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呂獻可嘗言︰“讀書不須多,讀得一字,行取ヾ一字。”程伊川亦嘗言︰“讀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讀書者當作此觀ゝ。
【注釋】
ヾ行取︰取以實行。ゝ讀書者當作此觀︰陳繼儒《讀書十六觀》每則之後均綴這樣一句。
【譯文】
呂誨曾說過︰“讀書不用多,讀一點就取來實行一點。”程頤也說過︰“讀一尺書,還不如實行一寸。”讀書的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倪文節公雲︰“松聲、澗聲,山禽聲,夜蟲聲,鶴聲,琴聲,棋子落聲,雨滴階聲,雪灑窗聲,煎茶聲ヾ,皆聲之至清者也。而讀書聲為最。聞他人讀書聲,已極可喜;更聞子弟讀書聲,則喜不可勝言矣。”又雲︰“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無少害者,惟書。不問貴賤,貧富,老少,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故有全利無少害也。”讀書者當作此觀。吳生曰︰此謂讀書者不以利為利,以書為利也。
【注釋】
ヾ煎茶聲︰舊時茶用水煎煮,故有煎茶聲(茶爐內水沸聲)。
【譯文】
倪文節公說︰“松樹間的風聲,山澗水流聲,山林禽鳥鳴聲,夜晚草蟲叫聲,仙鶴的聲音,琴聲,棋子放到棋盤上的聲音,雨水滴在階石上的聲音,雪霰酒在窗上的聲音,煎茶聲,這些都是最清雅的聲音。而讀書聲又是最清雅的。听別人的讀書聲,已經很可喜,更听到自己子弟的讀書聲,那喜悅是說不盡的了。”他又說︰“天下的事,常是有利有弊各得其半。有全部的利而沒有一點害的,只有書。不問人的貴賤,貧富,老少,讀有一卷書,就有一卷的益處,讀一天書,就有一天的益處。所以說是有全利而無少害。”讀書的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吳生按︰這是說讀書人不把利看作利,而把書看作利。
【原文】
範質自從事未嘗釋卷。曰︰“嘗有異人言吾當大用ヾ,苟如星士言,無學術何以處之?”讀書者當作此觀。
【注釋】
ヾ大用︰做大官。
【譯文】
範質從做官以後就沒放松過讀書。他說︰“曾有異人說過我將來一定會做大官的。如果真像所說的這樣,沒學問將怎樣去做這大官?”讀書的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沈攸之晚好典冊,常曰︰“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葉石林雲︰“後人ヾ但令不斷書種,為鄉黨ゝ善人,足矣。若夫成否則天也。”讀書者當作此觀。
【注釋】
ヾ後人︰指自己的子孫後代。ゝ鄉黨︰鄉里間。
【譯文】
沈攸之晚年喜讀書,他說,早知道能否做官有天命決定,我早幾年就該好好讀書了。葉石林說,後人只要讓他們能讀書,做鄉里間的善人,就滿足了。至于能否有成就,那是由天命決定不可強求的。讀書的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孫蔚家世積書,遠近來讀者恆有百余人。蔚為辦衣食。ヾ讀書者當作此觀。
【注釋】
ヾ辦衣食︰指解決他們生活上的需要。
【譯文】
孫蔚家中累世藏書。遠近來他家讀書的人,經常有一百多,孫蔚為他們辦衣辦食,讓他們安心讀書。讀書的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東坡《與王郎書》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文物ヾ之類,亦如之也。若學成,八面受敵ゝ,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讀書者當作此觀。
【注釋】
ヾ文物︰此處指禮樂典章制度。不是指有歷史意義藝術價值的古代遺物。ゝ八面受敵︰本指戰事中處敵圍中。比喻各方面均作過了研究。
【譯文】
甦東坡《與王郎書》中說︰“年青人有志于學的,每一書都分幾遍讀它。書的內容豐富如海,各種寶藏都有,人的精力,不能把它全部容納吸收,只能取得自己想研究的部分。所以我希望讀者,每次讀書都立定一個專題去探求。例如這次要研究歷史之興亡治亂中的聖賢作用,就只針對這方面去求,不要想別的念頭。又另外重讀一遍時例如求事跡,文物或其他時,也照這樣辦法(每次集中在一個問題)。等到學成八面受敵,就和只接觸一下表面的人不能比,要高得多了。”讀書的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董遇挾經書,投閑習誦,人從學者,不肯教之。雲︰“先讀百遍,而義自見。”欒城雲︰“看書如服藥,藥多力自行。”讀書者當作此觀。
【譯文】
董遇他帶著經書,一有閑就拿來讀。有跟他學習的,他也往往不肯教他們而說︰“先去讀一百遍,這樣書中的精義就自動呈現在面前了。”欒城說︰“看書好比服藥,服藥多了,藥力自會發揮作用。”讀書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江祿讀書未竟,雖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齊,然後得起,故無損敗。人不厭其假求焉。齊王攸就人借書,手刊ヾ其謬,然後返之。讀書者當作此觀。
【注釋】
ヾ刊︰改正。
【譯文】
江祿讀書沒完,雖然遇到緊急情況,也一定要把書整理收拾好才起身離開,所以書不易損壞。朋友見他來借書也都願借給他。齊王攸向人借書,讀時發現書中的錯,都改正了再去還人。讀書的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劉顯時稱“學府”ヾ,每共孔奐討論,深相嘆服。乃執奐手曰︰“伯喈墳索ゝ,悉與仲宣。吾當希彼蔡君,足下無愧王氏。所保書籍,尋以相付。”讀書者當作此觀。
【注釋】
ヾ學府︰大學問家。ゝ墳索︰典籍書冊。
【譯文】
劉顯被時人稱作“學府”。他和孔奐一起讀書討論,很欣賞佩服孔奐的才學。拉著孔奐的手說︰“蔡伯喈的藏書,都送給王仲宣了。我要向蔡邕學習,你完全當得起現在的王粲。我所有的藏書,都將送給你。”讀書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甦子美客外舅ヾ杜祁公家,每夕讀書,以酒一斗為率。密覘之,子美讀《漢書•張良傳》,至良與客椎擊秦皇帝,撫掌曰︰“惜乎,擊之不中!”遂滿飲一大白ゝ。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撫案曰︰“君臣相遇,其難如此!”復舉一大白。公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讀書者當作此觀。
【注釋】
ヾ外舅︰岳父。ゝ大白︰大酒杯,一大白︰一大杯酒。
【譯文】
甦子美借住于岳父杜祁公家。每晚讀書,總要喝一斗酒。杜祁公暗地觀察,見甦子美讀《漢書•張良傳》中張良和刺客一起用大鐵椎襲擊秦始皇這一段,一邊拍著手說︰“真可惜沒有擊中!”一邊就喝一大杯酒。又讀到“張良對漢高祖說,當時我先在下邳起事,後來與你皇上在留地會合,這是天授給你皇上的。”甦子美又拍著桌子說︰“君臣的相遇,如此之不易!”又喝一大杯。杜祁公笑著說︰“有這樣的下酒物,一斗酒真不算多啊!”讀書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黃涪翁雲︰“擘書覆瓿,裂史粘窗,誰不惜之!士厄窮途,陷落冤阱。聞者不憐,遇者不顧,听其死生。是賢紙上之字而仇腹中之文。哀哉。”讀書者當作此觀。吳生曰︰窮生寒士,自振不暇。安能及人?此為讀書而冠進賢ヾ者發也。然今之驅高車,擁大蓋ゝ者,誰非讀書之人?力可顧盼成飾,咳唾為恩,而于素交貧識ゞ,反成掩面,又安望其聞即憐,遇而顧乎?三覆斯言,良可慨嘆!
【注釋】
ヾ冠進賢︰戴進賢冠。進賢冠是儒者所用冠,上有梁。以梁數分別貴賤。三梁為高官,一梁為小吏,私學弟子等用。這里“冠進賢者”特指高官,與下“驅高車,擁大蓋”呼應。ゝ大蓋︰蓋是車上遮陽御雨的傘,大蓋是有身份的人所用。ゞ素交貧識︰貧賤時的朋友。
【譯文】
黃涪翁說︰“把書撕下來去蓋瓿,去糊窗,誰看見了都會覺得可惜。讀書人陷入窮途末路,甚至落入冤阱,听見的人不憐惜,遇到的人連頭也不回,隨他自生自滅,這是看重紙上的文字,而不看重腹中的文字,真是很可哀的。”讀書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吳生按︰貧寒的書生文士,自己顧自己尚有困難,怎能幫助到別人?這是為讀書而戴進賢冠的人講的啊。不過現今的擁有大車大蓋的大官,誰不是讀書人出身的?他有能力用眼看一下就成了夸獎,用嘴說一聲就等于施了恩惠,但他們對過去的貧賤之交,反而視如陌路人,又怎能期望他們“聞即憐,遇而顧”呢?多讀幾遍這幾句話,真會有很多感嘆的。
【原文】
蔡君謨嘗作小吳箋雲︰“李及知杭州日,市白集ヾ一部,乃為終身之恨。”郎基清慎無所營,嘗曰︰“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須作,況重于此乎?”唯頗令人寫書。樊宗孟遺之書ゝ曰︰“在官寫書,亦是風流罪過。”基答曰︰“觀過知仁ゞ,斯亦可矣。”讀書者當作此觀。
【注釋】
ヾ白集︰白居易詩集。ゝ樊宗孟遺之書︰據《北齊書•郎基傳》,“沈子義曾遺之書曰︰在官寫書,亦是風流罪過。”這里作樊宗孟,或誤。《古今圖書集成》《讀書十六觀》作“或遺之書”。ゞ觀過知仁︰語出《論語•里仁》。是說人的過錯也有不同種類。看他犯什麼過,可知他的人品(是仁或否)。郎基用這話作答,是說雖是錯,還是可以的。與貪贓枉法等是不同的。
【譯文】
蔡君謨曾寫過小吳箋,稱︰“李及在杭州知府任上,買了白居易集一部,成了他終身的恨事。”郎基清審慎廉潔,不經營家產,不追求錢財。曾說︰“在做官的任所,連木枕這樣的小東西也不要去添置,更不用說比這大的東西了。”但他卻在官任上讓人抄寫了不少書。樊宗孟寫信給他說︰“在官任所讓人抄寫書籍,也是一種風流罪過。”郎基回信說︰“《論語》上講‘觀過知仁’,這也算是一例吧。”讀書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朱晦翁雲︰“漢吳恢欲殺青ヾ以寫《漢書》。晁以道嘗欲得公ゝ傳,遍求無之。後得一本,方傳寫得。今人連寫也自厭憎,所以讀書苟簡。”讀書者當作此觀。
【注釋】
ヾ殺青︰準備好寫書的材料。ゝ公傳︰《春秋》有《左傳》《公羊傳》《梁傳》三傳。此處指後二傳。
【譯文】
朱熹說︰“漢時的吳恢曾想殺青來寫《漢書》,晁以道曾要找《公羊》、《梁》二傳,一直找不到,後來找到了才抄寫下來,得一復本,現在的人連抄寫也感到麻煩,所以讀書也不認真。”讀書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陳子兼雲︰“讀竇、灌、田ヾ傳,想其使酒罵座ゝ,口語歷歷,如在目前。便是靈山一會ゞ,儼然未散。”讀書者當作此觀。
【注釋】
ヾ竇灌田︰田是漢武帝時丞相。竇嬰為前丞相,灌夫是竇嬰的門客,灌夫得罪于田,竇嬰救之而連帶獲罪被殺。ゝ使酒罵座︰這是灌夫的事,他曾為太僕、燕相等官,後被免官,在酒席間罵座而遭田彈劾,滿門抄斬。ゞ靈山一會︰佛家有靈鷲山,道家有蓬萊山均稱靈山。靈山一會指仙山之會。
【譯文】
陳子兼說︰“讀竇嬰、灌夫、田的傳記,想象當年灌夫使酒罵座的情形,一句一句清清楚楚,就像在眼前一樣,就像靈山一會還沒散的樣子。”讀書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趙季仁謂羅景綸曰︰“某生平有三願︰一願識盡世間好人,二願讀盡世間好書,三願看盡世間好山水。”羅曰︰“盡則安能?但身到處莫放過耳。”讀書者當作是觀。
【譯文】
趙季仁對羅景綸說︰“我生平有三個願望,一是能識盡天下好人,一是能讀盡人間好書,一是能看盡世間好山水。”羅景綸說︰“要盡怎麼可能?只要踫到時不放過就好了。”讀書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顏之推雲︰“吾每讀聖賢之書,未嘗不肅衣對之。其故紙有五經辭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ヾ也。”溫公謂其子曰︰“賈豎藏貨貝,儒家惟此計,然當知寶惜。今釋子老氏ゝ,猶知尊敬其書,豈以吾儒反不如乎?”趙子昂書跋雲︰“聚書藏書,良匪易事。善觀書者,澄神端虛,淨幾焚香,勿卷腦ゞ,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夾刺々,隨損隨修,隨開隨掩,後之得吾書者,並奉贈此法。”讀書者當作此觀。
【注釋】
ヾ穢用︰隨便亂用,褻瀆了紙上的經義和賢人,故稱“穢”。ゝ釋子老氏︰指佛道兩家信徒。ゞ卷腦︰書脊舊稱書腦。這是講不把書卷起來以免傷及書腦。々夾刺︰刺為古人名片。夾在書中也會對書有所損害。
【譯文】
顏之推說︰“我每次讀聖賢的書,沒有不整肅衣裝就讀的,有的舊紙上面有五經詞義或有賢人姓名,所以都不敢隨便亂用的。”司馬溫公對他的兒子說︰“商人藏貨幣,儒家只有藏書。你應當知道愛惜,現在佛家道家也都知道尊敬他們的經典書籍,難道我們儒家反而不如他們嗎?”趙子昂在藏書後寫的跋語說︰“聚書藏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讀書的人要淨心正慮,弄干淨桌子,點上香,不把書卷起,不折書頁的角,不用手指甲去指點字,不用唾沫去翻書頁,不把書當枕頭用,不把名刺夾在書中,偶有損壞要隨即修好,打開讀了,讀畢隨手關好,將來誰得到我的藏書,我把這愛書的方法也一起奉贈。”讀書人應當有這樣的觀點。
【原文】
昔人嗜古書,上梯層崖,下縋窮淵,凡碑版釜之文,皆為搜而傳之。薰以芸蕙,襲以縹緗,其典籍之癖如此。予也鄙,少秉攸好,頗藏異冊,每欣然指謂子弟曰︰“吾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吾性樂賓客而憚悔尤,庶幾仗此,其可老而閉戶乎!”乃于竹窗之下,抽憶舊聞,纂《讀書十六觀》,蓋浮屠之修淨土有《十六觀經》而觀止矣。
華亭陳繼儒撰ヾ。戊午冬盡吳應箕書。
【注釋】
ヾ華亭陳繼儒撰︰此段為陳繼儒自己為《讀書十六觀》所作之序。吳應箕作《讀書止觀錄》時,以《讀書十六觀》為卷四,而移序文于後。
【譯文】
過去的人有嗜愛古代典籍的,他們向上爬到層層山崖,向下懸到很深的淵谷,凡是刻在碑上或者古青銅器上的文字,都要找出來記下使之流傳。用香草去燻它,用淡青淡黃的絲帛裝幀它。他們對典籍的愛好就達到如此的程度。我雖鄙陋,但自少也有這種愛好,也收藏了一些少見的書,常常高興地指著告訴子弟說︰“我讀那些沒見過的書時,就像得到一個好朋友,而看那些讀過的書時,就像又踫到了老朋友。我生性喜歡朋友而怕過失,或許就靠這些書可以在晚年閉門安居吧。”于是在竹窗之下用空閑時間,回憶舊時讀書所得,寫成這《讀書十六觀》,佛家修淨土的,有一種《十六觀經》讀過就好了。以上是華亭陳繼儒所寫。吳應箕在戊午冬末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