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八 技藝

類別︰子部 作者︰沈括(宋) 書名︰夢溪筆談

    賈魏公為相日,有方士姓許,對人未嘗稱名,無貴賤皆稱“我”。時人謂之許我。言談頗有可采,然做誕,視公卿蔑如也。公欲見,使人邀召數四,卒不至。又使門人苦邀致之,許騎驢徑欲造丞相廳事,門吏止之不可,吏曰︰“此丞相廳門,雖丞郎亦須下。”許曰︰“我無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來。若如此,但須我去耳。”不下驢而去。門吏急追之不還,以白丞相。魏公又使人謝而召之,終不至。公嘆曰︰“許市並入耳,惟其無所求于人,尚不可以勢屈,況其以道義自任者乎!”

    賈魏公做丞相的時候,有一個方士姓許,對人從不稱呼名字,無論貴賤都稱“我”,當時人們稱他為“許我”。他言談非常有風趣道理,但性情狂傲怪誕,不把公卿貴族放在眼里。賈魏公想要見他,四次派人邀請他,他都不到。又派門人苦苦相邀,許我才來。許我騎著驢子直接要進入丞相客廳,門吏制止他不許進入,門吏說︰“這是丞相的廳門,即使是寺丞郎官也要下馬。”許我說︰“我沒有什麼要求助于丞相,是丞相邀請我來的,如果是這樣,只須我離開罷?”便不下驢而離去。門吏急忙追他,許我不回。門吏將事情經過告訴丞相,丞相又派人道歉並邀請他,但許我終究沒有去。魏公感嘆說︰“許我不過是一個平民,只因為他無所求于人,尚且不能用權勢屈服,更何況以道義為己任的人呢!”

    營舍之法,謂之《木經》,或雲喻皓所撰。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為“上分”,地以上為“中分”,階為“下分”。凡梁長幾何,則配極幾何,以為榱等。如梁長八尺,配極三尺丑寸,則廳法堂也,此謂之“上分”。楹若干尺,則配堂基若干尺,以為榱等。若楹一丈一尺,則階基四尺五寸之類。以至承懟 痢 觶 雜卸   街 爸蟹幀薄=準隊芯え健 取9 性蛞雜   滄韻露牽 案痛咕”郟 蟾駝咕”畚 熬饋保唬 砷 耍呵岸嗽弧扒案汀保 味嗽弧扒疤小保 執臥弧扒靶病保緩蠖嗽弧昂笮病保 趾笤弧昂筇小保 └笤弧昂蟾汀保婚岸映チ蝗嗽弧按  保 笠蝗嗽弧氨ㄈ薄#├案推街猓 蟾推郊縹 奧饋保磺案痛故鄭 蟾推郊縹 捌降饋保 酥  跋路幀薄F涫槿懟=暉聊局 ゅ 嫖 仙疲 傘賭揪 範嗖揮茫 從腥酥匚   嗔脊ヅ 灰狄病br />
    建房房屋方法的書叫做《木經》,有人說是喻皓所著。所有的房屋分為三部分︰從梁以上的是上部分,地面以上的是中間部分,台基是下部分。梁有多長,那麼所造的房屋屋脊也應該相應有多高,以此來確定椽子等構件的尺寸。比如梁是八尺長,那麼屋脊就應是三尺五寸,這是造廳堂的法則,這稱之為上部分。廳堂的柱子有多高,那麼廳堂的基礎也應造多高,以此來確定椽子等構件的尺寸。比如柱子高一丈一尺,那麼台階應該是四尺五寸。至于承重的斗拱和椽子、斜枋都有規定的法則,這就是中間部分。台階分陡坡、中坡和緩坡三等,皇官中台階的坡度以御輦抬法的不同作為區分的標準,抬輦從下面上台階,前竿的人雙臂伸直下垂,後竿的人雙臂向上舉直,這樣的坡度為峻道。抬前竿的人平肘抬,抬後竿的人平肩抬,這是慢道;抬前竿的人垂著手抬,抬後竿的人平肩抬,這是平道。這里所說的便是下部分。《木經》分為三卷。近年來對土木工程要求更加嚴格完善,舊《木經》不大適合了,沒有人去重新編寫, 這也是優秀工匠需要完成的一項任務啊!

    審方面勢,覆量高深遠近,算家謂之“■術”。■文象形,如繩木所用墨斗也。求星辰之行,步氣朔消長,謂之“綴術”。謂不可以形察,但以算數綴之而已。北齊祖亙有《綴術》二卷。

    審視方位地形,丈量高低及距離遠近,被算學家稱為“■術”。■宇是一個象形字,如同用繩去畫直線用的墨斗。推究天體的運行,以及推算節氣塑望變化,被稱為“綴術”。意思是說不能用外部的形態來考察研究它們,只是用算術綴連起來計算。北齊祖亙寫有《綴術》二卷。

    算術求積尺之法,如芻萌、芻童、方池、冥谷、塹堵、鱉、圓錐、陽馬之類,物形備矣,獨未有“隙積”一術。古法,凡算方積之物,有“立方”,謂六幕皆方者,其法再自乘則得之。有“塹堵”,謂如土牆者,兩邊殺,兩頭齊,其法並上下廣,折半以為之廣,以直高乘之,又以直高為股,以上廣減下廣,余者半之為句,句股求弦,以為斜高。有“芻童”,謂如覆斗者,四面皆殺,其法倍上長加入下長,以上廣乘之,倍下長加入上長,以下廣乘之,並二位,以高乘之,六而二。“隙積”者,謂積之有隙者,如累棋、層壇及酒家積罌之類。雖似覆斗,四面皆殺,緣有刻缺及虛隙之處,用“芻童法”求之,常失于數少。予思而得之,用“芻童法”為上行、下行,別列下廣,以上廣減之,余者以高乘之,六而一,並入上行。(假令積罌︰最上行縱橫各二罌,最下行各十二罌,行行相次,先以上二行相次,率至十二,當十一行也。以“芻童法”求之,倍上行長得四,並入下長得十六,以上廣乘之,得之三十二,又倍下長得十六,並入上長,得四十六,以下廣乘之,得三百一十二,並二位再三百四十四,以高乘之,得三千七百八十四,重列下廣十二,以上廣減之余十,以高乘之,得一百一十,並入上行,得三千八百九十四,六而一,得六百四十九,此為罌數也。“芻童”求見實方之積,“隙積”求兄合角不盡,益出羨積也。)履畝之法,方圓曲直盡矣,未有“會圓”之術。凡圓田,既能拆之,須使會之復圓。古法惟以中破圓法拆之,其失有及三倍者。予別為“拆會”之術,置園田,徑半之以為弦,又以半徑減去所割數,余者為股,各自乘,以股除弦,余者開方除為句,倍之為割田之直徑,以所割之數自乘,退一位倍之,又以圓徑除所得,加入直徑,為割田之弧。再割亦如之,減去已割之數,則再割之數也。此二類皆造微之術,古書所不到者,漫志于此。

    算術中求物體體積的方法,比如芻萌、芻童、方池、冥谷、塹堵、鱉、圓錐、陽馬等,各種物體的形狀都齊備了,只沒有隙積這一種算法。古代的算法,凡是算物體的體積,有立方體,是指六個面都是正方的物體,它的計算方法是把一條邊自乘二次便求得了。有塹牆,是說如土牆一樣的形狀的物體,兩個牆面是傾斜的,兩頭的面是直立的。它的截面積的算法是把上、下底面的寬相加,除以2,作為截面的寬,用直高與它相乘就得。再將直高作為股,用上底面的寬減去下底面的寬,得到的差數除以2 作為勾,用勾股定理算出弦,便是它的斜邊長。有芻童,是說形狀如倒扣在地上的斗,四個側面都是斜面。它的計算方法是︰把上底面的長乘以2,加上下底面的長,再把上底面的寬乘它,把下底面的長乘以2,加上底面的長,再用下底面的寬乘它;加上這二項,用高乘它們,再取它的六分之一,便得到了它的體積。“隙積”是說體積有空隙的堆垛體,像壘起來的棋子、分層建造的土壇和酒店里堆起的酒壇一類的東西。雖然像倒扣的斗,四個側面都是斜的,但是由于邊緣有殘缺和空隙的

    地方,若用“芻童法”計算,得出的數字往往比實際的數要少。我想出了一種算法;用芻童法算出它的上位、下位,另外列出它的下底寬,減去上底寬,將這一差數乘以高,取其六分之一,並入前面的數目就可以了。(如果有堆垛的酒壇子,頂上層長、寬都是兩只壇子,最底層長、寬都是12 只壇子,一層層相互錯開垛好。先從頂上層數起,數到有12 只壇子的地方,恰好是11 層。用芻童法來計算,把上層的長乘以2 得4,加下層的長得16,用上層的寬來乘它,得32。又用下層的長乘以2 得24,加以上層長得26,用下層的寬來乘以它,得312。上、下兩位相加,得344,乘以高得3784。另外將下層的寬12 減去上層的寬,得10,與高相乘,得110。加上前面的數字得3894。取它的六分之一,得649。這便是酒壇子的數目。運用芻童法算出的是“實方”的體積,運用隙積法算出的是截剩部分拼合成的體積,可以算出多余的體積。)丈量土地的方法,方、圓、曲、直的都有了,但是沒有會圓的算法。凡是圓形土地,既能夠拆開它,又必須讓它合起來能夠恢復圓形。古代的算法僅用“中破圓法”拆開來計算,它的誤差有達到三倍的。我另外發明了一種拆開、會合的方法;設置一塊圓形的土地,用它的直徑的一半作為弦;再以半徑減掉所割下的弧形的高,它們的差數作為股。弦、股各自平方,用弦的平方減去股的平方,它們的差數開平方作為勾,再乘以2,便是割下的弧形田的弦長。再割一塊田,它的算法也是這樣,將總的弧長減去已割部分的弧長,便是再割田的弧長了。(假如有一塊圓形田,直徑是十步,想•201•讓割出的弧形高二步,就用圓的半徑五步作為弦,五步的平方等于25,用半徑減掉弧形的高二步,將它們的差數三步作為股,平方得九。用它來減弦的數25,得16,開平方得四,這便是勾,再乘以二就得弧的弦長。將圓弧的高二步自乘,得數為四,再乘以二得八,退上一位為四尺,用圓的直徑相除。現在圓的直徑是十,已經滿了整十數,不除退上一位也可以。只需要將四尺加入弧弦長,便得出圓弧的弧長,共為八步四尺。再割一塊田,也依據這種方法。如果圓弧的直徑是20 步,要計算弧長,就應該折半,這便是所說的要用圓弧直徑來除它。)這兩類方法都是涉及精微的算法,是古書里沒有涉及到的,所以隨意記錄在這里。

    “蹙融”或謂之“蹙戎”,《漢書》謂之“格五”。雖止用數棋共行一道,亦有能否。徐德佔善移,遂至無敵。其法以己常欲有余裕,而致敵人于。雖知其術止如是,然卒莫能勝之。

    “蹙融”或稱為“蹙戎”,《漢書》稱它為“格五”。雖然規定了只用數粒棋子來同走一道,但技藝也有高低之分。徐德佔精干此道,以至于沒有敵手。他的下法是以己方常常要富裕,而致使敵手于險境。雖然知道他的下法是如此,但終于沒有人能勝過他。

    予伯兄善射,自能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性體少而勁,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聲清實,六者一張便正。凡弓性體少則易張而壽,但患其不勁。欲其勁者,妙在治筋。凡筋生長一尺,乾則減半;以膠湯濡而梳之,復長一尺,然後用,則筋力已盡,無復伸弛。又揉其材令仰,然後傅角與筋,此兩法所以為筋也。凡弓節短則和而虛,(“虛”謂挽過吻則無力。)節長則健而柱,(“柱”謂挽過吻則木強而不來。“節”謂把梢裨木,長則柱,短則虛。)節得中則和而有力,仍弦聲清實。凡弓初射與天寒,則勁強而難挽;射久天暑,則弱而不勝矢,此膠之為病也。凡膠欲薄而筋力盡,強弱任筋而不任膠,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弓所以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視其理,其理不因矯揉而直中繩,則張而不跛。此弓人之所當知也。

    我的大哥很會射箭,自己會做弓。他做的弓有六個好處。一是弓形體小而強度高,其二是弓易開而有力,三是久用弓力也不減弱,第四是天氣冷熱不同,而弓力不變,第五是開弓時弦聲清脆而堅實,第六是一開弓,弓體就正,沒有偏扭現象,凡是弓,弓體輕巧就容易拉開,而且使用壽命長,只是擔憂弓的強度不高;要想使弓強度提高,妙處在筋的處理上。凡是一尺長的筋,干了以後就縮短一半;用膠湯浸潤又極力梳直,又可以恢復到一尺長,然後再用的話,它的彈力已經沒有了,不能再伸弛。再揉制做弓用的材料,向開弓相反的方向彎曲,然後才繞上筋和角,這兩種方法都是用來處置筋的。凡是弓節短的,弓就易拉開而無力,弓節長的,弓就硬而且難開,如果弓節恰好的話,弓就易開而有力,而且弦聲清脆而堅實。一般的弓或在天寒時剛開始用來射,弓就硬而難拉開,而用久了,或在天熱的時候,弓就會變得軟而乏力,不能發箭,這就是膠造成的毛病。大凡弓上的膠要涂得薄一些,而筋要盡量泡透,弓的強弱是依憑筋的強弱而不依恁膠的厚薄,只有這樣,才能使弓久用而力不乏,天氣寒熱始終一致。弓能正的原因,是因為所用的材料,選擇材料的方法是要依據材料的紋路,其紋理不經過矯正就直的,在開弓時就不會偏。這是做弓的人應當知道的道理。

    小說︰唐僧一行曾算棋局都數,凡若干局盡之。予嘗思之,此固易耳,但數多,非世間名數可能言之。今略舉大數。凡方二路,用四子,可變八千十一局。方三路,用九子,可變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局。方四路,用十六子,可變四千三百四萬六千七百二十一局。方五路,用二十五子,可變八千四百七十二億八千八百六十萬九千四百四十三局,(古法十萬為億,十億為兆,萬兆為。算家以萬萬為億,萬萬億為兆,萬萬兆為垓。今但以算家數計之。)方六路,用三十六子,可變十五兆九十四萬六千三百五十二億八千二百三萬一千九百二十六局,方七路以上,數多無名可記。盡三百六十一路,大約連書萬字五十二,即是局之大數。(萬字五十二,最下萬字即萬局,第二是萬萬局,第三是萬億局,第四是一兆局,第二是萬兆局,第六是萬萬兆,謂之一垓,第七是垓局,第八是萬萬垓,第九是萬億萬萬垓。此外無名可紀。但五十二次萬倍乘之•203•即是都大數,零中數不與。)其法︰初一路可變三局,(一黑、一白、一空。)自後不以橫直,但增一子,即三因之,凡三百六十一增,皆三因之,即是都局數。又法︰先計循邊一行為法,(凡十九路得一十億六千二百二十六萬一千四百六十七局。)凡加一行,即以法累乘之,乘終十九行,亦得上數。又法︰以自法相乘。(得一百三十五兆八百二十一萬七千一百七十四億四千八百二十八萬七千三百三十四局,此是兩行凡三十八路變得此數也。)下位副置之,以下乘上,又以下乘下,置為上位;又副置之,以下乘上,以下乘下,加一法,亦得上數。有數法可求,唯此法最徑捷。(只五次乘便盡三百六十一路。)千變萬化,不出此數,棋之局盡矣。

    據小說記載︰唐朝僧人一行曾算過圍棋時可能下出不同局面的總數,一共有多少局,他都算出來了。我也曾經考慮過,這當然容易。但棋局數目太大,不是用現在的大數名稱可以表達出來的。現在我大略說一下,如果棋盤是兩路見方,就有四個用子位置,可以變化出81 種棋局。是三路見方,有九個用子位置,可以變化出︰39=1.9683 局;是方四路,有16 個用子位置,可以變化出︰316=430,6721 局;方五路,有25 個用子位置,可以變化出︰325=8472,8860,9443 局。(根據古法,十萬為億,十億為兆,萬兆為。而算家以萬萬為一億,萬萬億為一兆,萬萬兆為核。我們現在只是用算家的計算方法來計數。)方六路,有36 個用子位置,可以變化出︰336=15,0094,6352,9699,9121局。七路以上布局的,變化的局數無法計下來,如果將棋盤361 路的變局全記下的話,大概要連寫52個萬字才是局的大致數字。(52 個萬,那麼最後一個萬字表示萬局,第二個萬字是萬萬局,第三個萬字是萬億局,第四個萬字是兆局,第五個萬字是萬兆局,第六個萬字是萬萬兆局,萬萬兆稱為一垓,第七個萬字是垓局,第八個萬字為萬萬垓局,第九個字是萬億萬萬垓局,再住上就沒有大數名詞好用了。連接52 次萬倍相乘後所得的積數就是棋局總數的大概。這里只給出第一位的數字,其余的數字都略而不講。)計算的方法是︰先考慮一個點,它可以有三種情況。或放黑子,或放白子,或空著不放子。從它出發,不論橫直,每增加一個點,就多乘一個3;一直增加到全盤361 點,每次都多乘一個3,就得到棋局的總數了。另一種算法是︰先算出沿邊一行的棋局數,這個數稱為基本數。一行共19 個點,共得1162261467 局。每加算一行,就用這個基本數乘一次,乘盡19 行,也得到上段所講的棋局總數。又一種算法是︰將基本數相乘,(得135851717672992089 局,這是兩行共38 點變化出來的局數。)把這個數布列在籌算盤的上位,下位也列這個數,用下位數乘上位數,再乘以下位數;把結果布列在上位,下位也布列它,用下位數乘上位數,再乘以下位數;再用基本數乘一次;也得到前段所講的總數。求棋局總數有許多種方法,只有這種方法最快捷。(只須五次運算就得出361 個點所變化出的棋局總數。)棋盤上可能布置出的局面是千變萬化的,但是這個數目已經包括盡可能有的局面了。

    《西京雜記》雲︰“漢元帝造蹴,以蹴為勞,求相類而不勞者,遂為彈棋之戲。”予觀彈棋絕不類蹴,頗與“擊”相近,疑是傳寫誤耳。唐薛嵩好蹴,劉鋼勸止之曰︰“為樂甚眾,何必乘危邀頃刻之歡?此亦“擊”,《唐書》誤述為“蹴”。彈棋今人罕為之,有譜一卷,蓋唐人所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巔為小壺,四角微隆起。今大名開元寺佛殿上有一石局,亦唐時物也。李商隱詩曰︰“玉作彈棋局,中心最不平”。謂其中高也。白樂天詩︰“彈棋局上事,最妙是長斜”。“長斜”謂抹角斜彈,一發過半局。今譜中具有此法。柳子厚敘棋用二十四棋者,即此戲也。《漢書注》雲︰“兩人對局,白黑子各六枚”。與子厚所記小異。如弈棋,古局用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黑白棋各百五十,亦與後世法不同。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元帝愛好踢攏 蛺率股硤逍晾停 閶罷依嗨譜猶露植皇股硤逍晾偷撓蝸罰 謔親齙 宓撓蝸貳!蔽夜鄄斕 逭庵鐘蝸酚 氯 煥嗨疲 褂搿盎髹g”類似,我疑心是傳寫錯誤的緣故。唐代薛嵩愛好踢攏 醺杖白杷擔骸叭萌絲炖值撓蝸泛芏啵 惺裁幢匾 白盼O昭扒篤 討 賭兀俊貝舜σ參 盎髹g”,《唐書》錯誤地把它說成是“蹴”。彈棋這種游戲現在的人很少玩,有一卷棋譜,大約是唐代人所作。它的棋盤二尺見方,中心高聳如同倒扣的盂盆,最高處為一小壺,四角微微隆起。現在大名府開元寺佛殿上有一張石棋盤,也是唐代所制的,李商隱詩句說︰“玉•205.作彈棋局,中心最不平。”說的是彈棋盤中心高,白居易有詩句說︰“彈棋局上事,最妙是長斜。”“長斜”是說從角上斜著彈過去,一發過半局。今天的棋譜中仍然有這種方法,柳宗元談棋時說用24 棋,指的就是這種游戲。《漢書注》記載︰“兩人對局,白黑子各六枚。”與柳宗元所說的略有出入。如下棋,古局用17 道,合289 道,黑白棋各150,也同後來的下法不一致。

    算術多門,如“求一”、“上驅”、“搭因”、“重因”之類,皆不離乘除。唯“增成”一法稍異,其術都不用乘除,但補虧就盈而已。假如欲九除者,增一便是;八除者,增二便是。但一位一因之。若位數少,則頗簡捷;位數多,則愈繁,不若乘除之有常。然算術不患多學,見簡即用,見繁即變,不膠一法,乃為通術也。

    計算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求一”、“上驅”、“塔因”“重因”等等。這些簡捷算法都離不開乘除。但是“增成”法則稍為不同,它全不用乘除,只須移多補少就成了。例如,用9 除,就在下一位加上本位數字的一成;用8 除,就在下一位加上本位數字的兩成就行了。只是在進行這種運算的時候要一位一位的算,如果位數少,就比較簡捷,但位數多時,則反而繁復,不如普通的乘除法那樣普遍適用。不過,計算方法不妨多學。實際計算時,不要墨守成法,哪種方法簡捷就用哪種方法,如果一種方法用起來覺得繁復,就換另一種方法。這才是一般的原則。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慶歷中,有布衣畢N,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貼,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寶藏。

    用木板刻印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廣泛運用。自從五代馮瀛王開始用木板刻印五經,以後的經典書籍,都用木板刻印。慶歷年間,有個平民叫畢升,創造了活字印刷的技術。方法是用膠泥來刻制活字,活字的厚度薄得象銅錢邊緣,每個字做成一個印,然後用火把它殺硬。印刷前先準備一塊鐵板,在這鐵板上面鋪上松香、蠟和紙灰調和成的藥。要印刷時,就把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在鐵板里將字密密的排上,排滿以後,拿到火上烘烤,等到藥物有點熔化,用一塊平板在活字上面一按,整板字面就能平得象磨刀石那樣。如果只印兩三本書,這種方法不算簡便,如果印上幾十、幾百以至幾千本,那就非常快速。通常是準備兩塊鐵板,一塊板在印刷,另一塊板則另外排字,這板才印完,第二版已準備妥當,輪流使用,轉眼間就印好了。每個字都有幾個印,例如“之”、“也”等字,每個字有20多個印,以便準備一板內有重復的字時使用。不用的時候,就用紙貼上標簽,按每個韻為一類,放在木格里保存。如果踫上不常見到的字平時沒有準備好的,可以馬上刻制,用草火來燒它使它變堅硬,轉眼間就做成,不用木頭來做字印的原由,是因為本紋有疏有密,沾上水以後就會凹凸不平,而且和藥物粘連在一起,不容易取下。不如用膠泥制的好,用完把字板放在火里烤一下,讓藥物熔化,用手拂去後,字印就落下來了,一點也不會沾污。畢升死後,他的活字傳到了我的子佷們手里,到現在還珍貴地保存著。

    淮南人衛樸精于歷術,一行之流也。《春秋》日蝕三十六,諸歷通驗,密者不過得二十六七,唯一行得二十九;樸乃得三十五。唯莊公十八年一蝕,今古算皆不入蝕法,疑前史誤耳。自夏仲康五年癸已歲,至熙寧六年癸丑,凡三千二百一年,書傳所載日食,凡四百七十五。眾歷考驗,雖各有得失,而樸所得為多。樸能不用算推古今日月蝕,但口誦乘除,不差一算。凡“大歷”悉是算數,令人就耳一讀,即能暗誦;“傍通歷”則縱橫誦之。嘗令人寫歷書,寫訖,令附耳讀之,有差一算者,讀至其處,則曰︰“此誤某字”。其精如此。大乘除皆不下照位,運籌如飛,人眼不能逐。人有故移其一算者,樸自上至下,手循一遍,至移算處,則撥正而去。熙寧中,撰《奉元歷》,以無候簿,未能盡其術。自言得六七而已,然已密于他歷。

    淮南人衛樸,精通歷法,是唐代僧人一行之類的人物。《春秋》上記載了36 次日食,用各種歷法去驗算,精密的不過算出二十六七次,只有一行算出29 次,而衛樸卻測得35 次。只有莊公18 年的一次日食,在現在和過去推算日食的方法都算不出,懷疑是以前的史書記載錯了。從夏朝仲康五年癸已歲到熙寧六年癸丑歲,總共3201 年,書上記載的日食記錄,共475 次,用各種歷法考核驗證,雖然各有得失,而以衛樸推算出來的為最多。衛樸能不用算籌來推算日月食,只用口算乘除,也不會有一點差錯。凡是“大歷”都有一大堆數字,衛樸讓別人在他耳邊讀一遍,就能背出來,而“傍通歷”更是倒背如流。曾經叫人抄寫歷書,寫完後叫人在耳旁讀給他听,有差錯一個算碼的,讀到那里,他就說︰“這里錯了某字”,他精確到了這種地步。對大數目的乘除,用不著對位,就能迅速地運算,一般人的眼楮跟也跟不上。有人故意移動一個算籌,衛樸用手上下摸一遍,摸到移動的地方,馬上就能拔正。熙寧中衛樸主修《奉元歷》,因為沒有天文觀測記錄,所以他的才能沒有完會發揮出來,《奉

    元歷》的準確程度只達到六七成,但是已經比其他的歷法都精密了。

    醫用艾一灼謂之“一壯”者,以壯人為法。其言若干壯,壯人當依此數,老幼羸弱,量力減之。

    中醫學上用艾絨治病,每次燃燒一個艾炷叫做“一壯”,是以強壯的人為標準的。醫書上所說的灸多少“壯”,強壯的人應當按照這個數字,而老年、小孩或瘦弱的人,要酌量減少。

    四人分曹共圍棋者,有術可令必勝。以我曹不能者立于彼曹能者之上,令但求急,先攻其必應,則彼曹能者為其所制,不暇恤局;則常以我曹能者當彼不能者。此虞卿斗馬術也。

    四個人分兩方下圍棋,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人一定勝取。那便是,讓我方棋術較差的人在對方能手之前,要求他只管急攻,並且先攻擊對方非救不可的地方,使對方較強的人受到牽制,無暇顧全大局。再讓我方棋術較好的人去與對方技術較差的人作戰。這就是虞卿斗馬的方法。

    西戎用羊卜,謂之“跋焦”;卜師謂之“廝乩”。以艾灼羊髀骨,視其兆,謂之“死跋焦”。其法︰兆之上為神明;近脊處為坐位,坐位者主位也。近傍處為客位。蓋西戎之俗,所居正寢,常留中一間,以奉鬼神,不敢居之,謂之“神明”,主人乃坐其傍。以此佔主客勝負。又有先饉諞允逞潁 蚴稱淥冢 蜃砸Σ涫祝 松毖蚴悠湮で兀 街 吧轄埂薄F溲約 醒椋  鋼 攏 閱苧災 !吧轄埂蓖寥擻壬裰 br />
    西北的戎人用羊來佔卜,被稱為“跋焦”,巫師稱為“廝戰”。用艾火燒羊的胯骨,觀察它的裂紋,稱為“死跋焦”。這種方法是︰裂紋的上部為神明,接近脊椎處為坐位,坐位就是主位,靠近旁邊之處為客位。根據戎人的習俗,居室的正房,通常留下中央的一間房,用來供奉鬼神,人不敢居住,稱為神明,主人就坐在它的旁邊。用這種方法來預算主客勝負。還有先對谷物施加咒語,用帶咒語的谷物喂羊,羊吃了這種谷物,就會自己搖頭,于是殺了看它的五髒,這被稱為“生跋焦”,這些佔卜的言辭極靈驗,瑣細的事都能言中。土人對“生跋焦”尤其感到神奇。

    錢氏據兩浙時,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匠師雲︰“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賂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肢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人皆伏其精練。

    錢氏在統治兩浙的時候,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修到二、三層時,錢帥登上它,嫌木塔搖動,工匠說︰“還沒有鋪瓦,上面輕,所以如此。”于是在上面鋪了瓦,但是塔依舊和當初沒有鋪瓦時那樣晃動。無可奈何之際,工匠悄悄地讓妻子見喻皓的妻子,並贈送了金釵,尋問塔晃動的原因。喻皓笑著說︰“這很容易,只要每層鋪上木板後,再用釘子釘牢,就不動了。”工匠遵照喻皓所說的,塔就穩定了。因為釘板上下緊束,上、下、左、右、前、後六面相聯如同箱子一樣的嚴實,人踩在塔板上,六面都用了力,相互扶持,塔自然不會搖晃了。人們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醫者所論人須發眉雖皆毛類,而所主五髒各異,故有老而須白眉發不白者,或發白而須眉不白者,髒氣有所偏故也。大率發屬于心,稟火氣,故上生,須屬腎,稟水氣,故下生;眉屬肝,故側生。男子腎氣外行,上為須,下為勢;故女子、宦人無勢,則亦無須,而眉發無異于男子,則知不屬腎也。

    醫生說的人的須發、眉毛都是屬于毛類,但它們所從屬的五髒又各不相同,所以有老了胡須白而眉毛頭發卻不白的人,有頭發白而胡須眉毛不白的人,這都是從屬的內髒器官的功能各有所偏重的緣故。一般是頭發屬于心,承受火氣的影響,所以生于上;胡須屬于腎,承受水氣的影響,所以生于下;眉毛屬于肝,所以生于兩側。男子腎氣外行,上為胡須,下為外生殖器官,因為女子、太監沒有男性生殖器,所以也就沒有胡須,而頭發眉毛則和男子一樣,所以知道它不屬于腎。

    醫之為術,苟非得之于心,而恃書以為用者,未見能臻其妙。如術能動鐘乳,按《乳石論》曰︰“眼鐘乳當終身忌術”。五石諸散用鐘乳為主,復用術,理極相反,不知何謂。予以同老醫,皆莫能言其義。按《乳石論》雲︰“石性雖溫,而體本沈重,必待其相蒸薄然後發”。如此,則眼石多者,勢自能相蒸,若更以藥觸之,其發必甚。“五石散”雜以眾藥,用石殊少,勢不能蒸,須借外物激之令發耳。如火少必因風氣所鼓而後發,火盛則鼓之反為害,此自然之理也。故孫思邈雲︰“‘五石散’大猛毒。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須焚之,勿為含生之害。”又曰︰“人不眼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萬事休泰。唯不可服‘五石散’。”蓋以“五石散”聚其所惡,激而用之,其發暴故也。古人處方,大體如此,非此書所能盡也。況方書仍多偽雜,如《神農本草》,最為舊書,其間差誤尤多,醫不可以不知也。

    醫生的醫術,如果不是從心里理解,而只是依賴書本,是不會使醫術達到很高的水平的。例如蒼術和白術等能激發觸動石鐘乳的作用。根據《乳石論》說︰“服了石鐘乳,就永遠不能再服術。”五石散一類的散劑以石鐘乳為主,又用術來療理,這本是極為相反的事,我不明白這是什麼原理。我向老年的醫生請教,都講不出其中道理。根據《乳石論》說︰“礦物性藥物的性質雖然溫熱,而體質沉重,必須當它們相互發生作用時,其藥性才能發散出來”。照這樣的話,服石多了的話肯定會自己起作用,如若再用其他的藥刺激它,其藥性就會發散得更厲害了。在五石散中摻入了許多種藥,用石鐘乳的很少,勢必不能自己起作用而需要用其它的藥物來刺激它的藥性。比如火小,一定要用鼓風的方法使火旺起來;火很旺,若再鼓風就反而有害,這是一般的常識。所以孫思邈說︰“五石散是大猛急毒,寧可吃有大毒的野葛,也不要吃五石散。遇到這一藥方就必須燒掉它,不要讓它成為人類的禍害。”又說︰“人不服食乳石,諸事都不好,乳石在體內,萬事安寧。只是不可吃‘五石散’”。因為五石散集合了諸藥中那些不好的特性,集中起來使用,所以發作得又猛又急。古人在處方時大致如此,也不是這本書能講清楚的。何況醫藥書上有許多是不真實和雜亂的東西,比如《神農本草》是最古老的書,里面的錯誤特別的多,做醫生的不可不知。

    予一族子舊眼穹勞,醫鄭叔熊見之,雲︰“芎不可久服,多令人暴死。”後族子果無疾而卒。又予姻家朝士張子通之奏,因病腦風,服芎甚久,亦一旦暴亡。皆予目見者。又予嘗苦腰重,久坐則旅距十余步然後能行,有一將佐見予曰︰“得無用苦參潔齒否?”予時以病齒用苦參數年矣。曰︰“此病由也。苦參入齒,其氣傷腎,能使人腰重,”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自後悉不用苦參,腰疾皆愈。此皆方書舊不載者。

    我有一個同族的佷子長期服用川芎,醫生鄭叔熊見到了就說︰“川芎不可長久服食,久服大多會使人突然死亡。”後來我的同族佷子果然無病而突然死亡。另外,我的親家朝廷命官張于通的妻子,因患腦風頭痛,服食川芎很久,也是突然死亡。這些都是我親眼見到的。另外,我曾經患過腰部沉重疼痛的病,久坐之後,起來走路時要艱難的緩步走十幾步才能正常行走,有個下級軍官見到我說︰“你是否有用苦參潔齒的習慣?”我那時因牙病用苦參擦牙已幾年了。他說︰“這就是患腰痛病的原因。苦參的藥氣滲入到牙齒里,而這種藥的氣傷腎,長期用它擦牙,會使人腰部沉重。”後來太常寺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擦牙,時間久了也得腰病。從此之後,我們全都不用苦參擦牙,腰病也都好了。這些都是醫書上沒有記載過的。

    世之摹字者,多為筆勢牽制,失其舊跡。須當橫摹之,泛然不問其點畫,惟舊跡是循,然後盡其妙也。

    世上臨摹字帖的人,大多會被其筆的走勢而牽制,失去了原字的韻味。應當橫行臨摹,完全不去管點畫,只是按照舊的筆跡運筆,然後才能極盡它的妙理。

    古人以散筆作隸書,謂之“散隸”。近歲蔡君謨又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于“飛白”,亦自成一家。

    古人用散筆寫隸書,稱為散隸。近年蔡謨又用散筆寫草書,稱為“散草”,或者稱為“飛草”。

    他的方法都出自于飛白,也能自成一家。

    四明僧奉真,良醫也。天章閣待制許元為江、淮發運使,奏課于京師,方欲入對,而其子疾亟,瞑而不食,酚潰 饉摶印J狗鈁媸又  唬骸捌 丫 豢芍危 澇諉魅鍘!痹 唬骸骯燮浼彩疲 討 洳豢刪齲 穹接惺灤氡荻裕 苧郵罩 詵瘢俊狽鈁嬖唬骸叭鞜慫瓶傘V鈐嘟砸閹ュ  臥嘍攔Fぐ 嗡ゅ 淦染 輝嗑蛩饋H艏斃焊紋 罡紋ュ 蚱か倩海 裳尤鍘9宋奘躋病!蹦送兌  鐐砟四 拍浚 隕願脆ㄖ啵 魅戰Я斬蓯場T 蹕玻 鈁嫘υ唬骸按瞬蛔閬玻 紋菔娑 弈  病!焙筧展洹br />
    四明僧人奉真,是高明的醫生。夭章閣侍制許元作江淮發運使,回京向皇上奏報漕運勞績,正要迸官奏對,而他的兒子患急病,閉著眼楮不吃東西,憂愁欲死,已有一夜時間了。請奉真來診視,奉真說︰“脾已經完全散失了功能不可醫治,明日就會死。”許元說︰“看他的病勢,就知他不可救治,但我現在正有事必須入朝當面奏對,能否延長幾天期限呢?”奉真說︰“這樣似乎還可以,雖然他的各種內髒功能已經衰竭,但只有肝髒過于旺盛。脾髒被肝髒所克,脾氣必定先失,任何一髒喪去功能就會死。如果立刻疏瀉肝氣,讓肝氣衰減,那麼脾就能稍許緩解,可以延長三天時間,三天過後就沒有辦法了。”于是下了藥,到了晚上病人就張開眼楮,又稍許喝了點粥,第二天漸漸甦醒能吃些飯了。許元很高興,奉真笑著說︰“這不值得高興,不過肝氣暫時舒緩罷了,不能解決什麼問題。”三天過後,許元的兒子果然死了。


如果你對夢溪筆談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夢溪筆談》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