”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錯,假借為措。”這里用為舉措之意。
5.狂 (y 愈)︰人名。周文王時代人。
6.臧獲︰《莊子•駢拇》︰“臧與谷二人相馬牧羊。”《楚辭•嚴忌<哀時命>》︰“釋管晏而任臧獲兮,何權衡之能稱。”《荀子•王霸》︰“則臧獲不肯與天子易艘怠!薄盾髯 #8226;禮論》︰“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猶且羞之。”《韓非子•喻老》︰“豐年大禾,臧獲不能惡也。”這里用為古代奴婢的賤稱之意。
7.牧︰《詩•小雅•出車》︰“我出我車,于彼牧矣。”《周禮•大宰》︰“而建其牧。”《周禮•大宗伯》︰“八命作牧。”《荀子•成相》︰“請牧基,賢者思。”《禮記•曲禮》︰“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這里用為統治、主管之意。
【譯文】權勢還不足以開導改變他,那麼就除掉他。師曠的回答,晏嬰的議論,都是舍棄了利用權勢來制服臣民這種容易的方法而遵循了利用德行來感化臣民這種難以奏效的方法,這是舍棄車馬和野獸賽跑,還不知道除去禍患。禍患可以除掉,這個道理在子夏解說《春秋》的話中︰“善于把握權勢的人,老早就棄絕臣下的邪惡念頭。”所以季康子責備孔子對待權勢,更何況這些舉措是君主的行為呢?因此太公望殺掉狂 ,而卑賤的奴婢也不會去乘坐駿馬。衛嗣公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不用鹿來駕車;薛公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和兩個孿生子博奕。這都是知道和同相異的反面的人。所以明白的君主統治臣下,其說法在畜養烏鴉上。
【說明】君主統治臣下,上級管理下級,在韓非看來,是不能用德行來感化的,而是要用權勢來管制,用法律法規來約束。只有有了法律法規的約束,人們才能收斂起不好的念頭和行為,才能忠心耿耿于上級。這就是韓非“以法治國”的中心思想,也是韓非的“強權政治”思想。其所舉例子,將會在後面詳加說明。事實上果然如此嗎?當然不是!韓非重視了硬約束這一點,但卻忽略了軟約束的作用。硬約束是需要,但軟約束也不應忽視。硬約束是對違反、觸犯人們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和行為規範的懲罰條例,而軟約束卻是人們自小被培養出來的行為習慣,這些行為習慣絕大部分是符合人們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的,它自覺不自覺地約束著人們的行為。我們每在選擇一個行為時,首先考慮的不是法律如何規定,而首先考慮的是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上司如何看待我這個行為。如果看法都不好,自己便不會去行為,如果看法都認為可以,便會高高興興地去行為。這就是軟約束的功能。這個軟約束就是風俗習慣——社會行為規範,也是現代企業的企業文化。正因為有了這種企業文化,企業也才有了一定的凝聚力。沒有企業文化的企業,只能依靠規章制度來硬性約束員工的行為。
【原文】人主者,利害之軺1轂2也,射3者眾,故人主共矣。是以好惡見4,則下有因5,而人主惑矣;辭言通,則臣難言,而主不神矣。說在申子之言“六慎”,與唐易之言弋也。患在國年之請變,與宣王之太息也。明之以靖郭氏之獻十珥6也,與犀首、甘茂之道穴聞也。堂公知術,故問玉卮7;昭侯能術,故以听獨寢。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勸“獨斷”也。
【注釋】1.軺︰(y o搖)古代輕便的小馬車。《史記•季布列傳》︰“朱家乃乘軺車之洛陽。”《說文》︰“軺,小車也。”《漢書•平帝紀》︰“親迎立軺並馬。”
2.轂︰(g 估)《詩•秦風•小戎》︰“文茵暢轂,駕我騏 。”《老子•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楚辭•屈原•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這里用為車輪中心的圓木之意,其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可以插軸。
3.射︰《管子•國蓄》︰“凡輕重之大利,以重射輕,以賤泄平。”《新唐書•食貨志》︰“江淮豪賈射利。”這里用為謀求、逐取之意。
4.見︰《易•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易•蠱•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老子•七十二章》︰“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禮記•中庸》︰“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荀子•勸學》︰“天見其明,地見其光。”《韓非子•二柄》︰“故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廣韻•霰韻》︰“見,露也。”《集韻•霰韻》︰“見,顯也。”《漢書•元帝紀》︰“天見大異。”顏師古注︰“見,顯示。”這里用為出現、顯露之意。
5.因︰《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