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徐渠問田鳩曰︰“臣聞智士不襲下而遇君,聖人不見1功而接上。今陽成義渠,明將也,而措于毛伯2;公孫回,聖相也,而關于州部;何哉?”田鳩曰︰“此無他故異物,主有度、上有術之故也。且足下獨不聞楚將宋觚而失其政、魏相馮離而亡其國?二君者驅于聲詞,眩乎辯說,不試于毛伯,不關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國之患。由是觀之,夫無毛伯之試、州部之關,豈明主之備哉?”
【注釋】1.見︰《易•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易•蠱•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老子•七十二章》︰“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禮記•中庸》︰“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荀子•勸學》︰“天見其明,地見其光。”《韓非子•二柄》︰“故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廣韻•霰韻》︰“見,露也。”《集韻•霰韻》︰“見,顯也。”《漢書•元帝紀》︰“天見大異。”顏師古注︰“見,顯示。”這里用為出現、顯露之意。
2.毛伯︰《韓非子•問田》陳奇猷校注︰“毛,蓋細小之意,伯為小官之稱。則毛伯者,猶言小官,必非指明為屯之長。”《廣雅•釋詁三》︰“毛,輕也。”這里用為細小之意。
【譯文】徐渠問田鳩說︰“我听說聰明智慧的人不用沿著低級的官職逐級上升就能被君主賞識,聖人不用做出成績就能被君主接納。如今陽成義渠,是個明白的將領,可他被安置在很小的職位上;公孫回,是個聖明的相國,而被束縛在州部的官職上;這是為什麼呢?”田鳩說︰“這沒有其它特別的原因,這只是君主治國有法度、上級管理有辦法的緣故。況且您沒有听說過楚國因為任用宋觚而敗壞了楚國的政事、魏國因為任用馮離為相國而使魏君的國家名存實亡的事?這兩國的君主被他們的名聲和花言巧語所驅使,被他們的詭辯和游說所迷惑,因而沒有把宋觚安置在很小的官職上加以考驗,也沒有把馮離安排在州部的官職上鍛煉,所以才有政事敗壞國家危亡的禍患。由此看來,如果沒有低級職務的實際考驗、沒有基層單位的在職鍛煉就破格提拔,怎麼能是明白的君主的措施呢?”
【說明】問田,就是詢問田鳩。這個題目是取文章的第一句中的兩個字,不關本文宏旨。本節通過徐渠與田鳩的問答,闡述了高級官員必須選自基層這樣一種逐級提拔的任人原則,這表明韓非是相當同意田鳩所說的話的。韓非所提倡的也就是“主有度、上有術”這樣的統治、管理方法。這也表露出韓非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的根本思想。
【原文】堂 公謂韓子曰︰“臣聞服禮辭讓,全之術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術,設度數,臣竊以為危于身而殆于軀。何以效之?所聞先生術曰︰‘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二子之言已當矣,然而吳起支解而商君車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遇不可必也,患禍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竊為先生無取焉。”韓子曰︰“臣聞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齊1民萌2之度,甚未易處也。然所以廢先王之教而行賤臣之所取者,竊以為立法術,設度數,所以利民萌、便眾庶之道也。故不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必思以齊民萌之資利者,仁智之行也;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貪鄙之為也。臣不忍向貪鄙之為,不敢傷仁智之行。先生有幸3臣之意,然有大傷臣之實。”
【注釋】1.齊︰《詩•小雅•小宛》︰“人之齊聖,飲酒溫克。”《詩•小雅•楚茨》︰“既齊既稷,既匡既敕。”《詩•小雅•甫田》︰“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詩•大雅•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記•中庸》︰“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孟子•公孫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