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非子•問田第四十二

類別︰子部 作者︰韓非子 書名︰韓非子

    【原文】徐渠問田鳩曰︰“臣聞智士不襲下而遇君,聖人不見1功而接上。今陽成義渠,明將也,而措于毛伯2;公孫回,聖相也,而關于州部;何哉?”田鳩曰︰“此無他故異物,主有度、上有術之故也。且足下獨不聞楚將宋觚而失其政、魏相馮離而亡其國?二君者驅于聲詞,眩乎辯說,不試于毛伯,不關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國之患。由是觀之,夫無毛伯之試、州部之關,豈明主之備哉?”

    【注釋】1.見︰《易•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易•蠱•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老子•七十二章》︰“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禮記•中庸》︰“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荀子•勸學》︰“天見其明,地見其光。”《韓非子•二柄》︰“故君見惡,則群臣匿端。”《廣韻•霰韻》︰“見,露也。”《集韻•霰韻》︰“見,顯也。”《漢書•元帝紀》︰“天見大異。”顏師古注︰“見,顯示。”這里用為出現、顯露之意。

    2.毛伯︰《韓非子•問田》陳奇猷校注︰“毛,蓋細小之意,伯為小官之稱。則毛伯者,猶言小官,必非指明為屯之長。”《廣雅•釋詁三》︰“毛,輕也。”這里用為細小之意。

    【譯文】徐渠問田鳩說︰“我听說聰明智慧的人不用沿著低級的官職逐級上升就能被君主賞識,聖人不用做出成績就能被君主接納。如今陽成義渠,是個明白的將領,可他被安置在很小的職位上;公孫回,是個聖明的相國,而被束縛在州部的官職上;這是為什麼呢?”田鳩說︰“這沒有其它特別的原因,這只是君主治國有法度、上級管理有辦法的緣故。況且您沒有听說過楚國因為任用宋觚而敗壞了楚國的政事、魏國因為任用馮離為相國而使魏君的國家名存實亡的事?這兩國的君主被他們的名聲和花言巧語所驅使,被他們的詭辯和游說所迷惑,因而沒有把宋觚安置在很小的官職上加以考驗,也沒有把馮離安排在州部的官職上鍛煉,所以才有政事敗壞國家危亡的禍患。由此看來,如果沒有低級職務的實際考驗、沒有基層單位的在職鍛煉就破格提拔,怎麼能是明白的君主的措施呢?”

    【說明】問田,就是詢問田鳩。這個題目是取文章的第一句中的兩個字,不關本文宏旨。本節通過徐渠與田鳩的問答,闡述了高級官員必須選自基層這樣一種逐級提拔的任人原則,這表明韓非是相當同意田鳩所說的話的。韓非所提倡的也就是“主有度、上有術”這樣的統治、管理方法。這也表露出韓非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的根本思想。

    【原文】堂公謂韓子曰︰“臣聞服禮辭讓,全之術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術,設度數,臣竊以為危于身而殆于軀。何以效之?所聞先生術曰︰‘楚不用吳起而削亂,秦行商君而富強。二子之言已當矣,然而吳起支解而商君車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遇不可必也,患禍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竊為先生無取焉。”韓子曰︰“臣聞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齊1民萌2之度,甚未易處也。然所以廢先王之教而行賤臣之所取者,竊以為立法術,設度數,所以利民萌、便眾庶之道也。故不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必思以齊民萌之資利者,仁智之行也;憚亂主暗上之患禍,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貪鄙之為也。臣不忍向貪鄙之為,不敢傷仁智之行。先生有幸3臣之意,然有大傷臣之實。”

    【注釋】1.齊︰《詩•小雅•小宛》︰“人之齊聖,飲酒溫克。”《詩•小雅•楚茨》︰“既齊既稷,既匡既敕。”《詩•小雅•甫田》︰“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詩•大雅•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記•中庸》︰“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孟子•公孫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荀子•身》︰“齊明而不竭。”毛注︰“無偏無頗也。”《韓非子•安危》︰“以無功御不樂生,不可行于齊民。”《史記•平準書》︰“齊民無藏蓋。”這里用為平等之意。

    2.萌︰通“民”、“氓”。《墨子•尚賢上》︰“四鄙之萌人聞之。”《管子•山國軌》︰“軌謂高田之萌曰。”《韓非子•和氏》︰“官行法,則浮萌趨于耕農。”《韓非子•難一》︰“臣吏分職受事名曰‘萌’”。《史記•三王世家》︰“奸巧邊萌。”這里用為無業游民之意。

    3.幸︰《呂氏春秋•至忠》︰“王必幸臣與臣之母,願先生之勿患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幸于趙王。”這里用為愛護之意。

    【譯文】堂公告訴韓非說︰“我听說遵循禮制退讓謙虛,是保全自身的方法;修養品德隱藏才智,是成就名聲的道路。如今先生主張法治術治,設置各種規矩,我私下認為這會危害你的身子而毀壞你的軀體。用什麼來證明我這個結論呢?我听說先生的方法是︰‘楚國不任用吳起而削弱混亂,秦國實行了商鞅的法治而繁榮富強。這兩位先生的主張已經被證明是正確的了,然而吳起被分裂肢體而商鞅被五馬分尸,這是沒有踫上好世道沒有遇到明君所造成的禍患。’一個人的遭遇不是必然的,遭遇災禍也是不可以排斥的。如果放棄保全自身的道路而毫無顧忌地去干危險的事,我私下認為先生不應該采取這種方法。”韓非說︰“我听到先生說的話了。那治理天下的權柄,平等民眾的法度,的確很不容易處理。然而之所以要廢除先王的禮教而奉行本人所采取的政治主張,是我私下認為建立法治和術治,設置各種規矩,是對民眾有利益的、是方便民眾的道路。所以不害怕昏庸昏暗的君主所制造的禍患,而堅定地為民眾的利益著想,是仁愛明智的行為;害怕昏庸昏暗的君主所制造的禍患,而逃避被害死的災難,智慧聰明而看不見民眾的利益,是貪生怕死自私卑鄙的行為。我不忍心采取那種貪生怕死自私卑鄙的行為,不敢損傷仁愛明智的行動。先生有愛護我的心意,然而卻大大地傷害了我。”

    【說明】這一段與堂公的對話,充分表露出韓非為人民利益著想的大無畏精神,身處戰國末期的韓非,看到社會越來越混亂,人民越來越淒苦,心里非常沉重。但他也看到人民越來越希望天下一統,越來越希望安居樂業。作為荀子的學生,他從荀子思想中吸取了許多管理學知識、統治知識,尤其是看到秦國的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繁榮富強的道路,他就更迫切地想推廣自己的法治思想,所以他把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安危拋諸腦後。這種為民眾利益著想的大無畏精神,確實值得我們今天每一個知識分子學習。只有人民的利益才是最高的。


如果你對韓非子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韓非子》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