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溫公《通鑒》著魏文侯師卜子夏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來歷本《戰國策》,以《史記》考之,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則子夏乃周敬王十二年、魯定公二年生,孔子卒周敬王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 七十三歲,子夏時二十九歲,後十一年哀公卒,繼元王七年、貞定王二十八年、考王十六年、威烈王二十三年,子夏當一百一十四歲。周王更代之際,年有重疊,不過差之三四年,如《史記》則子夏當威烈王二十三年,亦百零四歲。孔子既沒,子夏已有老西河之說,但不知果得如許歲數否。柳子厚論孔子弟子曾參最少,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論語》出于有子、曾子門人,已有曾子啟手足之事,則子夏死曾子先矣。《通鑒》書周命三晉為諸侯于威烈王二十年,魏之始侯文侯斯也。或子夏無如許歲數,溫公以師子夏為文侯美事,系之,然當加初字以著其始。《史記•世家》曰︰盜殺晉幽公,魏斯立其子烈公,烈公立十九年,始命三晉為侯。則師子夏未必魏斯既侯以後事也。《通鑒》又著子思言衛侯事于周安王二十五年,來歷本《孔叢子》,時去孔子卒一百一十二年,伯魚先孔子卒五年,計伯魚最末年言衛侯事,時亦已一百一十七年,凡此疑皆往事追書之,但溫公既書曰某年,必有實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