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丈、尺、引為度,龠、合、升、斗、斛為量,古人以律制器,皆自黍積而十之,十而衍之,度量咸同。惟衡以二十四銖為兩,十二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初不以十數拘。按劉歆說曰︰一龠容千三百黍,重十二銖,兩十二銖為二十四銖,故兩之得名,十二銖倍之也。二十四,氣之象也。十六兩為斤,四時乘四方之數(春、夏、秋、冬、子、午、卯、酉、寅、申、巳、亥、辰、戌、丑、未),總三百八十四銖,備六十四卦全盡也。三十斤為鈞,一月之數,總四百八十兩(六甲一周三百六十日,半月一節,總八節,計一百二十日),六旬行八節之象也。四鈞為石,四時之數,總一百二十斤,十二月之象也。衡之制數亦精矣。若銖、兩、斤、鈞之義,銖者惟細可殊異也,兩者兩十二銖而名也,斤者名也,鈞者均也,石者大也。權主智,智流動于不拘;衡主禮,禮齊一,故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