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縣邑

類別︰子部 作者︰宋•羅璧 書名︰羅氏識遺

    縣邑二字古不通稱,不同制,《周禮》曰︰四井為邑,四甸為縣。鄭玄注︰縣,方二千里,縣,自王城三百里外至四百里曰縣。《周書》作雒篇曰︰千里百縣。謂縣方十里。《禮記》、《左傳》注︰邑皆四井。但《傳》言邑多不同,如叔段請制曰︰岩邑也。凡以地著皆稱邑。鄭人以隨州蓼伐楚<門斫>廉曰︰“日虞四邑之至也”,與夫“敝邑”之類。國例稱邑,又曰︰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則初無四井限也。若溫,欒豹之邑,範文子欲之,曰︰溫,吾邑也。昭五年《傳》曰︰韓賦七邑,皆成縣也。《史記》言晉六卿欲弱公室,遂以法盡滅其族,而分其邑為十縣,各令其子為大夫,則縣邑在春秋已相混。戰國秦封衛鞅商於十六邑。按商於為宏農縣名,則鞅封邑特宏農縣六十四井地爾。周亡,赧王獻邑三十六于秦武公,嘗謂楚令尹子昭曰︰西周之地絕長補短,不過百里,竊疑亦四井之邑。班固漢史剖析尤明,《漢書•高帝》曰︰沛豐邑中陽里人。應劭注曰;沛,縣也;豐,其鄉也。師古注︰沛者,秦泗水屬縣;豐者,沛之聚邑。又沛公入關,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故知邑系于縣,六年令天下縣邑城。師古注︰縣之與邑皆令築城。十二年上擊黥布,還過沛,及去,父老空縣,皆之邑奉獻。縣邑在漢初實為二,意其時井邑之制猶有存者。按商鞅變秦,並諸小鄉都邑為縣,縣一令,而古制盡亡。《詩》、《書》言夏邑、商邑、豐邑。《易》曰︰改邑、黃帝邑涿鹿、舜所居成邑,《論語》︰十室之邑,千室之邑。師古訓;聚邑是已指人眾聚居處言之。《韻釋》︰郡者,郡聚也;縣者,懸也,懸于郡之謂縣。縣系于郡,秦制明矣(《左傳》哀二年趙簡子誓眾曰︰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則古縣大于郡,而郡名亦不始秦)。又參上古先王惟以州統國,《尚書》︰益、稷州十有二師。鄭玄注︰一師領百國,州十有二師,則每州千二    百國。班固述井地法曰︰五國為屬,十國為連,二十國為卒,二百一十國為州。《禮記•王制》亦曰︰州建百里之國。《周禮》以星土辨九州之地,封域皆有分星。鄭玄注︰凡州是大界,其中封國各有限域,是公、侯、伯、子、男之國散布九州之間。而州大國小也,故黃帝畫野分州,言得百里之國萬區,《易》稱先王建萬國,《書》言協和萬邦。以見古但九州、十二州,而國則無限。周衰,列國轉相吞滅,國之大者遂連城數十,戰國通天下為七國,于是國之名大于州。秦懲封建,析國為郡,古三十六,漢晉以來遞變而小之,復有郡國之號,州之名遂布天下,所謂國者,並所統州郡名之。                       


如果你對羅氏識遺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羅氏識遺》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