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鼎折足,復公 ,其刑屋,凶。”ヾ孔子曰︰此言下不勝
任也。非其任而任之,能毋折 ゝ?下不用則城不守,師不戰,年亂犯上,
謂“折足”;路其國ゞ,無其地々,五種不收ぁ,謂“復公 ”;口養あ不
至,饑餓不得食,謂“形屋”。二三子問曰︰人君至于饑乎?孔子曰︰昔者
晉厲公路其國,無其地,出田七月不歸,民反諸雲夢,無車而獨行。□□□
□□□公□□□□□□□□□饑不得食六月,此“其刑屋”也。故曰︰德義
無小,失宗無大,此之謂也。
【白話】《周易•鼎•九四》爻辭說︰“鼎折足,復公 ,其刑屋,凶。”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段話是講下面的人能力、智慧不能勝任自
己的工作。不是他所能擔當得起的重任而讓他去擔當,怎麼能夠不壓斷他的
腰腿呢!下面的將軍沒有能力那城就守不住,部隊就打不了勝仗,內部紊亂
必然危害君上,這就叫“折足”。國家窮困,都城破敗,田地荒蕪,五谷不
得豐收,這就叫做“復公 ”。口糧不夠,饑餓時沒有飯吃,這就叫“形屋”。
二三子問道︰那人君也會挨餓嗎?孔子說︰過去晉厲公破敗國家,荒蕪田地,
出外打獵達七個月之久不歸朝中;民反諸雲夢,晉厲公沒有車子而徒步獨
行,……公……(晉厲公)饑餓沒有飯吃達六個月之久,這就是“其刑屋”
的典型。所以說︰品德仁義沒有大小的區別,但丟掉根本宗旨就無所謂大了。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注釋】ヾ《鼎•九四》爻辭。ゝ ︰通“乎”。ゞ路其國︰露國,破
敗的都城。“路”同“露”,露,破敗,窮困。《戰國策•齊策五》︰“夫
罷士露國,而多與天下為仇,則明君不居也。”々無其地,荒蕪土地。“無”
通“蕪”。ぁ五種︰五谷。あ口養︰口食,口糧。
【講解】這一章闡述為政之道在于選拔人才,人才難得,庸才誤國。這
種對《鼎•九四》的論釋與《象傳》的解釋不同,與傳統的解釋也不同。傳
統的解釋和《象傳》的解釋是從犯罪學和刑法學上去解釋的。與這一種從人
才學上的解釋大不一致。《象》曰︰“覆公■,信如何也。”《九家易》曰︰
“渥者,厚大,言罪重也。既覆公■,信有大罪。刑罰當加,無可如何也。”
《九家易》曰︰“鼎者,三足一體,猶三公承天子也。三公謂調陰陽,鼎謂
調五味。足折■覆,猶三公不勝其任,傾敗天子之美。故曰‘覆■’也。”
虞翻曰︰“謂四變時震為足,足折入兌,故‘鼎折足’。兌為刑。渥,大刑
也。鼎足折,則公■覆。言不勝任。象入大過死,凶。故‘鼎足折,覆公■,
其刑渥,凶’。”不過在力不勝其任這一點上,九家與虞翻尚保留了孔子解
《易》的痕跡。
