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外篇三 與甄秀才論《文選》義例書

類別︰史部 作者︰章學誠(清) 書名︰文史通義

    辱示《文選》義例,大有意思,非熟知此道甘苦,何以得此?第有少意商復。夫踵事增華,後來易為力,括代總選,須以史例觀之。昭明草刨,與馬遷略同。由六朝視兩漢,略已;先秦,略之略已。周則子夏《詩序》,屈子《離騷》而外,無他策焉。亦猶天漢視先秦,略已、周則略之略已。五帝三王,則本紀略載而外,不更詳焉。昭明兼八代,《史記》采三古,而又當創事,故例疏而文約。《文苑》、《文鑒》,皆包括一代;《漢書》、《唐書》,皆專紀一朝;而又藉前規,故條密而文詳。《文苑》之補載陳隋,則續昭明之未備;《文鑒》之並收制科,則廣昭明之未登。亦猶班固《地志》之兼采《職方》、《禹貢》,《隋書》諸志之補述梁、陳、周、齊,例以義起,斟酌損益,固無不可耳。夫一代文獻,史不盡詳,全恃大部總選,得載諸部文字于律令之外,參互考校,可補二十一史之不逮。其事綦重,原與揣摩家評選文字不同,工拙繁簡,不可屑屑校量。讀書者但當采掇大意,以為博古之功,斯有益耳。

    【 譯文】

    承蒙給我看《 文選》 的主旨和體例,很有道理,不是熟知這事業的甘苦,憑什麼獲得這些?只是有少許意見商量。繼續以前的事情並增添光彩,後來的人容易進行,包括一個朝代的匯總選集,必須用史書的體例觀看。昭明太子創始,和司馬遷大致相同。昭明《 文選》 中從六朝比較兩漢,兩漢簡略,先秦簡略又簡略。周代子夏《 詩序》 、屈子《 離騷》 以外,沒有其它作品。這也像《 史記》 中漢代比較先秦,先秦簡略,周代就簡略又簡略。五帝三王,就本紀簡略記載以外,不再詳細敘述。昭明《 文選》 兼有八代,《 史記》 采取上古、中古、近古,而又在事情創始的時候,所以體例疏闊而文辭簡略。《 文苑英華》 、《 宋文鑒》 ,都包括一個朝代;《 漢書》 、《 唐書》 ,都專記載一個朝代;而又憑借前人的規範,所以條例周密而文辭詳細。《 文苑》 補充登載陳、隋文,就是續昭明《 文選》 ‘所沒有具備的;《 文鑒》 同時收制科應試文章,就是擴展昭明《 文選》 所沒有登載的。這也就像班固《 地理志》 的兼采《 周禮• 職方氏》 、《 禹貢》 ,《 隋書》 諸志的補充梁、陳、周、齊的典章制度。體例根據主旨產生,斟酌增減,本來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一個朝代的文獻,史書不詳盡記載,完全依靠大部頭的匯總選集,得以登載典章制度以外的各類文字,相互考證核對,可以補充二十一史所不及。這事很重大,原本和揣摩家評選文字不同,對于精巧和拙劣、繁多和簡要,不可以瑣碎地計較。讀書的人只應當采納大旨,憑這求得博古的功效,這是有益處的。


如果你對文史通義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文史通義》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