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斗志,散而
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注釋】需︰指易經的需卦。《雜卦傳》︰“需,不進也。”這里指不
進逼敵人。有孚︰ 《六十四卦經解•需》中說︰“孚,卵孚也。……鳥之孚
卵,皆如其期不失,故轉訓為信。”這里指讓敵人相信。光︰光明。這里指
戰局前途光明。
【譯文】如果把敵人逼得無路可走,它就會拼命反撲。讓敵人逃跑則可
以消減它的氣勢。對逃跑之敵要緊緊跟隨,不能過于逼迫,借以消耗其體力,
瓦解其斗志。等到敵人士氣低落、軍心渙散時再去捕獲它,這樣就會避免不
必要的流血犧牲。總之,不進逼敵人,並讓其相信這一點,就能贏得光明的
戰爭結局。
【講解】此計的最早表達是在《老子》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
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老子這句話體現出卓越的辯證思想。後世對此多有發揮。 《鬼谷子》指出︰
“去之者縱之,縱之者乘之。”《太平天國•文書》說︰“欲擒先縱,欲急
姑緩,待其懈而擊之,無不勝者。”欲擒故縱,亦寫作“欲擒姑縱”,意思
是為了捉住敵人,事先要放縱敵人。這是一種放長線釣大魚的計謀。
一般來說,一時縱敵,百日之患。但是,在特殊情形之下,縱敵不僅無
害,反而有益。在敵人被打敗但尚有一定實力時,不要急于進攻,防止敵人
垂死掙扎,拼命反撲,給我方造成不應有的損失。這就是兵法上常說的“窮
寇勿迫”。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放縱敵人虛留生路,讓敵人看到一線希望,思
想麻痹,然後伺機殲滅。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是欲擒故縱計謀的典型應用。諸葛亮對孟獲的數
次放縱,目的是使盂獲心悅誠服,永無反叛之意。當然縱敵須有節有度。項
羽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後來被劉邦逼死烏江;明朝建文帝放走燕王朱棣,
最後被朱棣奪得了皇位。這是歷史上縱敵不當致使國破家亡的血淋淋的事
實,後人不可不察。因此,縱敵不是放任不管、放虎歸山,而是戰略上的必
要放松,以防狗急跳牆。縱敵的最終目的是擒敵。“縱”是手段,“擒”是
目的,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
運用此計要銘記以下三點︰
(1)跑累了再抓。對于剛剛逃跑的敵人,不要急于追趕,而要讓他們繼
續逃跑。等到敵人跑得精疲力盡、毫無反抗能力之時,我們再動手去抓,可
謂手到擒來。
(2)養肥了再殺。養豬是為了吃肉,所以在殺豬之前,要千方百計地把
豬養肥。舍不得精飼料,養不出肥膘豬。急于殺豬,則其肉必瘦。養肥了再
殺需要忍耐的功夫。對于自己的宿敵和潛在之敵宜采取這一策略。
(3)吹大了再扎。捧殺猶如吹氣球,等到氣球吹得足夠大時再扎破它,
才會發出震耳的聲響。在爆炸聲中,被捧殺的對象身敗名裂。歷史上許多“笑
面虎”對付地位高、權勢大的政敵多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