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醇樞密帥熙河日,西戎欲入寇,先使人覘我虛實,邏者得之,索其衣緣,中獲一書,乃是盡記熙河人馬、芻糧之數。官屬皆欲支解以殉,子醇忽判杖背二十,大刺面“蕃賊決訖放歸”六字縱之。是時適有戍兵步騎甚眾,芻糧亦富,戎人得諜書,知有備,其謀遂寢。
王子醇樞密使鎮守熙河時,西戎想要侵犯,先派人探听我方的虛實,被巡邏的人抓獲,搜查他衣服的邊飾,得到一封信,這封信記下了熙河人馬、糧草的數量。官屬都要把西戎密探處以分尸而死,王子醇很快就判打背20 下,在面上刺上“蕃賊決訖放歸”六個字後放了他。這時恰好有很多戍兵步騎,糧食也很富有,敵人得到消息,知道熙河已有準備,他們便打消了入侵熙河的計謀。
寶元元年,黨項圍延安七日,鄰于危者數矣。範侍郎雍為帥,憂形于色。有老軍校出,自言曰︰“某邊人,遭圍城者數次,其勢有近于今日者,虜人不善攻,卒不能拔。今日萬萬無虞,某可以保任。若有不測,某甘斬首。”範嘉其言壯,人心亦為之小安。事平,此校大蒙賞拔,言知兵善料敵者首稱之。或謂之曰︰“汝敢肆妄言,萬一不驗,須伏法。”校笑曰︰“君來之思也。若城果陷,何暇殺我邪!聊欲安眾心耳。”
寶元元年,黨項圍攻延安七天,幾次頻臨被攻破的危險。侍郎範雍為帥,非常憂慮。有一位老軍校出,說︰“我是當地人,幾次遭到敵人圍城,情形與今天非常相近。敵人不擅長進攻,終不能攻下城池。今天千萬不要擔憂,我可以擔保。如有意外,我甘願被斬首。”範雍對他的話十分贊賞,人心也因此而略為安定。事情平定,危險過去之後,這位軍校受到大大的獎賞提拔,說他最善于知兵料敵。有人對他說︰“你居然敢輕肆妄言,萬一沒有驗證,須伏法被斬首。”軍校笑著說︰“你沒有思考啊,如果城真的被攻陷,還有什麼工夫殺我呢!那番話不過暫時安慰大家的心罷了。”
韓信襲趙,先使萬人背水陣,乃建大將旗鼓,出井陘口,與趙人大戰,佯敗,棄旗鼓,走水上,軍背水而陣,已是危道,又棄旗鼓而趨之,此必敗勢也。而信用之者,陳余老將,不以必敗之勢邀之,不能致也。信自知才過余,乃敢用此耳,向使余小黠于信,信豈得不敗?此所謂“知彼知己,量敵為什。”後之人不量敵勢,襲信之跡,決敗無疑。漢五年,楚、漢決勝于該下,信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高帝在其後,絳侯、柴武在高帝後。信先合不利;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信復乘之,大敗楚師。此亦拔趙策也。信時威震天下,籍所憚者獨信耳。信以三十萬人不利而卻,真卻也,然後不疑,故信與二將得以乘其隙,此“建成墮馬”勢也。信兵雖卻,而二將維其左右,高帝軍其後,絳侯、柴武又在其後,異乎背水之危,此所以待項籍也。用破趙之跡,則殲矣。此皆信之奇策。觀古人者,當求其意,不徒視其跡。班固為《漢書》,乃削此一事,蓋固不察所以得籍者正在此一戰耳。從古言韓信善用兵,書中不見信所以善者。予以謂信說高帝,還用三秦,據天下根本,見其斷;虜魏豹,斬龍且,見其智;拔趙破楚,見其應變;西向師亡虜,見其有大志;此其過人者。惜乎《漢書》脫略,漫見于此。
韓信襲擊趙,先讓萬人背水布陣,于是樹起大將旗鼓,出井匠口,與趙人大戰,假裝失敗,丟棄旗鼓,退到水上,軍隊背水修築陣地,又是危險的路,又是丟棄旗鼓逃跑,這必定是敗勢。而韓信運用這個戰法,是因為陳余是老將,不用必敗之勢激他,不能達到目的。韓信知道自己才華超過陳余,才敢用這一辦法。假使陳余比韓信略微狡猾一點,韓信怎能不敗?這就是所謂“知彼知己,量敵為計”。後來的人不估量敵勢,沿襲韓信的戰略,必敗無疑,漢五年,楚、漢在垓下決勝負,韓信率30 萬大軍面對敵人,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高帝在他後面,絳侯、柴武在高帝後。韓信頭一次交戰不利,孔將軍、費將軍縱馬,楚兵不利,韓信又借機進攻,大敗楚軍。這也是攻陷趙國的策略。韓信當時威震天下,項籍所怕的人只有韓信。韓信以30 萬大軍戰不利而後退,是真後退,然後不疑,所以韓信與孔將軍、費將軍得以利用對方的空子,這就是“建成墮馬”勢,韓信兵雖然後退,但孔將軍、費將軍的軍隊環繞在他的左右,高帝軍在他後面,絳侯、柴武又在高帝後面,不同于背水之危,這就是防備項籍的方法。用破趙的辦法,就殲滅了。這都是韓信的奇策。考察古人,應當了解他的本意,不只是看表面行為。班固寫《漢書》,刪去了這件事,大概沒有發覺取勝項籍的原因正在這一戰。從古講韓信善用兵,但書中沒有見到韓信善用兵的情況。我以為韓信說高帝,還用三秦,據此作為天下根本,可以看出其果斷;俘虜魏豹,殺龍且可以看出他的智慧;拔趙破楚,可以看出他的善于應變;往西面向軍隊放走俘虜,可以看出他的大志,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可惜《漢書》漏見了,從這里隨便地可以看出來。
種世衡初營青澗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剛果有謀,以義烈自名。世衡延置門下,恣其所欲,供億無算。崧酗酒狎博,無所不為。世衡遇之愈厚。留歲余,崧亦深德世衡,自處不疑。一日,世衡忽怒謂崧曰︰“我待汝如此。而陰與賊連,何相負也?”拽下械系,捶掠極其苦楚,凡一月,濱于死者數矣,崧終不伏,曰︰“崧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見殺,則死矣,終不以不義自誣。”毅然不顧。世衡審其不可屈,為解縛沐浴,復延入臥內,厚撫謝之曰︰“爾無過,聊相試耳。欲使為間,萬一可脅,將泄吾事。設虜人以此見窮,能不相負否?”崧默然曰︰“試為公為之。”世衡遺遣之,以軍機密事數條與崧曰︰“可以此藉手,仍偽報西羌。”臨行,世衡解所眼絮袍贈之曰︰“胡地苦寒,以此為別。至彼須萬計求見遇乞,非此人無以得其心腹。”遇乞,虜人之謀臣也。崧如所教,間關求通遇乞,虜人黨而疑之,執于有司,數日,或發袍領中,得世衡與遇乞書,詞甚款密。崧初不知領中書,虜人苦之備至,終不言情。虜人因疑遇乞;舍崧,遷于北境。久之,遇乞終以疑死。崧邂逅得亡歸,盡得虜中事以報,朝廷錄其勞,補右侍禁,歸姓為王。崧後官至諸司使,至今邊人謂之“王和尚”。世衡本賣崧為死間,邂逅得生還,亦命也。康定之後,世衡數出奇計,予在邊,得于邊人甚詳。為新其廟像,錄其事于篇。
種世衡剛駐扎青澗城,有位紫山寺的僧人法崧,剛正果敢有謀略,以義正剛烈自稱。世衡召攬他安置在手下,隨他想要什麼,盡量滿足沒有數目。法崧酗酒縱賭,無所不為。世衡對他更好。留有一年多,法崧很感激世衡,自己一點不疑惑。一天,世衡忽然發怒地對法崧說︰“我對你這樣好,你卻暗地與賊勾結,為什麼要負我?”拖下去用刑具綁住捶打,他非常痛苦,一個月中幾次接近死亡。法崧始終不伏,說︰“法崧我是大丈夫,您听信奸人妄言要殺我,就是死了,也不以不義的罪名使自己蒙受誣辱。”毅然不顧。世衡看到他不可屈服,替他解開繩索讓他洗澡,又請進臥室內,隆重對待他,道歉說︰“你沒有過錯,不過是試試你罷了。想讓你做間諜,萬一你被敵人脅迫,將泄露我的事。倘若敵人因此而弄清了,能不辜負我嗎?”法崧沉默了一會說︰“我試著替您做這件事。”世衡送他走,把幾條軍事機密告訴法崧說︰“可以以這個為憑借,仍然給西羌送假情報。”臨走時,世衡解下所穿的絮袍送給法崧說︰“胡地特別寒冷,以這件衣作為分別紀念。到那里一定要想辦法求見遇乞,不是這個人不能得到實情。”遇氣,是胡人的謀臣。法崧依照世衡講的方法,輾轉求得見了遇乞,胡
人發覺而懷疑他,將他抓到官衙里。幾天後,有人打開世衡所贈的絮袍領中,得到世衡與遇乞的信,言詞十分親密。法崧當初不知道衣領中有信,胡人對他用盡了刑,他始終不講實情,胡人因此懷疑遇乞,放了法崧遷到北方邊境。很久之後,遇乞終因受懷疑而死。法崧偶然得以逃回來,把所得的胡人情報報告了朝廷,朝廷記載了他的功勞,補上右侍禁,歸為王姓。法崧後來官至諸司使,至現在邊人稱他為“王和尚”。種世衡本來叛法崧到了死地,偶然的機會得以生還,也是命運。康定年間以後,種世衡多次出奇計,我在邊疆,從邊人那里知道得十分詳細。為重新布置他廟中的神像,我在這里記下他的事。
祥符中禁火,時丁晉公主營復宮室,患取土遠,公乃令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塹。乃決汴水入塹中,引諸道竹木排筏及船運雜材,盡自塹中入至宮門。事畢,卻以斥棄瓦礫灰壤實于塹中;復為街衢。一舉而三役濟,計省費以億萬計。
大中樣符年間,宮中失火,當時丁晉公負責修復宮室,擔憂取土太遠會給施工帶來困難。丁晉公下令在附近挖街道取土,沒有幾天就挖成了好多巨大的壕溝。于是打開汁水的堤壩,將汁水引入濠溝之中,使各路的竹術排筏以及船只所運的各種材料,都從壕溝中進入運到宮門。官室修好之後,就把廢棄的瓦礫灰土填塞進壕溝中,又重新成為街道。這項措施一舉而解決了取土、運料和廢物處理三件事,節省的費用總計有億萬錢。
國初,兩浙獻龍船,長二十余丈,上為宮室層樓,設御榻以備游幸。歲久,腹敗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寧中,宦官黃懷信獻計︰于金明池北鑿大澳,可容龍船,其下量柱,以大木梁其上,乃決水入澳,引船當梁上,即車出澳中水,船乃 于空中。完補訖,復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為藏船之室,永無暴露之患。
本朝初年,兩浙地區的官員向皇帝獻龍船,船有20 多丈長,上面是官殿式的多層樓房,設有皇帝的臥榻,以備皇帝游覽。年歲久後,船的腹部腐爛需要修理,但在水中不能施工。熙寧年間,宦官黃懷信出了個主意,在金明池北面開鑿一個深水池,大小可以容納龍船,在水池府下安置柱子,上架大木梁,再放水入池,把龍船引到梁上後,就車出池中水,船就被架在空中,修補完後,又放水進池,使船重新浮起,抽去梁柱,在上面造一個屋頂把它蓋起來,就成為藏船室,這樣龍船就永遠不用擔心被日曬雨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