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外篇三 天门县志艺文考序艺文论附

类别:史部 作者:章学诚(清) 书名:文史通义

    呜呼!艺文一考,非第志文之盛,且以慨其衰也。有志之士,负其胸中之奇,至于牴牾掎撅,不得已而见之于文,伤已!乃其所谓文者,往往竭数十年萤灯雪案,苦雨凄风,所与刻肝肾,耗心血,而郑重以出者。曾不数世,而一觚拓落,存没人间,冷露飘风,同归于尽,可胜慨哉!幸而輶轩载笔,得以传示来兹。然汉史所录,《隋志》阙亡者若干人;《隋志》所录,《唐书》残逸者若干家;《崇文总目》,《中兴书目》,《文渊阁目》,上下千年,大率称是。岂造物忌才,精华欲秘钦?抑所撰述精采不称,不足传久远欤?而两汉以下,百家丛陛,雅俗杂揉,猥鄙琐屑之谈,亦具有存者,则其中亦自有幸不幸焉。《景陵旧志》,艺文不载书目,故前人著作,未尽搜罗;而本传附录生平著书,今亦不少概见。然则斯考所采,更阅三数十年,其散逸遗亡,视今又何如那?此余之所以重为诸家惜也。今采摭诸家,勒为一考,厥类有四:曰经,曰史,曰子,曰集。其别有三:曰传世,曰藏家,俱分隶四部;曰亡逸,别自为类,附篇末。

    论曰:近志艺文,一变古法,类萃诗文,而不载书目,非无意也。文章汇次甲乙成编,其有裨于史事者,事以旁证而易详,文以兼收而大备。故昭明以后,唐有《文苑》,宋有《文鉴》,元有《文类》,括代总选,雅俗互陈,凡以辅正史,广见闻,昭文章也。第十五《国风》,十二《国语》,固宜各有成书,理无可杂。近世多仿《国语》而修邑志,不闻仿《国风》而汇辑一邑诗文,以为专集。此其所以爱不忍删,牵率牴牾,一变艺文成法欤!

    夫史体尚谨严,选事贵博采。以此诗文阑入志乘,已觉繁多,而以选例推之,则又方嫌其少。然则二者自宜各为成书,交相裨佐明矣。至著作部目,所关至巨,未宜轻议刊置。故今一用古法,以归史载。其文之尤不忍删者,暂隶附录。苟踵事增华,更汇成书,以裨志之不逮,呜呼!庶有闻风而嗣辑者欤?

    【 译文】

    啊!艺文一考,不仅记著作的兴盛,而且用来感叹著作的衰落。有志之士抱负胸中的优异才能,到了抵触牵扯的境地,不得已而在著作中表现出来,可悲伤啊]至于所说的著作,往往尽力于几十年的萤火为灯,雪映书桌,连绵的雨,寒冷的风,对它们损伤肝肾,耗费心血,而郑重地产生;竟然没有几代,书就受到冷遇,在人世间若存若亡,和寒冷的露水、迅疾的旋风一同消失,难道经受得了感慨吗?有幸朝廷使臣挥笔,借此可以留传将来。但是《 汉书》 所记录的,到《 隋书• 经籍志》 缺失的有若干人.《 隋书• 经籍志》 所记录的,到《 唐书》 残缺散逸的有若干家。《 崇文总目》 、《 中兴书目》 、《 文渊阁书目》 ,上下千年,大抵如此。是不是老天爷忌妒才能,想要隐藏精华呢?还是所撰写的文采不相称,不够流传久远呢?而两汉以来,百家学说细碎,雅俗混杂,低劣琐屑的谈论,也都有保存下来的,那么其中也各有幸运和不幸了。以前的《 景陵志》 ,艺文部分不记载书目,因此前人著作没有全部搜罗,而本传附录生平的著述,现在也不能略微见到概貌。那么这一考所采集的,再经历几十年,它们的散逸遗失,比起现在又怎样呢?这是我很为诸家惋惜的原因。现在选取诸家,编写成一考,那部类有四,叫作经,叫作史,叫作子,叫作集。那分类有三,叫作传世,叫作藏家,都各自归属四部;叫作亡逸,另外作一类,附在篇末。

    议论如下:近来方志的艺文部分,一变古时方法,按类汇聚诗文,而不记载书目,不是没有意旨的。文章汇聚排比,一一顺序成编,那对史事有补益的是,史事因为从侧面证明而容易详细了解,文章因为广泛收集而很完备。所以从昭明太子以后,唐代文章有《 文苑英华》 ,宋代文章有《 文鉴》 ,元代文章有《 文类》 ,包括一个朝代的总集,雅俗并列,都用来辅助正史,扩展见闻,显扬文章。但十五国《 国风》 、十二国《 国语》 ,本来应当各有完整的书,按道理不能混杂。近世大多仿效《 国语》 而编修县志,没听说仿效《 国风》 而汇编一县诗文当作专集的,这也许是对诗文喜爱得不忍删除,牵强矛盾,一变艺文志既定方法的原因吧。史书体裁崇尚谨严,选文的事情贵在广泛采取。因此诗文搀杂进方志,已经觉得繁多,而用选文的体例推究,就又正嫌它们少。那么二者自然应当各为完整的书,互相辅助,是明显的了。至于著作名目,所关系的很重要,不宜随便谈论起删除搁置,因此现在完全使用古时方法,来归属史书体裁。那文章里尤其不忍删除的,暂且隶属在附录里。希望有人继续以前的事而增加光采,进一步汇集完整的书,以便补益志所不及的范围,啊,或许有得到音讯而随后汇集的人吧!


如果你对文史通义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文史通义》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