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注釋】往蹇來返︰ 《易經•蹇》中說︰“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
而能止,知矣哉。”意思說,往前走危險,就返身離開。
【譯文】等待自然條件對敵人不利時再去圍困敵人,用人為的假象去誘
惑敵人。向前進攻有危險,那就想辦法讓敵人反過來攻我。
【講解】作為獸中之王的老虎佔據地形有利的大山,必然橫行無忌,難
以捕獲。如果引誘老虎離開大山,那麼就很容易捉到它,正所謂“虎落平原
遭犬欺”。這是調虎離山的原意。
從引申的意義來說,“虎”指敵人,“山”指敵人佔據的有利地形或憑
借的有利條件。使敵人離開有利地形,或者使敵人失去有利條件,然後施行
襲擊和包圍,都可視為調虎離山之計。
《十一家注孫子》中說︰“兵得地者昌,失地者亡。地者,要害之地。”
在兩軍對峙時,佔據有利地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盤踞在有利地
形上的敵人不可硬踫,要想辦法調開它,使它處于不利的環境中,進而一舉
殲滅。
此計是調動敵人,以便加以消滅的一種計謀。“調”字是關鍵,也是難
點。一定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調得巧妙、靈活。大致說來,“調”有以
下方式︰
(1)亂之以虛。用虛虛實實的手法迷惑敵人造成敵人在判斷上的失誤,
使其如無頭之蠅一樣四處亂撞,伺機把敵人引誘到對其不利的地形上。
(2)激之以智。用智謀來激怒敵人,使其喪失理智,輕舉妄動。這就是
兵法所說的“怒而撓之”。
(3)誘之以利。以小恩小惠或巨額利益誘騙敵人離開其賴以生存之地。
(4)驅之以害。避害同趨利一樣,是人的本性。如果在敵人的內部或外
部制造禍害,敵人為了自保就會逃離。
(5)曉之以理。如敵人較為明智,就要曉之以利害,使其自動退讓。不
動干戈之法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