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溫公蜀公議樂律

類別︰子部 作者︰宋•戴埴 書名︰鼠璞

    予觀範蜀公《與司馬溫公議樂律書》,蜀公謂房庶赤法古本《漢書》︰度起于黃鐘之長,以子谷黍中者一黍之起,積一千二百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今文脫“之起積一千二百黍”八字,故累黍為赤,縱置太長,橫置太短,新赤橫置之,不能容一千二百黍,則大其空徑四厘六毫,是以樂聲太高,皆由談以一黍一分,不若以一千二百黍實管中,隨其長短斷之為黃鐘九寸之管,九十分其長一分,取三分以度空徑,數合則律正,是度由量起。溫公據《漢書》正本謂律法以一黍之廣定為度之九十分,得黃鐘之長,是度由律起。予謂先王吹ㄍ竹以听鳳鳴,六律六呂生焉。天地未嘗無自然之中聲,復懼其中聲之不傳,于是因十二 以制律,而驗之于氣,氣之應有淺深,管之入地有長短,驗子于黃鐘,驗未于林鐘,驗寅于太簇,氣至則灰飛,管差則不驗,律建而天地之中聲有所考。復起于黃鐘之長,取子谷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凡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寸、尺、丈、引定而度生焉,度立而黍之長短有所考。復起于黃鐘之龠,以子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升、斗斛定而量生焉,量立而黍之小大有所考。復起于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斤、鈞、石定而衡生焉,衡立而黍之輕重有所考。四者具存,或自源而徂流,如先王以律起度、量、衡可也。或自流尋源,因度、量、衡以起律,亦可也。四者既亡,周漢之議已為不同,司馬遷、劉歆、班固以為一上一下,劉安、京房、鄭康成以蕤賓為重上生,呂不韋以大呂為重下生,或代律以準,或代律以鐘,或代律以笛,卒無一定之論。況二公當漢唐五代之後,欲爭《律歷志》之全脫,以定一代之制,人固知其為難。然主蜀公之說者,但當辨子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之有合于度與否,不必曰度之起律非也。主溫公之說者,但當辨一千二百黍積實管中為九寸,取其三分以為空徑,果有合于量與否,不必曰量之起度非也。天文局觀天而驗歷,太史局算歷以測天,所得苟精,未嘗不合。倘溫公因《律歷志》之元本取為度以作律,驗之于氣灰飛,苟應則度可為律。蜀公因《律歷志》之古本取為量以作律,驗之于氣灰飛,苟應則量可為律。蓋有天地之中土,則有天地之中氣,而中聲應焉。律、度、量、衡者,起于黃鐘,《月令》于中央土有律中黃鐘宮之說,是律呂之出于自然,豈有古今之殊,不能求律于人而求律于天,氣驗則律驗,度、量、衡亦于是而論定矣。正不待較古本、今本之異同也。


如果你對鼠璞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鼠璞》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